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共建与发展
作者: 孙冰雨 林毅焜 齐文娥
摘 要:传统理论往往将小农视为被动接受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主体,忽视了小农参与现代农业分工的可能性。本文引入商业生态系统理念,构建“共生-共创-共享”分析框架,以“华隆模式”为例,解析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通过搭建共生平台以及利益联结机制下的价值共创而达到利益共享的内在运作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价值共创理论,为广东省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献言献策。
关键词:利益联结;价值共创;商业生态系统;华隆公司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3)04-0004-07
一、引言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1]。实现乡村振兴,农业产业振兴是关键。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农业产业振兴,乡村农业产业得到了十足发展,但农业的产业化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土地要素稀缺;产业转型遭遇瓶颈,一二三产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务农人才不足,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难以进入导致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弱,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驱动力不足,带动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头进行联农带农富农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当前,“农”与“企”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双方合作方式单一、渠道狭小;小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主体难以真
正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深度参与者;土地流转、产权交易等制度性障碍,也增加了农企合作、企业带农的难度。
为了激发和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能力,将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机嵌入乡村,我国大力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可以构成一个农业产业生态系统,通过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当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多元经营主体形成。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型联农带农模式重构了农业利益价值链条,实现了从“一方带”到“多方赢”的转变。这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急需我们总结梳理出目前在联农带农富农方面有突出贡献并能将各利益主体紧密联系的产业园区,作为优质案例进行解析。
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隆公司”)建立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共建农业产业生态系统、联农带农方面有很多成熟、可供借鉴的经验。本课题组在从化华隆调研过程中发现,华隆公司能够与农户、企业各主体合作过程中实现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下的价值共创。为此,本文以华隆公司为解析对象,试图构建一个“共生-共创-共享”的分析框架,揭示华隆公司如何依托从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用园区内各主体优势,实现结果利益最大化,并让农户、合作社、其他企业共享成果,共建一个农业产业共生系统进行“共生-共创-共享”的过程,揭示联农兴农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机制与运作逻辑,总结出构建一个紧密的农业产业生态系统,联农带农的成熟经验,后续作为一个经典联农带农的案例以供参考,另外能更好地理解价值共创理论,为广东省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献言献策。
二、共生—共创—共享的分析框架
商业生态系统是各个企业或组织实现共生的一个平台。在商业生态系统内部,各个主体之间为对方提供有利于生存、发展、成长的要素,通过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互相成就对方的同时,实现更大的利益产出和价值共创,并将产出的成果共享,进入到新一轮更高层级的共生。综上,本文提出共生—共创—共享这一分析框架,作为分析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一)通过构建商业生态系统搭建共生平台
美国学者Moore在1993年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在1996年出版的文章中将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商业链条中企业和个人共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随后,Moore(1998)对这一定义进行了扩展,明确了利益共同体的角色,提出商业生态系统主要是由生产商、供应商、投资方、工会、客户等构成的动态系统[2-4]。商业生态系统一经提出,引发众多研究学者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生态视角,侧重价值链条上角色之间的相互影响变化;二是基于网络视角,侧重描述各个角色之间的网络关系。
本文是从生态视角出发,探讨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价值链条上各主体之间共生、共创、共享的关系,所以本文将重点对基于生态视角的文献进行梳理。基于生态视角,Eric等[5]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企业的变化。Kim等[6]提出组成商业生态系统的各个企业之间协同合作可以创造出大于单个企业的价值。许其彬[7]认为单个企业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提供多方合作的平台可以满足企业的多层次需求,进而改善管理模式。而一个能够实现各参与主体共生、共创、共享的商业生态系统,需要满足什么样的特征呢?Moore[4]基于系统扩展,提出提高生态系统竞争水平的七要素,分别为: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股东、社会环境。Peltoniemmi等[8]基于复杂理论,认为一个成熟的商业生态系统应该具有自组织性、涌现性、共同演化和自适应性四个特征。Iansiti等[9]提出了评价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的三个标准:生产率、稳健和缝隙市场创造力。商业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利益交换而建立的共生平台。各参与主体以此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利益共赢。
马尔科·扬西蒂等[10]在《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略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影响》一书中对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划分定义,商业生态系统成员结构包括核心商业、扩展企业及外层态系统。核心商业处于系统中心位置,最为关键。包括生产企业、核心企业、供应商、顾客等;扩展企业处于中间地位,是对核心商业系统的补充,包括供应商的上级、顾客的下级等;最外层的商业生态系统间接影响其他两层,主要包括政府等各种组织。
