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推行河长制“四化四变”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作者: 谢玲伶 陈绍斌 易兴平

三峡库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河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全域水质提升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依法治河、智慧治河,不断推进河流管理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万州区推行河长制“四化四变”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三峡库区推进河长制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化落实河长制提供了新的借鉴。

一、万州区推行河长制“四化四变”的实践探索

万州坚持以“四化”促“四变”,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大众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一)巡查多元化——“领唱”变“合唱”

一是实现巡河联动。区级河长以身作则、带头巡河,镇级河长履职尽责、针对性巡河,村级基层河长日夜守望、常态化巡河。三级河长联动履职、各有侧重,时间上“全天候”,空间上“全覆盖”,区域上“全方位”。二是实现群体联动。河长制由最初的水利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履职扩展为29个部门,52个镇乡街道联动。“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官)”“河长+巡河员”“河长+志愿者”等形成“河长+”联动工作机制,巡河护河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三是实现区域联动。万州、达州、开州联动,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议;万州、云阳、石柱联动,建立统一的磨刀溪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万州、利川联动,开展跨省河流联合执法,跨界河流治理由“各美其美”变成“美美与共”。四是实现监管联动。区委区政府将河长制推行情况纳入区级部门、镇乡街道年度经济社会发展业绩目标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述职内容。检察机关设立驻河长办公室检察联络室,专人落实“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协调监督工作落实。审计部门定期开展河长制执行情况、重大政策措施跟踪等专项审计。

(二)护河科技化——“治水”变“智水”

一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引入先进生物科技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全国率先整县推进“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生猪养殖模式,粪污产生量比传统养殖模式减少70%,粪尿全量收集进行异味发酵,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大大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2021年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5%,较2016年提高32.5个百分点。二是开展消落带治理试点示范。针对消落区生态环境脆弱、三峡库区水质保护形势严峻的生态难题,相关部门组建科研团队专题攻关,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实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在消落区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在典型区域开展生态修复科研示范和项目试点,完善植被修复技术,采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和野花构筑起稳定美丽的生态系统。三是探索智能化监管。实现水文、水资源、水灾害防御、水库大坝、水土保持、农村供水等数据实时显示、实时监测,着力打造智慧化水利综合监管平台,将河道采砂视频监控、生态基流监控、水保滑坡监测、水文监测、航道监测、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等“信息孤岛”连成“数字大陆”,构建一体化水监控数字监测系统。

(三)治理系统化——“痛点”变“亮点”

一是推动水岸同治。在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整治等方面不断探索,坚持“本源并重、水岸同步”,着力实现“根治”“长治”。在采砂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创新管理模式,区政府将砂石资源开采权赋予国有平台公司,国有平台公司负责“开采—运输—加工—销售”标准化管理,创建“开采劳务承揽+销售代理及托底”生产经营模式,收到良好效果。二是推动精准施治。区公安、水利、城管、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关停污染企业,拆除餐饮摊点,拆除违法搭建,整治长江岸线,解决了长期以来违法建(构)筑对河道行洪、船舶航行停泊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阻止其向长江直排生活污水和粪便,用执法利器保护母亲河水质安全。三是推动共享共治。突出高峡平湖特色,布局生态建设,打造集“湿地公园、环湖主体公园、滨水景观”于一体的三峡平湖旅游区,并于2021年成功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区。困扰多年的治理难点变成发展亮点,城市颜值和气质显著提升,“水中杉、湖上鸟、岸边花”等特色景观已成为远近游客到万州打卡的热门风景,“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衔接无缝化——“法制”变“法治”

一是完善“衔接”制度。相关部门联合签订了《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暨公益诉讼工作推进会会议纪要》《万州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深化“河长+检察长”协作工作的意见》,提升河长制运行法治化水平。出台《聘任长江生态检察官助理管理办法(试行)》,促进行政执法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有效衔接。二是构建“衔接”机制。完善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调查协作、技术支持机制,在调查取证、专家咨询、鉴定评估、提供法律意见等方面加强协作。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衔接机制,对破坏河流生态环境、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或提起公益诉讼。完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机制,探索完善行政机关生态环境治理代履行追偿制度。三是做好“衔接”监督。全面落实“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形成“河长抓落实、检察长抓监督”工作新格局。针对各级河长、各级河长办、河流牵头单位、河长制责任单位履行河长制职责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区检察院进行了积极监督,为实施河长制增添了有力手段。针对污染水环境治理工作,区检察院集中送达检察建议,共商整改措施,持续开展磋商,跟进督促整改,协同推动治理工作。

二、“四化四变”实践探索对深化河长制的启示

(一)坚持围绕中心,提升政治执行力

政治执行力是保证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高效落地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执行力强不强,关键看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及时不及时、坚决不坚决、彻底不彻底。万州区在推进河长制过程中,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重要指示要求,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河长制的工作部署,不断增强“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坚持以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谋定形成“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及时全面推进河长制,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紧紧抓住河长这个关键,从工作部署、资金安排、技术指导、长效制度等方面推动“河长制”变“河长治”。万州区“四化四变”的实践启示我们:高质量推进河长制,只有着力强化政治担当,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坚持“三生融合”,提升系统治理力

推进河长制的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万州区在河库管护中,以满足库区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以遵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为准则,以生态修复保护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加快提升生态系统治理力,积极引导增强绿色生产能力、打造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奋力守护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万州区“四化四变”的实践启示我们:高质量推进河长制必须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进行科学谋划、系统部署、一体化推进,走“三生融合”协调发展之路。

(三)抓住热点难点,提升实践创新力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大程度就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近年来,群众对库区水质的关切日益增高,针对河流治理、长江水体保护的建议意见很多,对违法违规破坏污染水体的监督也更加有力。万州区始终把群众的关切作为社情舆论的热点难点,坚持系统思维,举一反三,注重实践创新,实现标本兼治。万州区“四化四变”的实践启示我们:高质量推进河长制要坚持以创新思维引领创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增添新举措,取得新成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四)突出效能效果,提升要素保障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效能、效果来自要素保障。河长制作为一种系统治理水问题的制度,提升要素保障力是关键所在。万州区紧紧抓住“有名有实,有职有权”和“编制、人员、经费”,全面落实河长制在推进实施过程中的要素保障。推行河长制以来,建立了完善的河长制组织体系,设置了区镇两级河长办公室和河长事务中心,实现了河流河长全覆盖。区委区政府在河长制进党校、对口支援交流培训、河长制表彰等方面广开绿灯,营造了爱岗、乐业、广参与的良好氛围。万州区“四化四变”的实践启示我们:高质量推进河长制必须要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确保河长制在执行过程中不空挂、不走样、不流于形式,河长制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基金项目:2021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项项目“脱贫攻坚精神的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2021YBCS2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谢玲伶,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教务处主任、讲师

陈绍斌,重庆万州区水利局局长

易兴平,重庆万州区水利局水保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 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