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科学内涵、要素结构与构建维度
作者: 蔡文成 马欣睿
[内容提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以话语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理论、价值诉求、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和参与实践,以展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增强中国民主模式对世界民主发展的影响力,引导人们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民主观的话语主导权,具有话语权利、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威三重内涵。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创造、阐释、传播和引领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要素结构,并按照一定的作用机理和运行逻辑,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发挥出相应的话语效能。遵循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要素结构和作用机理,应从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征力、话语诠释力、话语传播力和话语引领力四个维度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科学内涵;要素结构;构建维度
[作者简介] 蔡文成,法学博士,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欣睿,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2 0 2 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 2 2 V R C 1 2 2)、2 0 2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 2 1@ WT G 0 0 2)的阶段性成果。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探索民主,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不同于西式民主的新型民主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民主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优势,大力向全世界传播诸如“三权分立”“议会制”“竞争选举”等西式民主话语,并通过所谓的科学化和合法性的逻辑证明确立起民主话语霸权,不仅垄断了民主概念的定义权、民主理论的解释权、民主成效的评判权,而且向其他国家强行输出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并以此为标准评判其他国家的民主,还借此否认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属性,质疑中国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抹杀中国民主事业的发展成就,诋毁中国民主形象。在西方国家建构并巩固民主话语霸权和中国民主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成为超越西方民主话语逻辑、打破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必然要求,也是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传播中国民主声音、塑造中国民主形象的现实需要。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构建,以界定和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科学内涵和要素结构为逻辑前提,以要素结构和运作机理为依据确定构建维度,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构建和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方向指引。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科学内涵
界定和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科学内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构建的前提。
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进行界定和阐释,一是要科学全面地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由民主理论、民主价值、民主制度、民主机制和民主实践共同组成的系统的复合框架,具有完整、协同、有序的结构体系。从民主理论来看,民主本质论、民主发展论、民主价值论、民主制度论、民主形式论、民主效能论、民主实践论、民主标准论等重要论述共同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理论体系;从民主价值来看,人民至上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从民主制度来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共同架构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从民主机制来看,科学的民主引领机制、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多元的民主协商机制和全面的民主协同机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机制[ 2];从民主实践来看,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一同描绘了我国人民生动、真实和完整的民主政治生活图景。
二是要正确理解话语权的基本内涵。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权是利用话语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主体的思想观念,影响社会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引导话语受众自觉认同和接受话语表征对象的话语主导权,具有权利、权力和权威三重属性。其中,权利属性,强调运用话语进行言说、传播和影响话语受众的资格和自由;权力属性,强调通过话语对话语受众和话语环境产生作用和影响;权威属性,强调话语受众对话语表征对象的自觉认同。话语权是在与话语受众平等公正、相互尊重、和谐互助的交流对话中实现的,不是通过暴力手段和强制措施获得的。[ 3]话语权的根本目标是话语受众能够透过话语主体创造的话语内容认识和理解话语表征对象,从而形成对话语表征对象的自觉认同和信服。
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以话语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理论、价值诉求、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和参与实践,以展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增强中国民主模式对世界民主发展的影响力,引导人们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民主观的话语主导权。
1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一种“话语权利”
人民当家作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直接表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运用话语的形式展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的话语权利,主要表现为自觉和主动讲述我国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生活和中国民主的独有特色。在中国,人民群众拥有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权利,不仅仅拥有周期性、间歇性的选举权,而且可以通过特定的制度体系、法律规范和运行机制全面地、经常性地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充分表达政治意愿,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上到国家事务下到基层事务贡献智慧和力量。例如,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起草阶段,建议稿起草组对从网上征求到的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详尽全面的分析,并在撰写和修改中覆盖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5 4 6条,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和智慧。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协商民主”这一中国独特、独有、独到的民主形式,让处于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人民群众在决策前对公共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与协商,尽可能地达成共识,这对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照作用。此外,各类民主参与渠道和形式层出不穷,如基层立法联系点、民主恳谈会、“圆桌会”、“小院议事厅”、网站阳光平台等为人民群众的广泛政治参与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使人民群众能够对与自身利益和诉求密切相关的事务进行充分讨论与协商,不仅为各级决策层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效夯实公共政策的民意基础,而且能够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进行监督,确保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处理依法依规推进,保证权力能够正确和有效行使,预防权力异化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2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一种“话语权力”
