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研究生导师的一些体会
作者: 何雷我是1996年评为军事学副研究员,1999年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开始带硕士研究生;2003年评为军事学研究员,同时开始带博士研究生;2016年开始担任科技领军人才带教导师。共带过5名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和5名科技领军人才。博士研究生“关门弟子”于2022年6月毕业;2024年完成最后一名科技领军人才带教导师任务。25年的研究生导师经历,给了我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能担任研究生导师,必须是副高职以上职称中的优秀者,是学术上的一种荣誉,更是培养人的一种责任。军事学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知识、教能力,还要教做人,教怎样做一名有知识、有教养、有学术水平、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合格革命军人、共产党员。在这方面,研究生导师要为人师表,要当学生的榜样。军事科学院培养的军事理论方面的研究生,要胜任在军队中高级研究机构和院校当研究人员或教学人员、战役和战略指挥机关参谋人员、作战部队中高级指挥人员。

何雷
1999年,我刚从国防大学首期师团职领导干部培训班毕业,在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战役研究室任正师职研究员。一天,研究部部长找到我说,某集团军司令部作训处一位参谋报考我院战役学硕士研究生,他是著名的革命先烈后代,上级领导对他的导师选择有明确要求。我们考虑来考虑去,认为你在作战部队当过团长,来军科后从研究员到研究室副主任,又送到国防大学系统学习两年,无论从部队实践、军事科研、院校学习和政治条件等方面来看,是这位研究生导师的合适人选。当时我虽然有一定压力,但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表示一定不辜负组织上的信任和重托。
这位学生是我带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他学习很勤奋很刻苦,知识面很广,善于思考,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他的毕业论文是对我军未来一种新的战役样式的研究。这篇论文对于确立我军一种新的战役样式和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都可以说是一个理论贡献。
他毕业后,主动要求到野战部队任职,以后被选调到总部机关工作。前几年,他又要求到艰苦地区任职,后因身体原因病退。即使如此,他还不断关注、跟踪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常常研究一些战略问题。
二、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研究生导师不是一般的教师,而是高层次的教师。在大专以下的学校没有研究生教育,因此也就没有研究生导师。只有在大学、研究机构(如科学院、研究所等)具有研究生授予点的单位,才有研究生导师。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生导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研究能力等应当高于一般教师,甚至高于大学的一般教师。
我们常讲,给人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实际上是说给所有教师的。强调教师必须具备远远超过传授量的知识储备,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责,引导学生成长进步。这是对教师特别是研究生导师知识水平的基本要求。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知识贫乏、教学方法不到,而“误人子弟”。那么,研究生导师的这桶水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要靠平时不断学习、加大积累、适时更新,永不满足、永不停步。
作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而且特别要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大学生主要是学知识,硕士生主要是培养研究能力,博士生主要是提高独立创新能力。
还有一句话,研究问题起码要经得起三问。这是讲研究问题的深透度,不能浮在表面上,当“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中竹笋,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满足于“浅尝辄止”。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前几年,在军事学术界,有人推崇美军所谓的“任务式指挥”。我说你们为什么这么欣赏“任务式指挥”?他说了不少任务式指挥的好处。我问(第一问),你知道“任务式指挥”是从哪里来的吗?他说是普鲁士元帅老毛奇最早提出来的吧?我又问(第二问),你知道我军的“分散式指挥”方式吗?他说我军战争年代曾经用过吧?我接着问(第三问),我军的基本指挥方式是什么?与美军的“任务式指挥”各有什么优劣?他红着脸吭吭唧唧答不上来。我告诉他,“任务式指挥”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也不是美军的发明创造,它与100多年前普鲁士元帅老毛奇提出的“委托式指挥”和我军战争年代的“分散式指挥”有基本相同之处。我军的基本指挥方式是“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以集中指挥为主”。这是适合我军基本国情基本军情的指挥方式,既被过去战争年代实践证明又适应未来战争发展趋势的指挥方式。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盲目推崇美军的指挥方式呢?
