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闫玉科 杨武彬 徐伟祁 林志豪

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0

摘 要:推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广东省407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并基于灰色关联度对可能造成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类型为典型的凝聚型分布模式,且区域间分布密度差异明显;示范点分布密度最高的是中山、广州—佛山交界地带以及汕头—潮汕交界地带,并且这些高密度地区对周边城市的示范点分布具有辐射作用,形成了三大连片分布的密度区间;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对交通条件具有较强依赖性,且受到经济、农业以及旅游业发展多重因素影响。基于研究结论,从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提高旅游景点可进入性;深耕地区文化沃土,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等方面,提出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3)03-0030-07

一、引言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注重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是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于一体并兼具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和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强化规划引导、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近年来,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业态呈“井喷式”发展,出现了一批定位高端、前景良好的典型。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低、特色化发展不足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为研究切入点,摸清现阶段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造成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对推进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化整合、优化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发展布局以及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及评价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早期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休闲农场、观光农园以及教育农园等[1-2]。强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使得休闲农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倡导和推行,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台湾、日本等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模式、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3-4]。21世纪初,休闲农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国家旅游局以及农业部将休闲农业产业纳入规范化管理程序。至此休闲农业正式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把研究重点放到各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并进一步提出优化路径。如郭焕成[5]认为我国休闲农业存在产品雷同、特色不足,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放到两者的发展效率、空间布局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始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研究。郑石等[6]、张瑜等[7]科学选取休闲农业投入和产出指标,通过构建DEA模型分别对福建和新疆休闲农业发展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邹雄等[8]、李茂林等[9]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别对重庆和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李福麟等[10]在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地形、交通以及客源市场等方面对影响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对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存在数量少、深度不足等问题。并且,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从“数量型”发展转变为“质量型”发展,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业态发展先进典型,必须更加注重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因此,本文以广东省407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以及核密度估计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广东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造成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从而为促进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合理布局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系列建议,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解决广东“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助力广东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一)区域概况

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以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广东委省政府积极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截至2020年底,广东共开展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8次。其中,2018年各市农业和旅游主管部门对前5批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监测,经监测合格并继续保留“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的有257家,2018—2020年三年间共创建示范点150个,所以至2020年底广东共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07个(以下简称为示范点)。

(二)数据来源

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数据来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2013至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名单,将示范点进行汇总后通过谷歌地球APP对各个示范点的地理坐标进行提取,然后将示范点信息标注在 ArcGIS10.2中已进行地理配准的广东省行政区域矢量地图上,以建立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矢量图,进行空间可视化操作与分析。示范点的DEM 高程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相关影响因素指标的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2021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广东省各市统计年鉴。

(三)研究方法

1.最邻近指数法

2.变异系数法

3.密度估计法

4.灰色关联度

四、广东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示范点总体分布特征

根据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将广东省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以及粤北四个研究区域。结合表1可知,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各个经济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分布最多的是粤北地区,示范点有140个,占示范点总量的34.4%;其次为珠三角地区,示范点数量为139个,占总量的34.15%;最少的是粤西以及粤东地区,分别占示范点总量的17.44%和14.01%。从区域平均发展水平来看,粤北地区最高,为28个;粤西地区第二,为23.7个;珠三角地区第三,为15.4个;粤东地区最少,为14.25个。由此可见,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在区域间以及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二)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

点状分布主要可以分为凝聚型分布、随机型分布以及均匀型分布三种类型,根据最邻近指数计算公式,运用ArcGIS10.2空间统计工具计算出示范点间的最邻近距离。其中,实际最邻近距离为12.93千米,理论最邻近距离为33.69千米,最邻近指数R为0.385,小于1,说明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凝聚分布特征。

为进一步验证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变异系数法和泰森多边形图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以407个示范点为质心创建泰森多边形图(图1),根据属性表计算得到泰森多边形面积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722.19平方千米和613.16平方千米,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变异系数CV的值为84.9%,远大于64%,进一步证明了广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整体呈凝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集聚效果较为显著。

(三)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

使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示范点分布密度进行测算并形成核密度分析图。从图2可以看出,广东各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多个高密度分布中心。主要的几个集聚区域为:中山、广州—佛山集聚区、汕头—潮州集聚区为高密度集聚区;湛江—茂名集聚区、云浮—肇庆集聚区、韶关、梅州等为次高集聚区。深圳、清远、江门、揭阳等地区分布点较为分散,分布密度较小,集聚特征尚不明显。深圳和揭阳主要是由于示范点个数较少;江门主要是因为示范点个数少且地区面积广;清远虽然示范点个数较多,但行政区域面积全省最大。

从区域整体来看,中山、广州—佛山以及汕头—潮州三大高密度集聚中心表现出了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了连片分布的密度区间,表现出了“三个高密度集聚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分布格局。第一大片区以中山和“广州—佛山”交界处为中心,并辐射到珠海、云浮、东莞、深圳、惠州、河源、阳江、肇庆、清远等城市郊区;第二大片区以潮州—汕头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梅州、揭阳以及汕尾,第三大片区是湛江—茂名交界处为中心,并向两个城市中心辐射所形成的区域。从各个片区的分布密度来看,三大片区具有相同特征:即中心城市密度较高,周边城市随着离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分布密度逐渐减小。

五、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说明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其空间分布不仅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约束,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农业发展水平等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基于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原则以及指标数据可获取性原则,综合借鉴孙艺洋[11]、曾斌[12]、闫俊文[13]、李健[14]等人相关研究成果,并充分结合广东实际发展情况,最终从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农业基础以及旅游业发展4个方面选取10个具体指标。

其中,经济发展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动力,主要指标包括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发展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本质依托,因此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示地区农业发展水平,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表示农业生产规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交通便捷程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选取公路密度来衡量地区公路发展水平。此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这里选取年接待游客量、国内旅游收入以及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来体现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根据所选指标和具体数值,采用SPSSAU软件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各个影响因素与广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具体指标以及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见表2。

从计算结果看,本研究从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农业基础以及旅游发展4个层面所选取的10个指标与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关联度均大于0.8,说明这些影响因素对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均具有显著的作用,也从侧面证明了指标选取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按照关联程度的大小将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1)公路密度灰色关联度为0.912,表明区域交通条件是现阶段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2)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灰色关联度为0.888,表明旅游业发展水平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第二大影响因素;(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灰色关联度为0.884,表明区域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第三大影响因素;(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灰色关联度为0.882,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第四大因素。

1.交通因素

良好的交通条件对产业发展和布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业态,其旅游景区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游客主体是生活在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城镇居民,这就决定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短时、短途的特点,并且在出行方式上以陆路交通为主,多是采取自驾游的方式。陆路交通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出行意愿。公路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公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密度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陆路交通的可达性。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公路密度的灰色关联度在所有指标中排名最高,是现阶段影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