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先进城市乡村建设与发展经验及其对广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启示
作者: 易卫华 佟宇竞 陈翠兰摘 要:广东省委省政府聚焦城乡高质量发展短板弱项,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城乡二元结构困局,推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基于乡村产业、农民增收、公共服务体系、人居环境、要素资源配置、乡村治理六个维度,本文选取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湖州等国内先进城市,对其促进乡村建设与发展政策举措进行梳理分析,并从促进产业融合、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建设和美乡村、建强要素保障机制、优化社会治理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广州“百千万工程”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百千万工程;产业振兴;美丽乡村;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3)04-0050-06
2022年底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扎实做好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等重点工作,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但是,广州在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乡风貌、要素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制约因素。上海、成都、杭州、湖州、深圳、重庆等地在推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分别在打造绿色都市现代产业、构建惠农多赢的发展共同体、建设城乡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丽乡村、市场化配置城乡要素资源、构建乡村善治新气象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与学习的样本。立足新发展阶段,建议广州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实支撑。
一、国内先进城市乡村建设与发展经验借鉴
(一)上海:深入实施产业振兴战略,打造绿色都市现代产业
1.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都市现代农业,促进绿色集约生态发展
上海以蔬菜生产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区”为重点,通过绿色循环发展、特色品牌建设、经营主体培育、产业融合增效、科技装备提升等行动,并构筑财政金融、人才、规划用地、监测评估等机制,聚焦打造“浦东新区生鲜蔬菜产业片区和品牌瓜果产业片区”“崇明区现代畜禽养殖产业片区、高端设施农业产业片区”等13个要素资源集聚配置、定位明确清晰、生产方式绿色、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融合创新、品牌优势突出的绿色田园先行片区,示范引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2.促进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上海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建设为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持续构建充分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体现本地特色、乡村气息、适应城乡发展需求的产业体系[1]。一是延伸产业链。注重产业组团式发展和功能错位,将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或深加工,发展“农业+”生态、休闲、康养等,将产业链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补齐产业链短板,完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提升价值链。实现种业强“芯”,推动生物育种技术深化。打响农业品牌,推动产业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发展,提升产品的“标识度”与终端产品的“含金量”。三是畅通流通链。采取主播带货、线上直播、微商、社区团购、电商等多种类销售途径,形成全产业链运作,实现一体化销售、配送与服务。
3.聚焦数字化转型新要求,打造数字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创新运用数字方式赋能农业生产。积极引进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促进智能化大棚、无人机、数字化生产线等技术应用。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上海综合性数字生产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生产、流通等智能化、无人化,提升示范基地农产品生产率。不断完善“上海三农”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培育农产品销售新业态。上海支持“盒马鲜生”与“叮咚买菜”生鲜电商发展,搭建地产农产品的公益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销售新业态。三是构建涉农“一网统管”体系。加强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农业用地“一张图”,建立健全“四个一”农用地信息管理体系。在农业用地“一张图”基础上,构建涉农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追溯。其中,浦东追溯入网面积比率达到84.6%。
(二)成都:完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惠农多赢的发展共同体
1.实施“六大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兜住民生底线
成都围绕“126”总体工作思路,即一条底线、实现两个目标,提出了现代都市农业强基富农行动、聚力实施返贫致贫风险动态消除行动等“六大行动”,并从严格督办考评、压实主体责任等方面提出保障举措,不断健全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持续筑牢返贫致贫防线,培植脱贫区域发展后劲,为成都加快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强支撑。
2.坚持以党建引领,大力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将产业发展作为强化农村地区造血功能、实现联农带农惠农的长远之计,以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地挖掘乡村多重资源价值,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出台“农村党建18条”“集体经济20条”等文件,一村一策,发挥好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壮大集体经济。成都探索形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一是党建引领带动整村共富。村党组织引领带动村民,党组织书记兼任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把土地、现金、房屋等财产作价入股并参与分工,使村民成为股民、资源成为资产,多方共享收益,实现共赢。二是要素整合区域联动。在乡镇党委主导下,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互补的乡村联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借力市场盘活资源的方式。在村级党组织主导下,统筹盘活村内土地、厂房、宅基地等闲置“沉睡”资源,共同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以自主经营或租赁外包等形式进入市场、创造效益。四是依托资源禀赋创资引资的方式。深入挖掘人文景观、生态旅游等潜力,引入社会资本,全力打造“头雁方阵”,吸引创客参与品牌打造,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3.市场主导、集体主体、农民主人,构建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
坚持“市场主导、集体主体、农民主人”发展思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通社会资本下乡的渠道。以促进联农带农富农为落脚点,探索“土地释放、项目建设、管理营运”三方贯通、“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全产业链条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设基地、签订订单、传送技术、提供服务等方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全链条紧密型联结机制,从而实现集体有效益、资本有利益、农民有收益的目标,并推动形成“订单收购+分红收益”“工资保底收益+股份分红”“土地租金+工资收益+分红”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分红模式。
