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经济全球化的转型变革

作者: 刘新刚 张恩箔

[内容提要]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不断发展,但现今也遭遇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空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对经济全球化进行自觉反思与批判,以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为建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国家关系,中国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实践方案,推进全球治理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经济全球化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①。与西方“普世价值”不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具有重大原创性的时代命题,为世界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变革指明了方向。回顾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经济全球化阶段”②。经济全球化是由15世纪地理大发现拉开序幕的,“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发展世界贸易,一些封闭的民族、国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被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①。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全面性、体系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以人类现代化为引擎促进世界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并在当代遭遇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挑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以及地缘冲突频发,反全球化思潮与逆全球化现象涌现,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就此终止?事实上,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现象仅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奏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③ ,“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④。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然而,“前行道路上,有顺境也会有逆流"③,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以及治理赤字等治理难题正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问题。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为推动人类经济全球化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一、对传统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的批判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由资本推动,可以说是资本开辟了世界历史,并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西方与资本‘合谋构建了传统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⑥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理解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球扩张的过程。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传统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贪婪的、非正义的,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失衡问题。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间的发展失衡问题。发达国家经常利用经济和政治优势在国际舞台上施加影响,发展中国家往往被限定在生产链的低端,受发达国家的剥削。二是社会结构失衡问题。经济全球化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加剧。三是生态环境失衡问题。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方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引发生态环境失衡。四是文化同质化问题。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趋势,导致人类文明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虽然传统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过度追求资本的无限增殖带来了诸多负面问题,引发了相关学者们的深人反思与批判。

在国际学术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一些学者批判反思了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①这两种理论揭露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造成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依附理论以国际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着重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通过“中心—边缘”关系分析了世界体系中的各国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②依附理论者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间的关系看成是“中心一边缘”体系,认为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而不发达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发达国家通过资本、技术、政治优势来支配不发达国家,对其进行压榨,导致不发达国家的问题愈发凸显。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依附”关系,依附理论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一,彻底切断中心国与边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一观点以弗兰克为代表,认为只有通过完全消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中国家才能真正摆脱西方的控制,而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切断连接“中心”与“边缘”的依附链条,使发展中国家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其二,变革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及其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方式。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认为,“打破依附的唯一办法是改变这些国家的内部结构,但这样必然会导致与这种国际结构发生冲突”③。“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结构和对外关系不发生质的变化的话,发展中国家也就无法摆脱它们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 ④ 其三,在依附中谋求发展。卡多佐认为,“可以肯定,依附国家的‘开放市场’,依附经济无法占领发达国家的市场,新的国外资本通过高科技形式日益扩大对依附经济的参与,以及成熟经济比相对落后的经济更易产生先进技术这些要素构成了经济依附情况的基本结构框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现实和潜在反对派的存在,能够使拉美的依附国家和工业化国家获得活力”⑤,因此要在依附中求得发展,并且利用这种依附关系使自身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103.pd原版全文

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世界体系理论逐渐取代了依附理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继承和发展法国年鉴学派理论的基础上,融合依附理论及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开创了世界体系理论。他认为依附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对不发达国家的片面孤立性分析,因此要从整体上分析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沃勒斯坦从世界整体角度出发,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问题。沃勒斯坦描述了世界体系作为一个社会体系的动态性和结构性特征:其一,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 ① ,是一个多元文化构成的有机体。其二,世界体系的动力来源于内部冲突。“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由冲突的各种力量构成”②,沃勒斯坦强调世界体系的生命力来源于其内部的各种冲突力量。这些冲突可能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对抗和互动,是推动世界体系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其三,世界体系的结构。与依附理论的“中心一边缘"模式不同,世界体系理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半边缘”区域,即“中心一半边缘一边缘”。沃勒斯坦认为,这些半边缘国家的资本、技术、政治、军事实力介于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之间。其四,世界体系是动态变化的。世界体系理论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整体性、动态性分析,认为中心国家、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之间的地位可以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中心国家可能降级为半边缘国家,半边缘国家也可能上升为中心国家或降级为边缘国家。

尽管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在揭示传统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中的不平等与剥削关系方面具有一定贡献,但它们在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的可行性上仍存在显著局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传统经济全球化的批判尚未深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无论是依附理论还是世界体系理论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振问题时都没有深人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造成对传统经济全球化批判得不彻底。依附理论囿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交换关系,未能充分探讨不同国家内部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导致对发展中国家不发达根源的分析过于简单化。世界体系理论主要聚焦边缘国家被卷人世界体系中的经济活动,而未充分考察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条件以及生产关系变革过程。其二,没有彻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依附理论虽然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二分法,但又陷入了发达一不发达新的二分法中③,它的一些解释仍然是用西方的理论工具和概念来分析非西方世界的问题。世界体系理论也对西方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沃勒斯坦在分析问题时主要关注欧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忽视或简化了其他地区的作用,从而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窘境。其三,忽视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在分析全球经济结构和国家关系时,往往忽视个人的需求,尤其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依附理论揭示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被边缘化和被剥削的问题,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和依赖关系,而忽视了个体的人作为行动主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世界体系理论虽然提出了一个涵盖中心、半边缘和边缘的全球体系,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但主要是从宏观经济视角进行讨论,忽视了社会内部结构尤其是个人层面上的自由和发展问题。其四,未能给出科学的实践方案。依附理论在提出解决方案时,一方面,强调通过切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显得过于偏激;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革命是打破发展中国家经济依赖状态的策略,但对革命的具体性质和实施条件却未提出明确的主张。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认为资本主义体系终将衰落并将被一个更为平等和公正的体系所取代,人类社会将能够实现共同繁荣。尽管这一预期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状态,但并未提供一个详细的实践方案。这种宏观的预测由于缺乏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价值大打折扣。

如何全面认识传统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批判,审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及这些关系对发展路径的影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完成“新世界观”的发现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经济全球化展开系统而全面的批判性研究。首先,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了世界历史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在批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以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为前提…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精神的历史,因而也就变成了同现实的人相脱离的人类彼岸精神的历史”①。不同于黑格尔抽象的“绝对精神”,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理论起点对世界历史展开研究,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③。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最终价值诉求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出发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逻辑。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各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日益加深,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地域性隔阂日渐消失。马克思认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再拘泥于单一民族或国家,而是跨越了地域界限,逐渐重构世界历史发展版图。最后,马克思揭示“资本逻辑”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并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揭示了“资本逻辑"是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他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① 可以说,资本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助推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在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悖论,为科学构建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系与有序推进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10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