重庆:创投圈“新宠”

作者: 张明丽

重庆:创投圈“新宠”0

重庆洪崖洞景区夜景。图/视觉中国

近期,重庆是投行圈里的热门城市。

不久前,“西部创投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是西部科学城深化落实《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要求、加快打造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高地的举措之一。除此之外,总规模为300亿元的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基金也宣布成立。

2023年,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成立大会暨投资峰会在重庆举行。根据公开资料,此次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2000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认缴出资800亿元。

《财经》记者了解,在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成立大会上,包括中金资本、高瓴投资、红杉中国、达晨财智、深创投、IDG资本、君联资本、春华资本、基石资本、招银国际、招银国际、松禾资本、同创伟业、东方富海、毅达资本、中科院创投、正凯集团、吉利控股、福特汽车等百余家领军投资机构云集现场;汽车、电子、智能终端、材料、装备、医药等行业企业代表及重庆本地重点企业代表深入交流。

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由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和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共同发起设立,由重庆渝富资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主要投向重庆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国资布局产业及整合重组的投资领域,并根据重庆产业发展战略动态调整。

当前重庆的股权投资正处于上升期,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22年逆势上涨14.7%,2022年投资金额是五年前6倍,募集资金2023年在西部排名第一,具有很强的增长势能。

重庆为何成为创投圈“新宠”?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告诉《财经》,重庆受资本市场青睐,一是其在国家战略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重庆经济总体上持续向好;三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背景下重庆营商环境优化;四是重庆创投平台多,但上市公司和股权投资机构较少,发展潜力大。

“重庆创投主要有三大方向。”莫远明说,一是重庆突出科技创新引领,近年来高速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如西部科学城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断努力。二是聚焦产业发展需求。重庆持续搭建创新交流平台、深度合作平台、政企沟通平台,有效促进产业发展需求与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相融合。三是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如重庆西部创投中心着力建设创投中心先导区、加快创投资源集聚、迭代升级金融生态体系,现已构建以交流对接中心、创投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数字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创新体系。

重庆现代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廖勇告诉《财经》,过去重庆在创投圈的存在感不强。但2023年以来,随着2000亿元产业母基金、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母基金设立以及“重庆创投大会”的召开,中国大半个创投圈都被吸引到了重庆。

原因之一是选准产业赛道。重庆近年来遵循产业发展大势,瞄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场景、新应用、新需求将带来上百万亿元的产业增长;“双碳”要求下将催生上百万亿元的产业新需求;国产替代进口也将形成数十万亿元的新市场。

二是顺应投资趋势。当前投资趋势呈现“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特点,重庆近年来特别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目前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288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3家,位居西部第一;已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850家。

三是善于共享机遇。吸引创投企业,就是要让企业共享重庆发展的机遇和城市红利。2023年12月16日,由重庆渝富控股集团、重庆两江产业发展集团、重庆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的“现代产业投资基金(重庆)协作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重庆主动出击,在资本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探索中迈出一步。

打好招商引资“协同牌”

在招商引资方面,重庆通过推动双城经济圈发展,构建区域良好投资生态。

成渝双城经济圈一直被视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之外的区域“第四极”。

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产业基础良好,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基本形成汽车、电子、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医药为支撑的制造业体系。2023年3月印发的《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到: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两大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

廖勇告诉《财经》,在产业集群共建方面,川渝两地2023年底从顶层规划上确定围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消费品等方向共同打造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初重庆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前,两地围绕产业集群已启动了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协同建设。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重庆与成都向东发展战略呼应,重庆制定了“向西”发展战略,先后印发了《重庆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2023-2027年)》《渝西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集中全市优势资源重点发展毗邻四川的渝西片区。同时,两省市之间的万达开川渝示范区、高竹新区、遂潼新区等跨省市合作平台示范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莫远明告诉《财经》,重庆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坚实,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五年,在重庆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相对偏高,一直维持在四成左右。2023年前三季度,重庆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30.19亿元,总量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二。

莫远明说,与一线城市相比,重庆发展产业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战略驱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在重庆交织,凸显重庆在全国区域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二是国家级政策加持。重庆有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两江新区、自贸区、综保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国家级政策加持,政策风向标十分明晰。三是产业布局优化。为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走深走实,重庆把工业经济摆在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构建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被列为万亿级主导产业打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集聚,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奠定了基础。

