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杨保新:扎根基层,用科技为农业发展赋能
作者: 李国良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副院长杨保新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基层的农业科研工作者,他始终心系“三农”,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让农民的汗水获得更多回报。
关注科技与“三农”,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今年两会,杨保新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和“三农”问题。他认真聆听了季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深入学习了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总理报告中对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谋划让他精神振奋,而涉及“三农”的规划更是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杨保新认为,报告中关于科技和“三农”的论述“接地气”且“入人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福祉的高度重视。他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条具体建议,涉及棉花生产、农业科研经费以及农用机械加油难等问题。这些建议均源于他在基层的深入调研和实际感受。
基层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科技支撑是关键
杨保新长期在基层从事农业科研工作,深知当前基层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在他看来,科技支撑不足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农业生产需要关键性品种的支撑。杨保新指出,一个优良品种不仅可以成就一个企业,还能富裕一方百姓。其次,农业机械化程度亟待提高。通过推广关键性农机设备,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更快乐地从事农业生产。
此外,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也需进一步加强。例如,国家实施的最低保护价政策虽然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入,但在规模化种植中,品种和技术的落后仍可能导致农民亏损。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扶持力度也需进一步扩大。
杨保新还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的反哺作用有待加强。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生产工业产品的研发支持,如提高植保药剂和化肥的质量、降低成本,从而间接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
扎根基层,为农业发展贡献智慧
作为一名棉花育种专家,杨保新30多年来如同“候鸟”一般,每年往返于邯郸与海南,致力于作物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攻关研究。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市重大科技奖励,为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保新表示,科研工作尤其是农业科研工作,应该以生产需求为导向,以群众需求为自标。他与棉农连心、与棉企携手,推动“邯棉”系列品种在河北、山东、山西、新疆等地广泛推广,形成了“想发家,种棉花”的良好口碑。
赴京参会前夕,杨保新依然忙碌在海南南繁基地,叮嘱工人按时高质量完成各类种子的脱绒、包装和邮寄,为各地即将展开的棉花育种试验示范做好准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业生产贡献更多高产的新品种,从基础上保障和推动棉花产业的发展,进而为“三农”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保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他扎根基层,心系“三农”,以科技为笔,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卷。他的故事,不仅是对农业科研工作者初心的坚守,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051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