(三)杭州:补足乡村短板,建设城乡一体、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1.深化“小病不出村(社)”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杭州出台《杭州市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细则》《乡村医疗诊疗服务规范》等政策,针对基层慢性病配药难、医疗预防融合难和个性化需求满足难等现实问题,上线“小病不出村(社)”应用,深化“小病不出村(社)”改革,构建集常规检验、日常监测、住院办理、慢病配药和康复护理于一体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实施居民健康数据的动态监测机制,在村活动中心、村站、养老院等地设立自助监测服务点,居民自行测量血糖、血压等后,数据自动上传至“健康大脑”。
2.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
杭州通过加大政府资源投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下乡等方式,补足农村教育硬件设施短板。一是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杭州充分发挥名校集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设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推动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扎实开展,鼓励教师轮岗交流,从而有效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鼓励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实施集团化办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核心作用,鼓励名校进入农村办学,推动乡村名校建设。三是深化“数字+义务教育”工作,建设“城乡携手、同步课堂”,打造跨区域教育教学体系。四是实施乡镇公办初中骨干教师成长工程,推动乡镇公办初中名师乡村工作室全覆盖,实施乡村骨干教师进入国内知名高校培训的专项计划。四是名优教师跨校任教农村学校,在岗位晋级评聘或评先评优中给予倾斜。
3.健全三级养老托育服务,打造普惠型照护的“杭州样本”
随着养老托育服务需求的持续释放,杭州聚焦养老托育补齐民生保障短板,把“一老一小”作为构建杭州全龄友好型社会的重点,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加快构建协同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杭州形成了“1+1+X”结构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在用地保障、融资信贷、财政支持、税费优惠、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构建起托育设施建设与照护服务供给的共同支撑保障的政策体系[2]。二是推动养老托育体系建设。支持农村闲置房屋改建微型养老机构,探索兴建“家院一体”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养老微机构,并依托慈善基金和长护险等可持续运营。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计划,通过提升改建、公建民营、结合运营与关停整合等方式,提高农村敬老院护理床位数量。杭州优化配置养育托管点、嵌入式托育点、乡村托育点、家庭托育点等,不断增强家庭照护能力。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数智化服务能力。积极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养老托育服务品质。
(四)湖州:绿色惠民富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丽乡村
1.注重特色挖掘与传承保护,全力弘扬历史文化基因
农村的“空心化”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村庄布局优化调整的难点,也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矛盾与短板。湖州针对古建筑多以及“空心村”较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本地自然与人文景观,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开展乡村风貌评估和古村落保护,挖掘民居本土化特色,打造素雅质朴、亲近自然、底蕴深厚的水乡集群。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注重功能提升,连线成片的推动乡村活态保护、活态利用与活态传承,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彰显湖州地域特色。不少空心村蝶变成集高端文旅、艺术创意等于一体的综合社区。
2.聚焦问题整体推进,倾力打造串珠成链的“全域绿地”
湖州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深入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纵深推进污水、农村垃圾、厕所“三大革命”。突出需求导向,做好城市建成区扩面提质,不断增强功能辐射,努力构建跨乡镇协同机制,大力提升县域的综合服务能力与乡镇的公共服务能力。湖州将古驿道、游步道与骑行道等各类绿道有机贯通串联,打造城乡贯通的绿道网,推进道路景观提升等道路工程,成片连线地开展县域风貌整治提升。
3.践行“两山”理念,挖掘“两山”转化的“惠民之道”
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和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深入挖掘“两山”转化之路,推动生态红利向百姓福利转化。深入挖掘“两山”转化路径,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两山”文化底蕴,拓展生态绿色发展的经济价值,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积极培育“生态+”新产业与“生态+”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化,做强做大精品花木、养殖、果蔬、民宿等“美丽经济”,推动生态产业“接二连三”,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两山”转化样板与亮点工程,形成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模式。湖州获批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并成为国际滨湖度假大会与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
(五)深圳:市场化配置要素资源,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圳样本”
1.将“科技赋农”作为各项任务的首位,引领农业科技先行示范
深圳市耕地面积为7.27万亩(含深汕特别合作区4.27万亩),其通过“科技兴农、产业壮农”,发展成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先行区与试验田[3]。一是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圳以生物育种、精准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农机装备及食品装备、数字农业和新型绿色农业投入品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二是打造农业创新载体。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等重点建设任务,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为基础,面向科学前沿、现代农业重大需求与未来科技融合趋势,加快建设深圳现代化种质资源库、种质基因库与高标准生物育种试验基地,探索建设现代农业装备研究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技术策源地和现代农业先进科技创造地。三是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搭建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与转移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交易、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推动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开放共享平台,建立健全转移转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