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战时指挥中枢

作者: 邹兆波

捍卫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战时指挥中枢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回顾历史,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俄罗斯等欧亚地区及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人类历史上空前灾难和浩劫。在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中国、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的人民联合在一起,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联合在一起,结成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和反军国主义统一战线,浴血奋战,并肩战斗,终于打败了野蛮侵略者,赢得了世界和平。并指出“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笔者感到,这一重要文章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党大国领袖的深厚世界情怀和强烈历史担当,为我们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战略引领和科学指南。所谓鉴往知来,防患未然。面对世界形势风云突变和战争风险,深感有必要回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思考苏联卫国战争与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启迪。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中仅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其他损失不计其数。最后以苏中美英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德意日等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德战场是一个主战场,苏联最高统帅部至关重要、影响重大。这里说的最高统帅部,也称“最高总统帅部”,一般是在战时建立的,由最高总统帅(最高统帅)领导的国家(国家联盟)武装力量的最高战略指挥机关,最高总统帅部的机构、职能和权力,可视具体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而有所不同并强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过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感到西方资本主义等羡慕嫉妒恨围讧围攻和法西斯战争威胁情况下,苏联党和国家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和被动迎战,保持战略定力,不为形势所惑,抓住主要矛盾,做好战略准备,在做好全方位反击侵略军事斗争准备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宣传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及用统战方式争取国际广泛支持同时,放大格局视野,突出预防应对,冷静处置矛盾,科学分析研判,抓住最主要地缘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矛盾和主要可能发生冲突方向,高压抑制日本侵苏野心,和谈拖延德国东进步伐,挫败祸水东引争取时间空间,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主动的战略眼光。

苏德战争,在德国方面,蓄谋已久。在苏联方面,有所防备。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军队很快征服中欧、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到1941年6月,已经占领并控制法国、波兰、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占领法国后,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苏联和东欧地区,指定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等人研究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即“奥托计划”,该计划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1940年12月改名为“巴巴罗萨计划”,企图集中大量兵力,以突然袭击的“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侵略,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和基辅等,把苏联红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并暗中唆使日本法西斯从深陷的中国战场抽身北进以便东西夹击打败苏联,快速打下印度,会师中东,瓜分世界。阴险狡猾的希特勒匪帮在实施计划进攻苏联前,兵不厌诈,瞒天过海,公开大张旗鼓地将没有装备装甲部队的步兵先放到苏德边界,让苏联错误判断德军只是防守边疆并不着急入侵苏联,真正的目的是在法国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希特勒在进攻苏联前向德国军民说:苏军有200个师集中在苏德边界,要突破边界进攻德国,为法西斯先发制人找好了借口。

看到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所向披靡,斯大林和苏共中央预判德国将来必然严重威胁苏联的国家安全,提前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包括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开展对德国和谈,避免发生战争;震慑摁住东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条约;针对德日意法西斯联合,以外交、统战方式主动与中国、美英等逐渐形成同盟对付法西斯轴心国。苏联曾制定一个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的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由于战争准备未达到进攻要求而无法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在此前后西方国家和苏联特工多次告知苏联说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苏联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甚至怀疑这是英国拖自己下水的陷阱。虽然各方面情报很多,可是有用的信息淹没在大量无关紧要的文件中,使苏联未能提前正确预判导致战争初期的被动。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550万大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红军半天之内损失飞机1200架,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

面对德国法西斯突然侵略和多个空前危机点,苏共中央团结一致,军民同仇敌忾,迅速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6月23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决定,成立以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为主席,朱可夫、斯大林、莫洛托夫、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和库兹涅佐夫为成员的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对武装力量实行战略领导。6月30日,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决定,按照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时期列宁工农国防委员会的形式,建立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党的组织和苏维埃组织、各人民团体等都必须执行它的一切决定和命令。国防委员会的最高统帅部会议讨论并决定各种最重要的问题。每次军事行动的战役计划均由党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共同审议,开会时邀请负责战役保障的人民委员参加。确保在重大的军事行动上集中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战略领导上执行统一的方针,同时通过有组织的后方支援,把军队的战斗活动同全国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在斯大林领导下清醒地分析了战争形势,依靠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法西斯军队。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全国公开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7月10日,苏联武装力量统帅部改组为以斯大林为主席,莫洛托夫为副主席,铁木辛哥、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库兹涅佐夫为成员的总统帅部。8月8日,斯大林被任命为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帅部改名为最高统帅部。最高统帅部受联共(布)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领导,主要工作机构为武装力量总参谋部,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日常工作机关,将注意力集中在战役和战略问题上,集中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情况,集中在具体实现最高统帅部所定下的决心,并从组织上保证其贯彻执行。最高总统帅部由最高总统帅斯大林领导,他又是国防委员会主席。这使苏联最高总统帅部享有很大威望,并使其拥有广泛权力以解决一切作战问题。苏联最高统帅部是一个对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实行集体领导的机构。委员制和单一首长制的合理结合,构成了最高统帅部的工作基础。最后决定权在一切情况下均属于最高统帅。各次战略性战役和战局的意图和计划,通常是在最高统帅部工作机构的总参谋部准备,并有最高统帅部的有关成员参加。在此之前,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需要讨论当时的国际形势,研究参战国家潜在的政治力量和军事能力。只是在对所有共同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之后,人们才做出有关的政治和军事判断。最高统帅部所遵循的策略和战略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复杂工作产生出来的。

在战争过程中,苏联党中央和苏联政府十分重视领导武装力量的问题。战争期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党中央组织部和书记处共召开200多次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外交政策、组织和战略问题的决定,分别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人民委员会或最高统帅部负责贯彻执行。

