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完善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
作者: 王海龙在20世纪全球知名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日本就发生了一半。出现“垃圾围城”事件、垃圾填埋场库容告急危机及工业固体废弃物非法倾倒等风波。近年来,伴随资源短缺压力,日本高度重视从指导方针、技术水平、明确责任等方面积极探索,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推广机械化学处理技术,推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借鉴日本经验,建议我国加快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回收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延伸制,促进环保技术创新,调动全社会参与工业废弃物回收治理。
一、日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做法
(一)以 原则”为方针,推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999年,日本国会制定《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首次提出 理念”(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该法为废弃物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后定期每5年修订一次,以确保政策与时俱进,最近一次修订强调了从注重“量”向注重“质”的转变,特别强化减量和重复利用(Reuse)措施。一是减量化(Reduce)。鼓励民众减少不必要的购买和消费,倡导断舍离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二是再利用(Reuse)。延长产品寿命,鼓励物品的多次使用方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推动再利用产业的发展。二手市场与捐款捐物,建立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鼓励市民将不再需要的物品进行捐赠或兑换,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三是再循环(Recycle)。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处理制度,提高各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如书报杂志、易拉罐、塑料瓶等资源性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工作。推广高水平的资源化再利用技术,把资源化的资源利用起来,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于无法直接再利用或再循环的废弃物,通过垃圾焚烧发电等方式处理。
(二)以“机械化学处理技术”为手段,实现废弃物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一是垃圾分类回收。日本建立全国废弃物回收网络,包括回收站、中转站和处理设施等,确保垃圾得到有效循环利用和处理。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对废弃物分类和资源回收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回收氛围。日本废弃物处理的第一步通常是严格的分类。二是机械化处理。分类后的废弃物会被送入破碎机进行破碎,以便后续处理。这一步骤涉及到机械处理。三是化学分解与回收。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废弃物,如塑料、橡胶等,会采用化学方法进行分解,以提取其中的有用成分。在综合废弃物处理体系中,它常与机械处理相结合。资源再生,经过机械和化学处理后的废弃物成分,会被进一步加工成再生资源,如再生塑料、再生金属等。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机械设备和化学技术的共同支持。
(三)以“生产者责任制延伸”等为重点,确保工业固体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管理
日本采取生产者责任组织(PRO)模式推动废弃物回收和处理。这些组织由多家生产企业联合组成,共同承担回收、运输和处理废物的职责。例如,在家电回收领域,日本成立了由多家家电生产商联合组成的生产者责任组织(GreenCycle),该组织负责统一回收、处理各责任企业的废旧家电。生产者在产品设计阶段要考虑到废弃后的处理和回收问题,实施源头减量,采用易于回收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减少有害物质使用,提高产品可回收性,提高产品再生性。日本推广逆向物流系统,使消费者可以方便地将废料投放到指定的回收点或循环利用企业手中。为激励生产者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激励和约束机制。例如,对履行责任的生产者给予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对未履行责任的生产者则进行处罚或要求其承担额外的处理费用。生产者责任追究制的引申,是一种环保政策工具。该政策将产品废弃后的管理责任部分或全部转移给生产者,要求生产者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承担更多责任,包括设计易于回收的产品、提供回收服务、处理废弃物等。通过这一制度,能够激励生产者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借鉴日本经验,完善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
面对全球环境挑战与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我国在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上迫切需要加速变革,日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展示了从困境到典范的转型过程。
(一)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回收政策
借鉴日本《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及其一系列专项法,建议我国针对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制定或修订专项法律,明确回收责任主体、回收目标、处理标准等关键要素,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和再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法律应明确规定违反回收规定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确保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威慢力。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和惩治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加强工业固废回收处理全过程监管,确保各项法规制度得到切实贯彻执行。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定期对工业固体废物回收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建立鼓励社会各界对政策法规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机制,推动政策持续改进和优化。
(二)扩大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在现有基础上,将生产者责任延伸体系的执行范围逐步扩大,覆盖更多行业和产品。针对特定行业或产品,如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等,出台专项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机制。对积极参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废料的循环利用水平。加强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建立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联合惩戒严重失信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体系,推动相关产业向绿色化、循环化方向发展。要求生产者将自己生产的资源、环境信息向社会公开,包括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耐用性、能源效率、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方面。公开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情况和企业履责报告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三)推动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建议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推动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立环保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大培养和引进环保技术人才力度,建立一支为环保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的高素质环保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建设示范项目,展示工业固体废物回收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引导更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模式。通过典型探索、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制度建设。积极推广经过验证的成熟工业固体废物回收技术,提高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效果。推广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综合利用技术。
(四)调动全社会参与废弃物治理
建设强化环保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鼓励和引导公众选择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降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倡导公众参与废弃物分类投放和回收利用活动,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社会组织在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组织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合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通过合作机制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工作有效开展。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产业规划研究室主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041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