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
作者: 齐彪[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要求。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有3个重要问题需要把握:一是深入理解党的伟大精神及谱系的形成与提出。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精神形成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党对精神的培育和铸造,精神提出则是党对这一精神的认识及概括。二是深入认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基本构成。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这一精神谱系由伟大建党精神开始,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从抽象到具体、从唯一到多样的历史传承进程。三是深入认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重要价值。要进一步增强践行这一主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必须对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重要价值有一个清楚认识。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精神谱系;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2-0003-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要求。理论研究必须关注这一重大问题。对于伟大建党精神及精神谱系的研究,近年来虽不断深化,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剖析。本文仅就3个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一、深入理解党的伟大精神
及谱系的形成与提出
党的伟大精神及谱系的形成与提出不是同一个概念。精神形成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党对精神的培育和铸造,精神提出则是党对这一精神的认识及概括。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党的创建进程中形成的,而提出则是在党创建的100年后。延安精神形成于党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党的领导人正式使用延安精神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后。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2002年4月,江泽民正式概括了延安精神内涵。精神谱系也是这种情况。形成或“构筑”“构建”精神谱系,是指党的一系列精神的形成;提出精神谱系,则是对已经提出的诸多精神的一体化整合。没有党的伟大精神较多数量的提出,就不可能建立精神谱系大厦。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虽然实际培育和塑造了许多伟大精神,但大多没有形成固定概念及确定内涵。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改变。如江泽民除对延安精神内涵作出概括外,1990年至2002年期间还提出、概括了井冈山精神(2001年6月)、长征精神(1996年10月)、红岩精神(2002年5月)、抗美援朝精神(2000年10月)、大庆精神(1990年2月)、“两弹一星”精神(1999年9月)、伟大抗洪精神(1998年9月)等;胡锦涛在1995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提出、概括了红旗渠精神(1995年4月)、抗击非典精神(2003年4月)、载人航天精神(2005年11月)、抗震救灾精神(2008年7月)等。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党的伟大精神的挖掘,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概括了许多精神,党的伟大精神数量由此大幅度增长。这也相应提出了如何把这些精神整合为一个整体的问题。
在党史及理论界探索的基础上,党逐步形成以谱系形式对诸多精神进行体系化整理的思路。谱系或族谱一般是指家族繁衍存续的历史记录,转意到党的精神范畴,就是要把纷繁多样的伟大精神大致以历史为顺序贯通起来,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早在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使用了“精神族谱”概念;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12种伟大精神,认为其“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鲜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认为其是“党的精神之源”,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进一步界定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规范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些论述提出了建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精神谱系的源头、精神谱系的主体、精神谱系的基本构成等,为系统梳理党的伟大精神,确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2021年9月29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正式发布,这主要包括: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这一精神谱系的发布,初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大问题,为建立这一精神谱系立下了规矩,为研究这一精神谱系指出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完善这一精神谱系打下了基础。
二、深入认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基本构成
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这一精神谱系由伟大建党精神开始,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从抽象到具体、从唯一到多样的历史传承进程。有必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及党的重要文献,深入分析其内部结构,把握其重要特征。
(一)这一精神谱系突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首要地位。该精神谱系用4个分号,把所纳入的伟大精神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唯一内容是“建党精神”。这从精神谱系构建层面,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之源”的首要、根本地位。
确定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之源”,是党对自身精神认识的重大飞跃,不再局限于创建过程的某一个“点”,而是着眼于创建的全过程。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有必要具体分析党创建全过程的多方面因素。从中国共产党先驱们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建党先驱在建党过程中体现的精神,既要重点关注“南陈北李”,又要关注毛泽东、周恩来等其他50多位早期党员及共产国际代表;从历史事件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党的一大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体现了建党精神从萌发到形成的演化进程;从空间及地点来看,除上海、北京及嘉兴南湖主要地区、旧址外,其他所有与建党相关的地区及遗存,也都见证了历史,蕴含着伟大精神。这些都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历史承载。我们必须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思考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多种因素,深入理解其何以为“源”的根本原因。
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之源”,不仅明确了党的伟大精神传承发展的源头或源点,也标示了本源及根本。精神谱系源于伟大建党精神,并始终贯穿着伟大建党精神要求。谱系所列的其他伟大精神,以及今后不断发掘和培育的伟大精神,都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弘扬着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着党的鲜明红色基因。同时,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党培育的不同精神,虽与建党精神本质相通,但内涵强调的重点、指向、要求又各具特色,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为建党精神的丰富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深入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与精神谱系这种源与流、本与支的关系,对我们正确认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重要意义。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源头性的精神,具有高于谱系其他党的伟大精神的性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先必须抓住源头根本,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放在首位,但要把这一要求落到具体和实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弘扬精神谱系的具体精神结合起来。党的一些伟大精神因其主词不同,而带有明显区域、行业及界别的特殊性质,其对相应地区、行业及界别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意义,如东北抗联精神之于东北地区,沂蒙精神之于山东老区,大别山精神之于鄂豫皖相关地区,老西藏精神之于援藏干部职工,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之于交通战线建设者,科学家精神之于科技工作者,丝路精神之于“一带一路”的建设者,等等。不同人群弘扬相应的党的伟大精神,实际上就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二)这一精神谱系实际上规定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序列。党的伟大精神的传承与党的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这一精神谱系中,“建党精神”以下,以3个分号隔成4个部分,分别列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这4个历史时期党的伟大精神,实际上是精神谱系的4个子谱系。在这“1(建党精神)+4(4个子谱系)”构架中,如何对这4个子谱系的主题特征做出标示,是建立这一精神谱系传承序列的关键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这些关键词语,反映了党的历史4个时期的鲜明特点,抓住了这4个时期党的伟大精神风貌的时代特征。把其连贯起来,就构成了这一精神谱系的基本框架:建党精神——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16种)——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12种)——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9种)——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8种)。在“1+4”谱系构架中,4个子谱系的主题特征具有稳定性,但子谱系内含的具体伟大精神,则会随着历史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面向未来,接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新的伟大精神必然被不断培育出来,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也必然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精神风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增加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内容,写入了党的二十大主题。这是对已经走过的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精神风貌的延续和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续写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确保红色基因不转变、红色传统不失传、革命精神不断谱,不断展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风貌,党和人民的前进动力将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也将更为强烈。
(三)这一精神谱系确定了各伟大精神的具体谱位。在第一批纳入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中,除建党精神单独列出外,其他各子谱系所含伟大精神,其具体位置排序大致分为2个区段:排在该子谱系前端的,是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体现党的历史发展主线的伟大精神;排在该子谱系后端的,是以先进集体、特殊地区、先进个人命名的伟大精神。具体分析如下: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伟大精神这一子谱系中,排位靠前的有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精神,是按形成的先后顺序,体现了这一时期党的历史及伟大精神传承的主线。排位靠后的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等伟大精神,则是对体现历史主线伟大精神的重要补充。如照金精神是苏区精神的延伸;东北抗联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对抗战精神的重要补充;南泥湾精神是对延安精神的重要补充;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彰显了跨越不同历史阶段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和斗争精神;排在最后的张思德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