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作者: 陈文玲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构建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共建“一带一路”之始,主要参与国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主要共建方向为六大经济走廊,分别是:新欧亚大陆桥、中蒙俄、中巴、孟中印缅、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2018年开始建设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后来者居上,目前已经形成三条主干线,形成了13个国内省市、五个东盟国家共同推进的新格局。

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新亮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陆海新通道是一个开放型框架,具备平等、包容、协同、共享等根本属性。四年前,中国与新加坡在中新重庆战略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基础上,共同建设国际陆海新通道,这是两国政府着眼于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国家形成新区域布局、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重大举措,是落实中新国家领导人达成共识的重大项目。陆海新通道通过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通过重庆和新加坡双枢纽优势,推动物流、通道、贸易产业融合发展,迅速发展到境内13个省市、东南亚5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建设中国西部连接东盟、有效衔接亚欧大陆的贸易物流、产业合作与科技交流的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已成为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中发展最迅速的一条经济大通道和开放新高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要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2021年1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表示:欢迎东盟国家参与共建国际陆海新通道。2022年2月,习近平主席对来华出席冬奥会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强调:要树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标杆,提升陆海新通道的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的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8月印发了《“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以更大力度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实施,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方案》按照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要求,提出到2025年,实现东中西三条通路持续强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枢纽运营更加高效,对沿线经济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并明确了各方面主要任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包括三条线路,中线从重庆到贵阳到南宁,最后到达钦州港出海;东线从重庆到怀化再到柳州,最后由北海港出海;西线由成都到泸州再到百色,最后到达防城港出海。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通道沿线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利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衔接,加强中国西部、东南亚和世界其他领域的互联互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定发展亚太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用,促进RCEP进一步连接中国西部、中南半岛、亚欧大陆腹地的广阔市场;有利于推动各国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布局更有效对接,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探索者与先行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引擎;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贸易投资、金融、产业合作与人文深度交流,带动中国西部成为开放发展前沿,西部陆海新通道目前在境内覆盖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海南等13个省市自治区,基本实现了“一带”与“一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连接与贯通。

中国西部地区和通道沿线国家民众,正在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推动通道共建,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惠民成果,提升通道沿线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民生之路、民心之路。

西部陆海大通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后来者居上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亮点

西部陆海大通道已经形成国内外深度链接,使国际班列和一批港口活跃起来,成为推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RCEP的经济走廊。截至2022年3月,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14299列,2022年上半年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由9条增至12条,累计发送货物37.9万标箱,同比增长33.4%。2017年通道开行之初仅有1条线路,目前已拓展至107个国家(地区)的319个港口。渝满俄班列开行频次不断加密;长江水道航运优势进一步发挥;江北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增至108条。北部湾生产性泊位274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达到101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85亿吨。2021年,北部湾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6117列,同比增长33%;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58亿吨,同比增长21%;其中集装箱吞吐量601万标箱,同比增长19%。中越跨境班列(经凭祥铁路口岸)共开行1904列,同比增长50.6%。2021年洋浦新增7条内外贸航线,小铲滩码头升级改造顺利完成,在洋浦港集装箱量在2020年突破100万标箱后,2021年又超过130万标箱,同比增长幅度达30%。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已为2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开放通道体系已基本形成。

初步形成了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和现代物流枢纽体系,大大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泛亚铁路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方面:形成了东中西三条主干道为骨架,各省内线路为网络,跨越亚欧大陆联通东南半岛的国际铁路网络体系。

中越国际班列,中老铁路国际班列,北部湾-成都-波兰、德国班列、中老—中泰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泰老中蒙国际联运班列、中缅新通道国际铁路班列开始运行,与中欧班列链接,形成以中国为起点、以欧洲为终点、以东南亚铁路网络为依托的国际铁路联运网络体系。焦柳铁路怀化至柳州段电气化改造、渝怀铁路增建二线、水口至驮隆中越界河二桥、乐业至百色高速公路等项目建成投用,贵阳至南宁铁路、叙永至毕节铁路、国道219防城峒中至东兴段、重庆至遵义公路扩容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黄桶至百色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港航设施方面:钦州港东航道扩建一、二期工程等项目如期竣工,钦州港、防城港一批泊位开工建设。钦州港三墩东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及配套航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物流枢纽建设方面,建成重庆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二期及鱼嘴铁路货运站扩建北场站、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等,加快建设重庆、成都、遂宁国家物流枢纽及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柳州铁路港等项目。