2023年10月,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在上海举行了“东西部协作投资洽谈会(长三角地区专场)”,蔚来汽车、上海罗氏制药、浙江大华股份、浙江万丰、得物App等近50家企业参会。

在跨区域合作中,招商引资往往被外界认为竞争大于合作,但在实践中,川渝两地打造了1+1>2的模式。川渝共享招商引资平台及产业资源,推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

2020年4月,川渝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建立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形成18条经验做法》,川渝两地“共建联合招商机制”典型做法被全国推广。

廖勇告诉《财经》,重庆打破传统招商竞争思维,打好川渝“协同牌”,共享招商引资平台及产业资源,实现抱团“出圈”。

据悉,截至目前,成渝两地共召开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四次,2023年续签《进一步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协议》,并协商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十条措施》(下称《十条措施》),明确两地从共商产业发展、共谋政策支持、共创推广品牌、共用合作平台、共育示范园区、共建产业集群、共促资源整合、共享信息数据、共优营商环境、共推合作机制等十个方面深化合作。

招商引资协作联动逐步热络。两地携手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区域品牌,通过联合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对外推介两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科技创新等产业投资机遇。共享智博会、西洽会、西博会等对外开放活动平台,相互支持举办专题性投资促进配套活动,配合推进客商邀请和组织企业考察。支持毗邻地区举办系列投资促进活动。

莫远明告诉《财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跨省域的经济圈,产业协同是关键。重庆市委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一号工程”,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实行双组长制。同时,推动川渝高层统筹。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为川渝两省市最高统筹协同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目前已召开七次。通过联席会集中解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程中的难点问题。两重庆与四川也推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七大重点领域。重庆与四川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世界级万亿级产业,同时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拓展国际产业合作渠道,加快融入制造业国际循环。

据了解,重庆与四川联合在毗邻地区合作共建了十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肩负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重要改革。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黄庆华告诉《财经》,目前重庆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形成了一体化产业链。比如,重庆与四川共同制定《川渝铝产业链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川渝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布局及产业链全景图》,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并且,重庆以合作取代竞争,与相邻城市或地区建立合作机制,共建联合招商机制,取代传统的竞争模式,共同吸引投资。

政策辅助“创投热”

重庆的“创投热”借力当地的产业政策。

重庆市财政局曾发布《关于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为进一步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含创投基金,下称“创投企业”)发展,创投企业可以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或者按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两种方式之一,对其个人合伙人来源于创投企业的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的,其个人合伙人从该基金应分得的股权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按照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创投企业选择按年度所得整体核算的,其个人合伙人应从创投企业取得的所得,按照“经营所得”项目、5%-35%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此外,重庆还推出“总部经济”政策,启动总部经济招商。企业通过迁移、新办公司或者分公司的形式入驻到重庆,将资金结算地放至市内,地方财政将根据企业纳税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企业纳税税额留存在地方留存的部分(针对增值税、所得税)通过项目扶持的形式奖励给企业。具体体现为:企业所得税可申请西部大开发政策,享受15%税率。个人独资企业可申请核定征收所得税。大企业高管和股东分红个税可以参照一事一议政策,返还比例高达80%。

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表示,“我们问企业家们,如果要扩大产能、搬迁总部或设立第二总部、研发中心,在国内会首选哪三座城市?去年,重庆首次出现在这份名单的前三。其实是企业的选择推着我们来到重庆。”

根据重庆创投大会发布的《2023年重庆市股权投资市场发展报告》(下称《报告》),2023年上半年,重庆已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达1077亿元,已认缴规模达731亿元,虽相比北京、广州等地仍有差距,但是重庆股权投资市场“投早、投小、投科技”趋势明显,上半年种子期案例数占比16.7%,高于上海、北京、西安等地。

重庆尤其重视在创新领域发力。重庆市科技局二级巡视员杨军介绍,要在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上下功夫,特别是通过创投大会的召开,开展走进西部科学城、融资直通车、产业对接会等十余场次活动,搭建起科技企业和创投资本的桥梁,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三角循环。

“当前,重庆正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培育科技型企业54631家、高新技术企业6401家,与实现科技型企业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27万家还有较大差距。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更多高质量市场主体,必须要有耐心资本的支持,VC、PE已成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杨军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