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红村”发展的思考

作者: 潘珉

摘 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一些农村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一批“网红村”试点,成为乡村发展中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这些“网红村”在发展中也存在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据此,本文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创新发展方式、加强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红村”;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4-0052-04

一、“网红村”发展的历史机遇

“网红村”是乡村振兴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网络普及、信息发达,越来越多的农村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塑造具有辨识度乡村品牌,出现了“网红村”新业态,并大有发展之势。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网红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中共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2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广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锚定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学习借鉴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动省委“1310”工作部署,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网红村”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二)节假日乡村游为“网红村”发展注入活力

近年来,经济形势持续回升向好,民众幸福指数不断增加,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24年“五一”期间,全国旅游人次达2.95亿,同比增长7.6%。广东接待游客3881.9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3%,实现旅游总收入245.2亿元,较2019年增长5.2%。尤其新冠疫情后,乡村旅游人数上涨为30亿人次,旅游热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同时,旅游博主出现,拉动旅游经济提质升级。据统计,2016年前全职旅游博主不足1000人,到2023年各平台旅游博主总数超10万人。如某旅游博主在平台发布“淄博烧烤的正确吃法”消息,宣传淄博烧烤产业,吸引大量旅游博主到淄博观光学习,较短时间内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增收。

(三)互联网发展成为“网红村”发展助推器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为“网红村”发展助力。截至2023年底,抖音、快手等五大典型新媒体平台活跃用户规模达10.88亿,渗透率达到88.9%,极大宣传了乡村生态、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引导游客到乡村旅游。如小红书针对年轻化人群,推广涵盖生活、饮食、旅游等资源信息,引导游客到“网红村”旅游观光。此外,在线旅游网站为旅游提供环境宣传,让更多偏僻难寻旅游景点进入大众视野,为“网红村”发展提供助力。

(四)丰富多元的资源禀赋为“网红村”发展夯实基础

农村资源尤其是生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据统计,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315万平方公里以上,生态保护修复面积770多万公顷,全国共有自然保护地21个。广东已建设农业特色产业村1000多个,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193个,建设森林乡村104个、绿美古树乡村54个。不仅如此,乡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广东为例,全省82个县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仅海陆丰地区就有红色革命遗址617处,梅州市有红色革命遗址366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网红村”发展创造了条件。据南方+统计,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前3天,纳入监测的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2.9万人次,同比增长92.8%。农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网红村”品味,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二、“网红村”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网红村”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红村”发展启示我们,只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独特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时代魅力,引领乡村文明建设,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发展。

(一)“网红村”发展有利于提升乡村振兴发展质量

“网红村”发展特点在于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广东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作为种植大村,近年来创新推出生产、营销、科普、文化、艺术和旅游体验相结合经营模式,成立新会区“茶之柑柑桔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百姓发展集体经济,奔康致富。同时,茶坑村依托梁启超故居历史文化资源,重新修缮村古建筑,打造“家风”文化,形成文明和谐“网红村”。2023年,该村种植新会柑1650亩,从事柑桔种植加工村民达3000多名,柑桔亩产收入5.2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7万元。茶坑村经验证明,“网红村”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全新模式之一。

(二)“网红村”建设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许多乡村结合本土特色,打造多元化“网红村”。以广州从化区为例,莲麻村大力实施“双色”农村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黄沙坑革命旧址、东江纵队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山边、水边、路边、村边和景区边“五边”生态资源,发展“红绿”产业,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旅游,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2023年,莲麻村累计接待参观49974人次,文旅收入约145万元,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16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175万元,人均收入3.5万元。莲麻村经验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建设特色“网红村”,才能吸引游客,使之感悟乡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夯实乡村高质量发展基础。

(三)“网红村”发展有利于乡土文化传承和保护

调研发现,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深藏于古村落,至今仍没有开发利用。以广东梅州市为例,该市桥溪村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极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古村落。长期以来,桥溪村坚持在“保”字上作文章,制定村规民约,保留修缮传统建筑文化,使16座明清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历史建筑文化资源,并融合客家华侨资源,打造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网红村”。桥溪村经验证明,“网红村”发展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乡村发展故事,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确保历史文化赓续绵延,发挥新的作用。

(四)“网红村”发展有利于加强村民沟通交流,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长期以来,山区农村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乡村和谐发展水平较低。“网红村”的发展,畅通了交流沟通渠道,让农户习惯于用法治法规解决问题。目前,有的乡村成立工作小组,聘请法律顾问调解重大社会矛盾;建立“榕树下”“小河边”议事会,听取收集村民意见并给予反馈。事实证明,“网红村”发展是推动农村和谐、村民和睦的重要平台,是增强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模式[1]。