米歇尔·福柯指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 4]话语不只是指代和表征现实对象的语言符号,而且是在实践中建构整个世界的意义,影响、支配社会成员的思维和行动,使社会活动都能够按照话语的意义运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运用话语呈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运行机理、价值目标、政治立场和实践图景,并在此过程中定义民主概念、阐释民主实践、评判民主发展、提供民主智慧的话语权力,主要表现为中国民主模式对世界民主发展的影响力。“民主”发源于古希腊,其本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在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主导下,民主的本义逐渐被异化为“人民选择统治者”,“民主”变成了“选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新赋予民主以人民属性,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的人民代表来源于人民群众并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民主的本质重新回归至“人民的统治”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权力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掌握和行使。基于对民主的重新定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都围绕保障人民权益和实现国家良政善治展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模式的具体表达,标识了中国民主模式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实践形式的中国民主模式,不仅使民主从西方民主理论中的资本逻辑和精英逻辑的窠臼中还原出来,恢复了民主的本义,而且结合中国的民主发展实际开创了人类民主理论的新范式,丰富了人类民主理念,拓宽了人类实现民主、发展民主的渠道,并以“中国之治”战胜了“西方之乱”,打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模式的“不败神话”,破除了各国以西方制度为归宿的历史观的统治,为世界民主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和新的智慧,指引各国探索属于自己的民主模式,始终把人民作为制度设计和架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作为不同国家民主模式交流互鉴的准则。
3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一种“话语权威”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实践形态和现实表现,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指导和内在核心。就个人层面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使话语受众自觉认同和信服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所包含的思想理论、具体实践、制度程序、价值诉求等要素,进而真正和自觉形成对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对自身的民主观念和政治行为进行完善或重塑的话语权威。就国家层面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强调中国民主形象的真实展现以及使世界各国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民主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参照意义。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话语效能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人民能够接受和认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指向,并根据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塑造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第二,其他国家的民众能够看到中国真实的民主发展情况以及中国人民在中国民主制度和体制下的生活状况,并从中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科学性与创新性及其对人类发展史上其他民主理念的批判性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不是通过命令、服从等外在的强制性手段确立的,而是基于民众自觉认同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实现的。“自觉认同”标识了社会主义民主观被接纳和认可的自由属性,反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实现与获得的非强制性,即话语受众对社会主义民主观的自觉认同源于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背后思想意识的真理性和实践活动的合理性,源于话语受众对社会主义民主观自觉、科学、理性的分析和比较,而不是通过思想控制、殖民入侵、“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等强制性和非道德手段实现的。在国内,引导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可全过程人民民主主要通过理论教育、实践宣传、政治参与等方式进行。在国际社会中,中国不会将自己的民主方案和模式强加于他国,而是积极展现国内民主的实际成效和发展经验,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探索属于自己的民主道路提供参考。习近平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5]中国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获得不是依靠中国向世界的单方面、强制性输出,而是依靠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双向沟通的交互实践。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要素结构
要素是系统的基本单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效衔接决定了系统存在的质量、运行的效果和功能的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作用机理和运行逻辑组成的实践系统。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了这一实践系统的运作过程,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发挥出相应的话语效能。
1 .生产要素: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创造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创造是指立足于我国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创造充分彰显中国民主特色、符合话语受众特征、反映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和话语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创造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前提要素,着重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达什么”。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6]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创造旨在通过生产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价值导向性和实践引领性。
建构充分彰显中国民主特色、符合话语受众特征、反映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和话语体系是话语受众全面正确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前提。首先,西方民主是资产阶级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的。而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发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探索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民主政治领域的体现。西方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同的价值原点和发展过程决定了这两种民主的话语建构模式和规律的差异性。另外,西方民主话语拥有自身特有的理论基础,如西方中心主义、罗伯特·达尔的多元民主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精英民主论等,为西方民主话语搭建了独有的语义框架和价值体系。西方民主话语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并非基于平等交流、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的目的,而是通过西方民主话语和话语体系的传播推翻非西方国家的民主观,动摇其国民对自己国家政治制度的自信,颠覆其国家政权,阻碍其正常稳定的发展,以稳固西方国家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因此,要跳出西方民主话语圈定的、既有的话语叙事方式、逻辑和目的,创造彰显中国民主特色的话语和话语体系,系统科学地表达和阐释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价值和具体实践,生动形象地彰显中国民主的独特性、先进性和优越性。其次,话语受众真正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和话语体系及其蕴含的民主理念和价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现实效果实现的关键。因此,在话语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话语受众在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形式与话语受众的匹配度。最后,生动、鲜活、具体的中国民主实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构建的现实源泉。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和话语体系与中国民主实践的契合性和贴切度,决定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在多大程度上为话语受众所了解和接受,从而影响话语受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中国民主方案、这一新型民主形态的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