(二)系统内各主体通过利益联结进行价值共创与利益共享
21世纪初,Prahalad和Ramaswamy率先从战略及营销管理角度提出价值共创的概念。价值共创是指基于一致的价值主张,多边主体形成相互连接、资源交互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价值共创主要产生于多边主体共同参与的价值领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价值共创理论。目前,价值共创理论的代表性分支有基于消费者体验和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两个角度。其他代表性理论有Heinonen[11]提出的基于顾客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随着技术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技术复杂度与产品知识密集度提升,公司企业难以独立完成复杂产品价值创新,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创新资源,商业生态系统组织应运而生,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研究也逐渐增多。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类复杂的有机系统,受到多主体、跨层次、多维度因素影响,现有研究多采取共生理论来探讨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12]。
Amit等[13]认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平台发展过程,主要依据双方价值共创。Vargo[14]认为同一生态系统内的各主体需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平台内的资源与其他参与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来实现价值共创过程。而简兆权[15]认为平台内各主体是价值创造的主力,因此在此过程中应注重调动各主体参与度,通过各主体间的利益联结促进双方合作。
基于以上对于商业生态系统和价值共创理论的文献梳理,本文以价值共创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共生—共创—共享”的分析框架(图1)。
三、资料来源与数据收集
(一)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华隆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取得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广东省名优农产品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等荣誉认证。公司占地面积20亩,目前拥有生产线7条、工人约90人,每个基地拥有工人5~6人。种植规模较大,包括自有种植地3000多亩,其中三分之二种植荔枝,三分之一种植柑橘,合作基地1万多亩。公司旗下拥有“先一”“领穗”和“九里布”三个品牌,目前大力推广的“井岗红糯”荔枝获得了从化区首个“五星品牌”认证。华隆公司提供绿色种植保鲜加工技术服务,并以“公司+科技+农户”的模式联农兴农,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荔枝产业的壮大发展,对从化荔枝产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目前,华隆公司牵头建设的从化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评为省级产业园。
(二)数据收集
以从化区华隆公司、顺昌源及佳荔两个荔枝加工企业、李根和新力量两个合作社以及温泉镇桃莲村、江浦镇凤二村的农户、村委为主要调研对象,就从化区荔枝种植产业现状、荔枝加工产业与加工品市场、公司和农户与合作社间的合作方式、农户自身的荔枝种植情况、以及江浦镇凤二村“以树入股”的实际运行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具体调研对象及内容如表1所示。
本文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拟定不同的访谈提纲与问卷内容,更有针对性地完成调研任务与数据收集。
与农户和村委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从农户的真实情况上获取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和农户在荔枝种植这一行业中的实际痛点。明晰农户与公司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与合作机制。
四、农业产业生态系统中产业主体的共生关联
华隆公司所在的农业产业生态系统——从化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下称产业园),一直致力于从化荔枝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于2019年被列入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华隆公司作为产业园的牵头建设主体,联合产业园内合作社、农户、其他企业等主体,一起推进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从化乡村振兴。2021年从化区荔枝种植规模约30万亩,产值达10.8亿元,通过荔枝定制不断丰富“荔枝+N”组合产品,带动全区一二三产业产值约23.8亿元。
在做优一产上,自建设产业园以来,华隆公司依托科研创新平台,不断开展科学品种选育、改良高接换种技术,制订荔枝管理和质量体系标准6个,推广产业园内的农户应用先进荔枝生产管理技术,种植优质品种,实现农户增产增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与各村村委会和农业合作社达成深度合作,助力各村荔枝果园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加快品种改良进程,降低经营成本。
在做强二产上,与佳荔、顺昌源等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优势互补。目前,从化荔枝加工产品种类达10多种,全区荔枝加工率超过30%,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荔枝产品价值提高20%,带动二产产值7亿元。
在这个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各主体客观上存在着共生关联。
五、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与各主体的价值共享
(一)构建产业链闭环实现互补共赢
华隆公司在从化荔枝产业链中作为领头企业,扶持上下游,为促进从化荔枝产业园的建设,积极与各方合作。在产业链上游,华隆公司以农户作为供应商,与他们的合作形式分为合约性合作与合作性合作。合约性合作,如与农户签订合约、收购协议等。合作性合作,对应华隆公司“大专家+土专家”的模式,华隆公司选择优秀种植能手(土专家),给予其一定股份,并由其将农业专家(大专家)的技术指导落实在产业园的生产种植上。
在产业链下游,华隆公司与其他公司如佳荔、顺昌源等形成互补性合作,与企业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技术支持与管理帮助上。华隆带头推进荔枝加工设备技术研发,区内企业优势互补,为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产业园内各个企业联系十分频繁,有助于相互吸取经验、交流管理方法。华隆公司也会定期了解各主体经营情况、是否遇到困难、是否需要支持协助等。企业间没有利益纠纷与竞争且能够分工协作,共同打造从化荔枝产业链。
华隆公司利用自身产业园平台核心企业的地位,整合上下游优势资源。利用上游农户丰富的原料资源和下游荔枝加工企业成熟的荔枝加工技术,构建了一个十分完备的产业链闭环,实现上下游各主体互补共赢,从而提升整个荔枝产业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