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探讨
作者: 赵超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仅是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作者、编者、读者、主管部门、评价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生产与传播的公共空间,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栏目、定向约稿、专题组稿等方式扮演引领者的角色。期刊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核心要素,是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主体。新时代,期刊编辑应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为心理基础、以高质量的议程设置为主要抓手、以高水平的出版服务为要素保障,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
一、期刊编辑的引领以使命担当意识为心理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期刊编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参与者,首先需要增强其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激发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就需要强化期刊编辑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政治自觉和学术自觉,将这种自觉意识充分融入贯穿编辑出版工作的全过程。
(一)期刊编辑需要充分认识话语体系构建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多次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期刊编辑需要站在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意义。学界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和国家治理的成效难以用西方国家既定的理论和话语进行解释,存在“材料过剩”与理论贫困之间的尖锐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案例、数据、事实都非常丰富,但没有充分提炼出有效的概念和话语。整体而言,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的声音仍然偏小偏弱,中国制度优势还没能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于西方,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大都是在西方语境下形成的,由此也造就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西方话语的强势霸权地位。”[2]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来看,摆脱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束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刻不容缓。
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仅是打破西方学术话语霸权、增强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需要,也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素材,迫切需要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转换成话语优势。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仅可以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学理支撑,也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需要强调的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分庭抗礼,而是为了维护自身意义体系和文化认同的主体性,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是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有效交流和知识碰撞,最终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一套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二)期刊编辑需要明晰在话语体系构建中的角色定位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与期刊编辑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角色认知影响下,一些期刊编辑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期刊编辑在话语体系生产的过程中完全依附于作者,丧失了编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讲,这样的角色认知源于一些期刊编辑没能深刻认识到学术期刊在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使命和责任。实际上,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不是被动地反映和呈现作者的知识生产成果,而是可以主动引领作者的知识生产过程,学术期刊具有引领话语体系构建的主动性和机制化优势。学术期刊的用稿方向、选题指南、文章风格等能够对作者发挥引领作用,学术期刊喜欢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对于学术方向、学术体系、学术生态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把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重大任务”[3]。这指明了学术期刊在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学术期刊的引领力,以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和综合素养为根本依托。期刊编辑的素养直接关乎期刊的质量,期刊编辑的政治素养、学术素养、业务能力、服务意识等都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期刊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的时代使命,期刊编辑作为其中的重要主体责无旁贷。期刊编辑只有将自身融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过程,其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期刊编辑绝不是对作者生产的话语体系进行简单的“来稿照登”和“来料加工”,不是简单从事修改标点符号、格式、错别字等技术性工作。期刊编辑一是话语体系生产的参与者,即期刊编辑需要通过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引领话语体系构建,引导作者关注中国议题、使用中国话语;二是话语体系内容和导向的把关者,即期刊编辑在出版各环节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政治家办刊基本原则,而且要在选题方向、分析框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质量把关;三是话语体系传播的推动者,即期刊编辑要在作者、读者、传播平台等多元主体之间做好沟通和服务工作。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既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也要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成为复合型编辑人才。
二、期刊编辑的引领以高质量议程设置为主要抓手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是一项具有高度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创新工程,期刊编辑需要以追求卓越、崇尚品质的学术素养作为支撑。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公众认知的重要方式,媒介对特定议题的强调可以提高这些议题在公众感知中的显著度。因此,期刊编辑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议程设置来实现对话语体系内容生产与话语表达的引领,尤其是在研讨选题策划、制定学术规范、确立研究范式等方面提升期刊编辑的引领力。
(一)以高质量的选题策划引领话语体系的生产
选题策划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高质量的选题策划是保证稿源水平、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所在。期刊编辑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需要以高质量的选题策划为抓手,引领作者“说什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4]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是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设置创新性议题。因此,期刊编辑需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来谋划选题。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策划好常规的年度选题指南和专题组稿,以及策划和参与专题学术会议、学术工作坊、研习营、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引领作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一方面,期刊编辑以中国问题为导向设定议题,把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经世致用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原则。期刊编辑要引导作者从理论上解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现实问题,同时引导作者阐述好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期刊编辑要及时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会议精神等内化为选题策划的行动指南,把党和国家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术期刊内在的自觉行动。比如,2016年党中央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后,《探索》杂志及时组织策划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专题论文,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探索与争鸣》以开设专栏、举办学术论坛等方式多举措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探索与争鸣》从2016年起开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专栏,围绕中西人文对话、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学术共同体建设、中国问题意识、社会学话语体系构建等议题组织文章,引导学界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另一方面,期刊编辑要兼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引导作者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自娱自乐、自说自话,而是建立在有效的对外交流和特定的共识基础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既要有面向实践以“经世致用”为主旨的求用取向,也要有面向学科基础理论的求真精神。因此,期刊编辑需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以全球性知识为前提看待地方性知识,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特色,毕竟中国特色和世界文明是辩证统一的。
(二)以学术规范重塑为抓手引领话语体系的表达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意味着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同时需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因此,期刊编辑除了引导作“‘说什么’之外,还需要引导作者‘怎么说’”。[5]在一段时间里,言必称西方、照搬照套西方理论是学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国际发表”也成为中国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追逐的目标。为了能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有些学者主动迎合国外期刊设定的议题、分析范式、方法、话语叙事。有些学者为了“创新”而热衷于制造一些“学术概念”“学术名词”,甚至有些学者热衷于用一种“西方式”的表达方式来阐释学术问题。而一些学术期刊一味将西方话语体系奉为圭臬,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核心概念、话语表述等方面盲从于西方学界制定的评价标准。甚至有些期刊受国外“定量霸权”的影响,以有无模型和定量分析作为是否录用的标准,造成了定量研究中的思想贫瘠和理论贫乏。可见,期刊的学术规范和文风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的话语表达。
话语体系是理论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形式的规范化是实现知识增量的必要条件。因此,期刊编辑需要以学术规范重塑为抓手引领话语体系的表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创新,需要秉承费孝通提倡的文化自觉精神,从中国故事中提出中国问题,运用中国话语回答中国问题,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学术概念,如此才有可能在国际上建立中国学术话语权。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特别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期刊编辑需要引导作者传承并创新中国特色的学术思维模式与学术范式,增强中国学术的话语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期刊编辑一方面要在理论基础、分析框架、研究方法、数据来源、文字表达、文献规范等多个层面引领作者的话语生产,对中国问题进行语词提炼与中国式话语言说;另一方面可以联合主管部门、刊届、学界等共同完善能被各主体接受的学术规范。
三、期刊编辑的引领以高水平出版服务为要素保障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对提升出版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特别是提出要优化出版流程,提高投审稿和出版的时效性,为有重大创新观点的高质量论文设立快速审稿发稿通道,注重为作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审稿意见。高水平的出版服务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期刊编辑能够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要素保障。
(一)优化出版流程,提升出版服务能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5G等信息技术革命驱动着期刊出版模式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革命不仅重塑了出版业,而且也重构了话语体系的生产与传播。出版生态的变革对期刊编辑的角色和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期刊编辑要在话语体系生产全过程提供高质量的出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