经过九年不懈努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难以复制、难以替代、难以抗衡的先发优势,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前景广阔。到目前为止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订了官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0多份。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6.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快于全部货物贸易增速8.4个百分点,占全部货物贸易比重上升至31.9%。2022年1-6月陆海新通道货物总值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2%。7月1日印尼雅万高铁正线启动铺轨,中老铁路万象南站换装场正式建成投用,标志着中老泰铁路实现互联互通。西部陆海大通道的主体部分是中国和中南半岛,东盟已经超过欧盟陆续两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通道的快速发展实质上体现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通关便利化持续深入,重庆、四川“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达到100%,广西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降至5小时和28分钟。国铁、海运及通道运营平台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制定《铁路提(运)单融资业务技术指南》,“一单制”应用力度加大。北部湾港落实进一步降低港口中介服务收费激励政策,除个别环节外,整体收费水平已与宁波舟山港相当。

西部陆海新通道开放合作积极推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降低跨境物流成本。为进一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2021年12月商务部和新加坡签署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战略规划》,在深化中新经贸关系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东南亚和其他有兴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开放平台,最大限度地释放通道沿线国际合作潜力。沿线省(区市)强化共建共享,合作建设物流园、产业园,共同建设综合运营平台,通道辐射和集聚效应明显提升。在推动通道降低成本和优化服务方面。一是降低通道运行成本,全面清理收费环节,完善口岸收费目录,规范收费行为,推动运营主体优服提质降费;二是深入提升现代物流水平,加强铁路与海运规则对接和单证衔接,拓展国际贸易和金融增值服务;三是完善沿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发展国际海运集装箱冷链运输,加强公路冷链末端网络衔接,构建跨国跨区域物流供应链;四是推进口岸功能升级,推进口岸扩大开放和对外开放验收,提升沿线各口岸通行能力,加快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建设;五是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支持“单一窗口”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对接,提高多式联运报关效率,创新便捷通关政策。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的进展与成绩是明显的。与此同时应该看到,通道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沿线省市和境外国家尚未形成集成优势,铁路等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港口设施和服务能力仍有不足,通道物流体系尚不完善,运行效率和规模效益偏低,多式联运“一单制”有待推广,数字化绿色化水平不高,通道与产业、贸易等融合发展亟需加强。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优势互补共商共建共享的充满活力的跨国经济带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和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部署,从近几年新通道发展的实践,继续发挥存量优势,创造增量优势。

全力推动落实《“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实施目标。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 年,基本建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东中西三条通路持续强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枢纽运营更加高效,对沿线经济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主通道畅通高效。铁路西线基本贯通、中线能力扩大、东线持续完善,公路瓶颈路段全面打通,以铁路为骨干、高等级公路为补充的干线运输能力大幅提升,铁海联运集装箱运量达到50 万标箱,跨境铁路班列达到 2000 列。

——港航能力显著增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设施功能、服务配套全面完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进一步加密,新增国际航线10 条以上。北部湾港、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 1000 万、500 万标箱,其中外贸箱吞吐量分别达到 200 万、100 万标箱。

——通道经济初具规模。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高效运行,区域统一大市场初步建立,多式联运“一单制”取得新进展,通关便利化水平和物流效率大幅提升。数字经济、金融服务价值贡献明显增强。沿线合作共建机制更加健全,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加快推进主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网络体系。应特别注重主体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主体省份的综合能力和带动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运行效率效益,进一步推动陆海双向开放,更高质量、更优水平、更大力度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挥铁路大动脉的优势骨干作用,加快大能力主通道建设,尽快形成东中西线通路合理分工、核心覆盖区和辐射延展带密切沟通、与东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陆路交通网络。一是畅通西线通路,以打通缺失路段为重点,优化完善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西通路,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加强既有铁路扩能改造。二是扩能中线通路,以打造大能力通路为重点,加快提升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中通路运输能力,有序推进贵阳至南宁高铁建设,释放既有干线货运能力。三是完善东线通路,以提升既有线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东通路。四是加强通道内联辐射和推进通道对外联通,重点推进核心覆盖区与辐射延展带、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衔接,并注重陆路跨境通道建设,推动与周边国家设施互联互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