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重庆“小水果”产业发展
作者: 马平重庆地处长江优势柑橘产业带,柑橘为第一大宗水果,其他水果因量小而被业界统称为“小水果”。本次调研,严格按照业界划分,将“小水果”界定为除柑橘以外的所有水果,包括李、梨、桃、枇杷、葡萄、龙眼荔枝、猕猴桃等。据重庆市农技总站调查,2021年,全市“小水果”种植面积334.35万亩、产量191.05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1.95%和5.01%。其中,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主要有李、梨、桃、枇杷、葡萄、龙眼、猕猴桃。
一、重庆“小水果”产业支撑区域发展的显著作用
重庆立体气候明显,适宜种植多种“小水果”。2015年以来,各相关区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小水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全市“小水果”种植面积、产量逐年攀升,较2015年分别增长32.6%和42.9%,对支撑区域发展、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满足市场供给等发挥了独特而显著的“大作用”。
(一)重庆“小水果”产业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在脱贫攻坚中,全市相关区县因地制宜,将“小水果”作为脱贫攻坚的长效产业之一,聚力培植,合力打造成了“大产业”。2021年底,“小水果”面积占水果面积的比重达45.2%,接近“半壁江山”。其中,李子种植面积到143.82万亩,规模跻身全国第三。2013年,巫山县将脆李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全力推动发展,到2021年,全县脆李规模达30万亩,成为全县第一大水果,稳居全市第一。
(二)重庆“小水果”产业促进了联农带农机制的探索与建立
在新近发展“小水果”的过程中,重庆一些区县将财政支持资金部分量化农民持股,联农带农,增加农民收入。万州区通过土地流转、资产收益、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就业务工、订单联接、生产托管等方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户收入。巫山县按照“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脆李产业,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经营权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全县低收入户与6577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接机制。
(三)重庆“小水果”产业促进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聚焦“小水果”,进行品种选育、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为“小水果”产业发展赋能。市农业农村委编辑出版了《巫山脆李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荔枝龙眼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等书籍。争取农业农村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重庆建立综合试验站,实现全国荔枝龙眼专家与重庆市荔枝龙眼产业无缝对接,联合攻关龙眼荔枝“卡脖子”技术。市农科院与巫山县联合组建重庆市巫山脆李研究院,加强品种资源、裂果落果、配套包装、冷链设备、熟期调控等技术研发,为巫山脆李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新型经营主体也主动开展科技攻关。涪陵区睦和龙哥果品专业合作社参与了“区域特色生态果品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市级科研项目,与涪陵区经作中心联合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优良品种——“涪陵黄壳”龙眼,荣获涪陵区优质龙眼早结丰产成果一等奖。
(四)重庆“小水果”产业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
全市各相关区县都注重把拓展市场作为“小水果”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巫山县多措并举推介,使巫山脆李卖得远、卖得快、卖得好。2018年开始,巫山县制作巫山脆李专题片,每年在中央电视台8个频道滚动播出1个月,定期举办李花节、脆李开园节等节会活动,利用农交会、西洽会等大型交易平台推介巫山脆李,并在广州、北京等地举办推介会,大大提高了巫山脆李知名度,拓展了销售渠道,使巫山脆李远销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上海爱之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葫芦采摘”团队,主动与万州、江津、璧山、万盛等地“小水果”经营主体对接,以发放水果采摘“护照”、水果采摘“联票”等形式,组织“小水果”采摘活动,覆盖经营主体90多家,合计销售亲子家庭6000多份。各经营主体也各显神通,利用传统销售渠道、电商平台、观光采摘等方式,全力抓好产品销售。
(五)重庆“小水果”产业实现了增绿增收多重效益
重庆雨热同季,“小水果”在雨季枝繁叶茂,为绿化国土、减少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小水果”2021年实现产值115.92亿元,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涪陵区睦和龙哥果品专业合作社发展龙眼、荔枝等“小水果”2600亩,年实现销售收入45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年人均纯收入净增1500元以上。合作社先后荣获“全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重庆市“模范合作社”,涪陵区“优质龙眼种植科普示范基地”等。巫山县曲尺乡朝阳村3社王祖保,发展脆李20亩,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他种植的脆李在2017年全国优质脆李品鉴会上被评为金奖,个人被评为全县脆李种植能手,成为脆李种植的“土专家”,被聘为朝阳村脆李管护员,带动帮助全村脆李种植户致富。
二、重庆“小水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殊气候成制约因素难以克服
重庆常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雨季集中成为“小水果”的“瓶颈”制约因素。以李子为例,2021年3~5月,由于花期遇雨,授粉不良及花腐造成挂果量减少20%~30%;6月以后多次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加重李子落果和裂果发生,导致减产,巫山县减产10%以上,黔江区减产高达81.8%。南川区远雪农场种植200多亩李子,近两年均因连绵阴雨惨遭裂果落果之灾,“全军覆没”,颗粒未收。
(二)品种多乱杂难以显优势
重庆市海拔高差大,地形地貌复杂,小区域气候多样,“小水果”种类较多,仅市农技总站调度的就有15大类之多。每个种类又有多个品种,如葡萄有巨峰、巨玫瑰、阳光玫瑰、醉金香等。一些经营主体盲目引种栽植,出现一个园中栽植多个种类,一个种类多个品种,虽然产品多样化,但很难集中力量形成“拳头”产品。除李子外,全市其他“小水果”基本无法显现优势。如位于武隆区仙女山镇的重庆寻梦园,建园之初种植了脆桃、蓝莓、梨、西洋李、草莓、葡萄等多个种类,每个种类又有多个品种,导致生产管护投入成本高,产品形不成批量,增加了销售难度。