我郑重的讲,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克敌制胜”,从来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用美军的理论与美军作战,没有不打败仗的!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的国家。我们讲要坚定“四个自信”,其中包括“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我认为,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文化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三大高峰”。一是《孙子兵法》;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一是习近平强军思想。《孙子兵法》、毛泽东军事思想是被战争实践证明了的无人超越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文化。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的建军治军、备战打仗的军事指导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与强军兴军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与时俱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文化科学体系,必将指引中国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确保能打仗、打胜仗,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对此,我们要充满自信,有足够底气,深入学习领会,并卓有成效地运用到军事实践中去。决不能跟在战略敌手、作战对象的后边亦步亦趋的爬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0713.pd原版全文
第二个例子:2024年9月13日,在第11届北京香山论坛“中美正确相处之道”的平行会议上,曾任美国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主管”的华自强,发言时指责中国“在南海的行为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当场向他提问,请他讲一讲,中国到底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哪一章、哪一条、哪一款?他满脸通红,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我知道,美国至今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他们根本没有资格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说事;我还知道,正因为美国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华自强肯定没有研究过、甚至可能连看都没有看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他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盲目指责罢了。结果不出所料,这位被外界称为“中国通”的大专家,在这么重要的国际论坛上闹个大红脸,出了大洋相。

我这里强调的是,研究问题一定要深入,尽可能刨根问底,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直到把问题研究透。
三、重在指导,不是领导
“导师是指导老师,不是领导老师”。必须明确这个关系,摆正这个位置。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指导学习和研究问题,在学问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教学相长”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我历来主张,“在政治面前、真理面前、法律面前、学术面前和人格面前,人人平等!”因此,要以启发式、研究式、说服式的方法传授知识、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而不能搞“我说的就是对的,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因为我是导师”,“你是我的学生,必须听我的,否则就不让你毕业”。这种“霸道式”的教学作风,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不会说服人、不能说服人或不愿说服人的表现。这是不足取的,我不仅不赞同,而且坚决反对。我希望各位研究生导师引以为鉴,不要学这种做法!
四、青出于蓝,甘当人梯
“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研究生导师看到自已的学生成长进步,推出精品力作,取得丰硕成果,应该比其他任何人都高兴都开心。就像体育比赛,教练员看到自己的运动员拿到了金牌,他的喜悦心情是超过任何人的。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樊振东艰难地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时,王皓兴奋激动的表现令人难忘!人们说,王皓当运动员时,世界乒乓球比赛的所有冠军都拿过,唯独没有拿过奥运会冠军。这次他带的弟子樊振东拿到了,了却了自已的心愿,“圆了当奥运冠军的梦”,和自已拿到奥运冠军一样、甚至比自己拿到奥运冠军还开心还高兴。这就是教练、导师的博大胸怀。他们“甘当人梯”,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弟子和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超越自己,取得比自己当年更辉煌的业绩,而绝不会像“武大郎开店”那样,谁都不能比老板长得高。不能像“猫当老虎的师傅”那样,“留一手”,没有把爬树的这一招教给老虎。
五、照亮学生,燃烧自己
这是一种崇高的“蜡烛精神”,一种比“甘当人梯”更高的境界。“人梯”人还在,“蜡烛”却为了照亮别人,烧完了自己,燃成了“灰烬”。唐代诗人李商隐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追求学问、探寻真理,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不懈努力地钻研劲头;我们当导师、带学生,要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但也有一些研究生导师,不仅缺乏“蜡烛精神”,而且还有侵占学生学术成果的现象。比如学生撰写的论文,一定要署上导师的名字,甚至导师的名字在学生之前,才能在报刊上发表。我认为,署上导师的名字,对导师来讲,是侵占学生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对学生来讲有“学术贿赂”之嫌。如果有的研究生导师说,学生的学术文章是我出的思路、拿的观点、帮助修改的,署我的名字是应该的,况且导师的名声大,署上导师的名字还好发表。那么我问,学生的毕业论文,导师指导的少吗?不少!而且比一般论文指导的多得多。那为什么作者只署学生的名字,导师就在“指导教师”那一栏署名呢?既然研究生导师都是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都当了导师,名声大,还在乎多一两篇、少一两篇学术论文吗?即使学生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也应该是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导师应尽的责任,更何况导师的“蜡烛精神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导师真的想发表论文,自己动手写就是了,何必要在学生的论文上挂名呢?
我当研究单位主要领导的时候,曾要求所属单位的学术杂志,凡是有导师和研究生联合署名的文章,一律不许刊登。直到现在,凡是看到导师和学生联合署名的论文,特别是导师署名在前、学生署名在后的论文,除了浏览一下题目之外,我是不会再往下看的。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原中将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07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