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研究

作者: 高杨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2024年12月14日,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成都峰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曹萍,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宣传思想与统战工作处处长季大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战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期刊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报告、分论坛研讨、大会交流等形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课题等议题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研讨,达成诸多共识。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引领研究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① 其中,价值观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根本性、方向性、引领性作用。与会学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等问题展开交流,涌现出一些新思路新观点。

1.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引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厦门大学张有奎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强调人民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体现在人民的立场、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创造、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利益这五个维度,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形成鲜明对照。西方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源自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其运行机制建立在“物的逻辑”基础之上,这种价值取向造成种种异化现象,并通过物化现实内化于观念,最终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人类中心主义和对外扩张掠夺等危机。东北师范大学任志锋教授从目标、方略、效应、精神姿态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观侧重于实现现代化的价值认知、价值追求与价值愿景,在现代化自标上,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与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价值取向形成鲜明对比;在现代化方略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面协调,西方现代化则呈现为单向失衡;在现代化效应上,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和合共享的价值理念,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零和博弈思维;在现代化精神姿态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独立自主,而西方现代化则践行霸权主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与会学者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价值引领,展开了深人研讨。同济大学徐蓉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引领、规范和平衡作用。她认为,在引领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确保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在规范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中,规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为在特定国情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价值指导;在平衡方面,由于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提出,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这一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特征要求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清华大学助理教授潘一坡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为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提供了价值遵循,新时代新征程要从价值观层面持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二、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研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①。学者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所涉及的诸多关键问题展开了交流研讨,提出了富有新意的看法和主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理论内涵

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是一个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系统性工程。他认为,常态化着重强调在实践过程中的持续性与经常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个体成长的全周期、全过程,同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而制度化则侧重于在方式方法上的规范性、系统性和体系化,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举措提升至具有刚性约束的制度安排高度,常态化是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度化是实现常态化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走深、走实。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要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中山大学季辉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在人,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是价值观本身与人民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是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主体的自觉性决定了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210.pd原版全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现实要求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从“两个大局”的视角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他深入分析了在世界变局、中美博弈、科技变革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调整等时代背景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认为复杂外部环境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阻碍。另一方面,他分析了在我国社会矛盾层面亟待应对的欠发达地区稳定、网络意见群体共识、大众认同、学校教育目标调整以及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认为应建设富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他还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也并非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依托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的协同推进。齐齐哈尔大学郝文斌教授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大众特征,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核心要求与实践路径。他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经济地位、社会角色、职业分工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思想意识的自主性、选择性更加突出,群体差异、代际差异、地域差异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需要区分城乡、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不同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工作。他着重分析了学校、农村、网络、社区、“两新”组织、新就业群体等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举措。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遵循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规律为科学遵循。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首先,在总体设计层面,要坚持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要素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次,在教育内容层面,要坚持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教育引导体系;最后,在教育对象青少年这一重点人群层面,要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将价值观塑造贯穿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过程,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华中科技大学岳奎教授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需要日常持续地引导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认识、相信并认可,在建设实践上与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在建设内容上与群众的认可相结合,同时还要注意宣传频率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契合度等。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育人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①,并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战略部署。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归根结底是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与会专家学者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理论维度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从实践维度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与人才培养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具有关乎国家精神命脉延续、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意义。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度交织,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潮激荡,对青年价值塑造形成现实挑战,亟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铸魂育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铸魂育人系统工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抵御价值虚无主义、化解文化认同危机、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抓手。西南交通大学林伯海教授提出,要以知识、技术为载体,通过思想、理想、信念特别是价值观来铸魂育人,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结合的成果,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着方向指引和力量支撑作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高校思政课建设,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核心命题,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等多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与经验分享。兰州大学王学俭教授指出,面对现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如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诠释、共同价值与核心价值的关系,尤其是面对国际社会中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无端指责,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教学中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解读和创新性教学,既要关注教材的连续性和进阶性,确保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逐步深化,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要高度关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的特点,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天津大学孙兰英教授认为,高校思政课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团结奋斗,投身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四、深化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课题

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必然选择。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既迎来数字赋能的新机遇,也面临网络生态复杂化的新挑战。如何在多元价值碰撞中筑牢思想根基、在数字浪潮中创新传播路径,成为亟待破解的新课题。与会专家学者立足实践一线,把握理论前沿,从数字化赋能的网络境遇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创新等维度展开了深人研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hx202502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