(三)生产规模较小难以打品牌
重庆市“小水果”生产主要面向当地市场,多为业主、农户自发种植,果园面积小,生产规模不大。市农技总站调度的15类“小水果”中,低于10万亩的达8个,其中不足1万亩的就有3个。由于规模小,除李子外,基本依靠业主和农户自身力量发展,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宣传,更无法打造品牌,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四)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普及
“小水果”如葡萄、梨、猕猴桃、龙眼、荔枝等,对技术要求十分高,对管理要求十分精细。大多数“小水果”生长、开花和结果常受多雨高湿影响,造成病虫害严重,结实率低,病果、裂果、虫果多,要求管理必须到位;有的“小水果”还要进行保花保果作业,采取人工授粉提高座果率,否则难以做到优质稳产。这些技术的普及推广,既要求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甚至务工人员有一定基础知识、技术水平、操作能力,又要求有长期的技术指导、专业培训,难度非同一般。
三、优化重庆“小水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走内涵式发展路径,着力提质增效
按照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的要求,扩大“小水果”种植的空间很小。因此,应着眼现有“小水果”基地,走内涵式发展路径,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一是在稳面积上下足功夫。自觉担起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强化不与粮争地理念,推动“小水果”产业上山。用好撂荒地、非耕地,适度规模发展“小水果”。二是开展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小水果”“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打造一批“三品一标”“小水果”种植基地,创建一批“三品一标”“小水果”基地县(区),引领“小水果”产业绿色转型,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三是组织引导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市场主体,围绕“小水果”品种选育、绿色栽培、高产高糖、节本增效等合力攻关,研发集成先进实用技术,赋能“小水果”产业。四是向管护要效益、要生产力。大力推广实施“小水果”土壤配方施肥、叶片营养诊断、避雨及日光调节、秸秆覆盖、枝条粉碎还田、化肥农药双减、水肥(药)一体化、病虫害绿色生物防控等高效提质技术,推广新型植保机械,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单产、提升品质。
(二)优化区域布局,适度规模经营
按照适地适种原则,在优势区域发展、提升和聚焦优势品种,引导优势品种在优势区域适度规模经营。以巫山为中心,在巫溪、奉节、云阳、开州、万州等“巫山脆李”种植区,重点布局巫山脆李、巫溪青脆李、万州分水李、粉黛脆李、金脆李等脆李中晚熟品种,打造巫山脆李优势产业带,擦亮“巫山脆李”名片,形成规模优势,面积控制在85万亩左右。在涪陵、丰都、永川、江津等低海拔河谷区,改造提升现有果园,打造荔枝龙眼产业带。在永川、巴南、綦江、涪陵、渝北等区500米以上丘陵山区布局南方早熟梨产区。在黔江、酉阳、秀山、石柱、万盛、南川等海拔600米以上中低山区布局猕猴桃产区。在城郊、景区和交通要道沿线,布局桃、梨、草莓、蓝莓、葡萄等伏淡季“小水果”,面积控制在180万亩左右为宜。
(三)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在“小水果”集中的优势区域,支持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完善配套道路系统、水利电力、避雨设施等,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适宜区域、适度规模化“小水果”果园装备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智能信息设施,开展果园智慧化、无人化管理试点。支持商品化处理、分拣包装场地、产地预贮预冷、采摘运输机械等设施装备建设,促进“小水果”产业升级发展。
(四)支持培植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组织化程度
积极主动为现有“小水果”经营主体发展排忧解难,引进培植新型经营主体进军“小水果”产业,改造提升“小水果”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引领农民发展“小水果”产业,培植一批“小水果”新型职业农民。引导组建一批“小水果”产业联盟、专业协会,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小水果”产业发展。
(五)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产业高质高效
“小水果”品种多,技术要求高,必须注重技术支撑,强化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要聚焦主导品种和“卡脖子”因素,加强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搞好示范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技术支撑,确保“小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技服务部门、专家创新团队、科技特派员等技术力量,应将“小水果”产业作为技术服务主战场之一,为“小水果”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围绕“小水果”产业,培植社会化服务主体,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专业经纪人托管服务,政策上大力支持社会化服务,为“小水果”产业发展提供全程专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强化品牌打造,拓展市场销售
“小水果”主产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不好办、办不好、办不了或办了不划算的事。一是强化品牌打造。对现有“巫山脆李”“涪陵龙眼荔枝”等“小水果”品牌,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围绕有一定规模的梨、枇杷、桃等“小水果”产业,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区域特色,策划品牌,持续打造,聚力宣传,促进品牌形象提升,促进产品销售和产业价值提升。二是注重商品化处理。推进“小水果”产后分级、包装、清洗、预贮预冷商品化处理,提高“小水果”商品率,推动“小水果”市场营销提档升级。三是拓宽销售路径。主办多种形式的节会,宣传重庆“小水果”,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对口协作等机制,搭建“小水果”销售平台,使重庆“小水果”走向大市场;支持直播带货、网上会展、云上活动、线上宣介等信息化手段,将重庆“小水果”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四是注重业态融合,把发展“小水果”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体验、科普教育、创意农业、生态康养等业态有机融合,提升“小水果”产业价值链。
作者单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