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 闫玉科 徐伟祁 林志豪

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0

摘   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目前,广东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严重失衡、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系列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概述了广东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现状,运用统计数据对1996—2020年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分析,总结了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2)03-0004-06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与乡村两大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关于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会议精神,广东省人民政府编制和实施了《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为广东“两化”发展明确了奋斗目标及发展路径等,促使全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现阶段,广东仍存在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严重失衡,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争地”现象严重,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短缺,农业现代化发展融资难投入资金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基于此,对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两者之间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为国内其他省份实现“两化”良性协调发展和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经验借鉴。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 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攀升,城镇化进入后期发展阶段。“九五”以来,广东人口城镇化先后经历了高速发展、中高速发展以及低速稳定上升三个阶段。1996年城镇化率为36.74%,2000年已经达到5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7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57个百分点。2001—2010年城镇化率从56.45%上升到66.18%,年均提高0.97个百分点。2010—202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呈中低速稳定增长趋势。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74.15%,超全国城镇化率水平10.26个百分点,仅次于上海、北京以及天津三个直辖市并且差距逐渐缩小,城镇化发展已经达到较高层次,正处于稳定上升和提质增效时期。

2. 城市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核心城镇群格局初现。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文件精神,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1]。截至2020年底,广东全省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2624万人,共建成广州、深圳、东莞3个超大城市,汕头、惠州、佛山、湛江、茂名、揭阳6个特大城市,梅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等5个Ⅰ型大城市,珠海、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潮州、云浮等7个Ⅱ型大城市,建制镇数量从1984年的336个增加到1116个,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为核心的珠三角城镇群以全省30%的国土面积集聚了6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80.8%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造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3.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全省在道路、桥梁、邮电、通信、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540.35亿元,一核一带一区等地级市县交通通达性不断提升,沿海主要港口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同时,广东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科研机构数量、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城镇就业人员占比、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为32347所、3.14%、208.33人、2.39平方米、4.48张、74.1%、90%。

4. 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宜居新城建设卓有成效。2020年底,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珠三角地区9市全部实现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各项环境要素指标稳中有升,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6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6%;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9%;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86.3%;21个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5.5%,PM2.5浓度下降到22微克/立方米,宜居新城建设效果显著。

(二)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5—2020年广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3.6%和3.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7%以上,年均增收超过1000余元。至202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空调拥有数量、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8.92平方米、27.69辆、132.71台、40.8%,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有了显著提高。

2. 特色富农产业发展迅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初显。2020年底,广东共创建14个国家级、161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主要农业县、主导产业和主要特色品种全覆盖,依托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构建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体系。此外,广东以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为重点,促进全省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达2.44: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超过143亿元,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3. 农业生产条件日益完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广东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得农业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495.4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和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65%和75.2%、农村用电量达1467.46亿千瓦、有效灌溉面积为3106.83万亩、粮食总产量为1267.56万吨、粮食作物亩产能力提升至383.3千克、农业中间消耗下降到38.2%、农业劳动生产率为6.22万元/人。

4.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15—2020年,广东共建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及转化平台127个,新育成优质绿色高效作物新品种150个,新增种苗繁育能力超过1亿株,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面积250多万亩。广东已建设国家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21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12个、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和良种扩繁推广基地14个,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31个,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从2015年的62.7%提高到2020年的7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

5. 农业生态治理效果显著,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广东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和修复治理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施用技术,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显著。2020年,全省农药使用总量较2016年减少了9.1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4%。同时,广东省建立了网格化管理制度,在90%的县级设立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91%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检测机构基本实现市县全覆盖,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

为全面反映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系统的整体功效和协调效应,本文将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关系定义为系统层,“两化”则为该系统层内存在内在联系的两个子系统层,并从投入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生产条件现代化和生活条件现代化等选取四个指标反映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包含五个具体指标层[2]。依据构建的“两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延用索志林等[3]的研究方法,运用《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等年鉴的面板数据,代入包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系统组成的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加权函数测算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图1)以及“两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表1)。

1996年以来,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2005年之前,广东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较低,增速较慢,且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2006—2010年广东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增长幅度较2001—2005年有了显著提高,综合发展水平明显增强,在往后的发展中,增长幅度有了些许下降。

广东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数从1996—202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6年以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增速来看,2012年以前由于城乡发展要素的长期失调,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缓慢;2012年以后,在省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更多的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激发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在经历了1996—2006年之间的波动式上升后,从2007年开始进入持续性上升阶段,这意味着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日益凸显,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协调发展类型上看,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先后经历了“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5个发展阶段。1996—1999年“两化”耦合协调度低于0.38,处于失调阶段;2000—2001年“两化”耦合协调度在0.38-0.49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02—2011年“两化”协调耦合度在0.5-0.69间,迈入初级协调阶段;2012—2015年“两化”耦合协调度均在0.7以上,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2016—2020年“两化”耦合协调度均超过0.8,正式步入良好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通过对1996年至2020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指标数据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式上升,“两化”相对发展水平先后经历了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1996—2005年)以及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06—2020年)两个阶段;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在经历了波动式上升后(1996—2006年)进入持续性上升阶段(2007—2020年),“两化”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作用日益凸显,协同效应正朝着更高层次迈进。

三、广东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问题

(一)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严重失衡,珠三角地区遥遥领先

2020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1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26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为87.24%,已经进入城镇化成熟阶段;但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0.60%、46.15%和51.62%,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城市中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0%的有6个,全部位于珠三角;超过70%的有8个,其中珠三角占了7个,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仅有1个,各市城镇化发展“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十分悬殊。

(二)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2011—2020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长率年均增长3.41%,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扩张3.85%,人口城镇化增速滞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速度,存在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问题。粤东西北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多延续传统工业园区建设模式,缺少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导致城市服务配套设施分散、单一、滞后,综合服务功能待培育,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