(五)“网红村”发展有利于培育正能量,充盈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

“网红村”的发展拓展了百姓视野,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摒弃落后陈旧的生活方式,接受多元丰富文明生活。如广东惠州市墨园村,依托古村历史资源成为“网红村”后,坚持乡村振兴与移风易俗一体推进,积极运用积分制、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活动,打造历史文明“网红村”,村民转变为新时代文明人。墨园村实践证明,只有将“网红村”发展注入时代内涵,倡导移风易俗文化,才能提高村民素质和文明意识,培育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

三、“网红村”发展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作用,“网红村”建设试点在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广泛开展。这种模式不仅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增产增收,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然而,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网红村”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村干部对“网红村”发展认识不到位

一些村干部认为,“网红村”不是乡村发展“主流”,来得快去得也快;有的认为,“网红村”发展单一,难以带动村民致富。因此,这些村干部对“网红村”发展消极而为,应付了事,使发展机遇流失;有的 “网红村”固化现有模式,走短期红、赚“快钱”捷径,不作长期发展规划,导致“网红村”发展杂乱无章,最终只能“昙花一现”。

(二) “网红村”建设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网红村”是在互联网作用下发展起来,且多数“网红村”财政基础薄弱,难于筹集发展资金,“红”不了多久就偃旗息鼓了,导致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成为远近闻名的负债村。此外,有的 “网红村”仅靠自身收入支撑一阵,久而久之难以为继。从调研情况来看,有的“网红村”因没有得到资金支持正面临“倒闭”状态。目前,有些民间资本对“网红村”发展持支持态度,但因其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不甚了解,认为农村市场不发达,“网红村”难于持久发展,不敢贸然投资“网红村”发展项目。

(三) “网红村”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些“网红村”发展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科学的长期规划;有的村干部认识较片面,随意调整“网红村”发展规划,发展一些迎合游客喜好的低品位旅游项目和低质产品;有的“网红村”特色资源丰富,但没有发挥其作用,而是盲目模仿、复制其他 “网红村”经营和管理模式,出现形式、内容、结构同质化现象,导致“网红村”缺乏创新意识,单一无味,失去独特吸引力。

(四) “网红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网红村”多数处于边远山区农村,由于农村集体收入薄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许多“网红村”至今仍没有与城镇通公路,交通十分不便;有的“网红村”没有配备停车场、休憩桌椅等公用设施,游客到达后缺乏舒适感,难以留住“回头”游客;部分“网红村”清洁化设施运用程度不足,厕所革命不彻底、垃圾随处扔,村内粪尿污物遍布,严重影响旅游环境。

四、推进“网红村”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网红村”是乡村振兴中出现的新事物,是乡村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协同发展上,还通过积淀文化内涵、塑造乡村品牌等方式,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为进一步优化引导“网红村”规划建设,打造具有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推动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引导“网红村”健康发展

一是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成立“网红村”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网红村”管理发展工作;建立省级统一管理资源库,收集“网红村”数据,分析研究“网红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二是有条件发展“网红村”的镇村建立“镇管村查”制度,镇街设立监督管理小组,督促村干部加强建设工作,对不重视、不支持工作的村干部实施问责,推动村干部主动作为。三是建立完善“网红村”发展管理制度,形成“督、查、奖”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切实推动“网红村”发展。

(二)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一是有条件的“网红村”加大资金投入,与农业高校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就广东而言,有条件的乡村应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采取“生态+”模式,结合荔枝、龙眼、菜心等果蔬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绿色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为“网红村”发展提供经济支撑[2]。二是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吸引游客参观旅游,增加“网红村”集体收入。三是加大修缮保护力度,对现有红色资源进行重新整理归档,形成档案库,妥善保护老旧损坏的红色建筑、烈士墓碑等遗址。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文化,通过AI虚拟技术、集约交互平台等技术宣传展示,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到“网红村”发展全过程。

(三)加强“网红村”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

一是将“网红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发展对象,统筹乡村发展计划,将特色产业纳入“网红村”发展规划,打造一个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特色品牌产业,突出特色、多元发展。二是结合“网红村”实际,打破单一的传统农业发展态势,探索 “文化+”发展模式,以本村“故事线”串联景区,用不同层次的文化观赏性吸引游客,避免“网红村”发展同质化。三是注重“网红村”长期可持续发展。大力保护乡村传统特色,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翻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入社会资源参与“网红村”建设,确保“网红村”发展既能保持独立性,又能实现可持续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