为了实施战场领导和管控,加强对各个方面军的领导和协调,最高统帅部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战略领导制度,即向最重要的地段派出最高统帅部代表的制度。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的都是最有军事素养的军事首长,他们对情况了如指掌,而且通常都直接参与制定当前战役的重大计划。最高统帅部始终要求自己的代表对战役实施领导,要求他们对战役的实施情况负起全部责任,并且为此授给他们以全权。

斯大林是苏联最高统帅部和国防委员会的领导核心与灵魂,他信仰坚定,胸怀全局,亲自带领大家一起研究谋划安排工作,他对重要问题一丝不苟,对下级要求也特别严格,对各方面军的情况掌握得十分清楚,一有变化马上就能作出反应。凡是由他安排的工作,他总是要求最高统帅部和国防委员会这两个高级机关作出的决定马上得到贯彻执行,决定执行情况则由他本人亲自认真检查,或由他指定另一些领导干部或机关检查。他对重要问题一丝不苟,对下级要求也特别严格。朱可夫后来回忆战争初期时说,在一切似乎都丢光的关键日子里,斯大林的指挥比任何时候都坚定。在卫国战争期间,具有钢铁意志而且智勇双全的苏共领袖斯大林一度身兼五职,即最高统帅兼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和国防人民委员,成为苏联最重要的领导核心。从德国法西斯大举进攻苏联的那天起直到战争结束,斯大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坚守在莫斯科,始终给予了在艰苦卓绝的困难下抗击最强大敌人的苏联军民以坚强领导和巨大鼓舞。在斯大林领导和统帅部信任下,坚毅勇敢、精明能干、足智灵活的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莫洛托夫等人则是最高统帅部的杰出代表,他们集思广益,众谋成城,共同做了大量领导、参谋、协调等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以最高统帅部代表的身份去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柏林等前线和作战部队指挥不下15次,成了斯大林倍加信任的救火队长。斯大林也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他经常开诚布公地和斯大林交换意见。在德军进攻基辅后,他被任命为预备军司令员,组织叶利尼亚反击战。德军重兵包围列宁格勒后,他被任命为大本营代表到列宁格勒进行重点防御与反击稳住防线。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时,他又赶回莫斯科指挥莫斯科保卫战,最后取得胜利,使得德军改闪击战为持久战。1942年8月,他被任命为副最高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和华西列夫斯基等策划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反击战,歼灭德军第六集团军,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转折点。1943年1月,他指挥列宁格勒破围战取得胜利,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3年,他作为大本营代表协调库尔斯克战役,与前线总指挥罗科索夫斯基等合作。1944年,他作为大本营代表协调组织代号为白俄罗斯战役。1945年,率部攻克柏林。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华西列夫斯基,是一个见识广阔、深思熟虑和有主动精神的指挥员。他知识渊博,思维缜密,经常向斯大林巧妙地提出合理化建言献策。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战役计划,参与领导各方面军的后勤保障和预备队的组建工作。他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也经常作为大本营代表赶赴各个方面前线,直接传达任务和指导工作,领导战役计划的实施。1943年 2月,被晋升为苏联元帅。德国投降后,他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指挥红军消灭了日本关东军。

待人朴实、平易近人的铁木辛哥也是一位资历颇深、意志坚强的军事指挥人员,在担任国防人民委员期间改变了西南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的面貌,在最高统帅部尽职尽责。在1944年8月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中,负责协调两大方面军的作战行动,在实施合围战役同时又在复杂山林战区条件下对敌防御正面实施迅猛进攻,消灭22个德国师,几乎击溃全部罗马尼亚师,导致苏德战场南翼德军防御的崩溃和摩尔达维亚的解放,迫使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集团。

被最高统帅部任命为第一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的安东诺夫将军具有突出的军事才干,能把领导几百万大军的军事行动的一切线索,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一切工作都处理得很完善。他直接参加了卫国战争中许多战役的计划和指挥工作。曾作为苏联代表团的军事代表出席了克里米亚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和前面几位同事一样对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最高统帅部里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被人们称为苏联的代言人和斯大林的传声筒。卫国战争中,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越战区上空去与英美等西方国家领导人斡旋,协商争取英美对苏援助。他非常善于使用外交手段维护苏联的利益,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始终都坚定地听从斯大林,忠实贯彻最高统帅部意图。为此,莫洛托夫在谈判桌上的主要对手丘吉尔高度评价莫洛托夫:“他是执行苏联政策的最完美的人选。”同时,莫洛托夫还领导苏联工业战线生产近10万辆坦克等,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库兹涅佐夫等成员也同样忠诚、尽心尽责地执行了最高统帅部决策。

在苏共中央和最高统帅部统一领导指挥下,全国一盘棋,各个战场分工合作,相互策应支援,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马利诺夫斯基、戈沃罗夫、叶廖缅科、崔可夫等一大批对党忠诚、热爱祖国、敢于牺牲的军队将领和数千万红军干部战士坚决执行统帅部决策,全国人民共同参与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打大仗,使最高统帅部实行人民战争、神圣战争反击侵略的坚强决心和战略谋划得以实现,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最终在中美英等同盟国有力支持下,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

反观希特勒最高统帅部,由于希特勒任性霸道,朝令夕改,与一些德国将帅互不服气,不纳下谏,频繁换将,几乎成为个人的一言堂,丧失了集思广益和主动权,无法克服在组织和实施战役过程中所出现的接踵困难,导致入侵英吉利和进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一次次战略失误,大大加速了他们的彻底失败,导致了法西斯德国战略失败走向总崩溃,并使得轴心国最终邪不压正,遭到可耻的失败。

(作者系江西省党史学会常务理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