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宁波的革命人生:战火硝烟淬炼成钢,峥蝶岁月初心永续(上)
作者: 阎宏江 闫志东 高策阎宁波
阎宁波,原名阎秉权,1918年11月10日出生于阎氏旺族书香之家,家中兄弟二人,哥哥阎秉升。祖父阎永清为清末拔贡,曾执教于杨笃夫人李氏办的乡宁女子私立学校,1913年6月当选为临时县议会议长,是乡宁县的文化名人。爷爷一边教书,一边教兄弟二人练字,在家学的熏陶下,兄弟俩人从小养成了爱学习、爱看书的好习惯。兄长写一手好字,乡宁解放之初,县长上门邀请到政府当文书,成为当时的一个美谈,弟弟阎秉权思想活跃,好学上进。1935年夏秋阎秉权从乡宁县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太原友仁中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在校期间思想进步,积极参加读书会、写墙报、打篮球等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参加 a12⋅9n 学生运动,反对阎锡山不抵抗政策,支持傅作义绥东抗战。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经李维祺介绍加入“民先”,积极为抗日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7年5月阎秉权回到乡宁,和在外读书的学生自发成立了“乡宁旅外学生农村服务团”,开展抗日时事宣传,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阎秉权利用四月初一在鄂城南山南庙庙会唱戏的机会,登上戏台宣讲抗日道理,受到群众一致赞扬。高恩堂、阎棠、阎秉权三人改组“农村服务团”,组建了乡宁牺盟会,将原《民众周报》改成牺盟会的壁报,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发动广大民众,共同抗战。阎秉权任县牺盟会巡视员兼三区(梁坪区)特派员,成为乡宁牺盟会创始人之一。9月18日牺盟会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纪念 ω9⋅18′′ 大会,发动群众积极抗战。会后焦崇毅让阎秉权填写一张入党《志愿书》,填完后给了他一本《训练大纲》,介绍阎秉权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有前期的革命关系和活动,确定为无候补期。几天后焦崇毅介绍阎秉权认识乡吉地区党的负责人武光,三人同到阎秉权老窑洞家谈话,武光与阎秉权谈话后,分配其在乡宁开展党建工作,阎秉权公开身份任乡宁动委会委员。10月牺盟会深入城乡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和商救会,阎秉权担任乡宁青救会负责人。11月焦崇毅任乡宁牺盟会特派员,与阎秉权到各村庄发展党组织、察看地方成立游击根据地。同月阎秉权到二区牺盟会检查工作,同区特派员常步潮、妇女干部韩淑梅谈话,落实党建工作。阎秉权先后为牺盟会推荐了左海涛、韩岐俊、阎秉升等同志参加了牺盟会工作,为乡宁党建工作打下了基础。12月县府与牺盟会共同办了一个自卫队训练班,阎秉权任政治工作员,负责讲解抗日道理,宣传抗日时事和党的政策,组织讨论,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和抗日积极性,发展党员。这一训练班为乡宁的抗日自卫队培养了骨干力量,为当地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阎宁波《档案(自传)》中写道:“入党后我的思想向前发展的情况是,37年至38年5月自己阅读、学习了马列书籍,《党史》,《党章》,《怎样做党员》,《论列宁主义概论》(瞿秋白译著),《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中央《关于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些是油印本”。
1938年1月日寇进攻乡宁、吉县,乡宁牺盟会和自卫队撤到县城以南开创抗日游击根据地。自卫队有百十号人,与河津自卫队合编成政卫二支队第五大队,队长马致平,政治主任高恩堂,阎秉权任政治副主任(党内任支干),在稷山、河津一带打游击,开创游击根据地。5月受乡吉特委委派,阎秉权赴晋西南区党委“三月班”学习,班主任郭明秋。学习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社会发展简史》等,学习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根据地建设、游击战争理论知识。第一次系统地接受了党的培训和教育。10月中共乡宁县委成立,刘正之任乡宁县委第一任书记,王通任组织部长,阎秉权任宣传部长,驻地现双鹤乡境内辛庄村。县委领导乡宁牺盟会组织成立了抗日流动宣传工作队,招考录取了青少年学生30人左右。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减租减息,揭露日寇侵略罪行,号召广大民众抗日救国。12月阎秉权同晋西南区党委统战部部长张友清回到乡宁,在乡吉特委驻地参加了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会上张友清传达了中央六中全会决议,学习了毛主席《论新阶段》等文件,与参会者共同研究讨论:坚持统一战线,加强党的建设,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经过三月班的强化学习、六中全会决议文件的学习,阎秉权认识到必须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加强党的建设,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发动广大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坚决反对“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才能取得全民抗战的最后胜利。党的理论知识、他的政治觉悟、对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理解都得到了提高。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939年1月乡宁县委工作地转移到张润泉先生水泉沟老宅(现尉庄乡境内)。张润泉先生是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大臣张居正的十五代孙,抗战初期阎秉权娶张润泉之女张巧枝。水泉沟位于山区,距县城十余里,相对隐蔽。张润泉一家人热情款待,提供食宿,而且全家人充当了县委警卫人员。阎秉权经常往返于县城老窑洞家和水泉沟县委驻地,时常晚上天刚黑出去,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回来。自从1937年底每月逢初一、逢十五的赶集日,牺盟会员、地下党员赶集进城,以到亲戚家喝水歇脚的名义到阎秉权家开展地下活动。经常是哥哥放哨,大嫂烧水、做饭,老父亲经常端着个旱烟袋坐在房顶就成了一个瞭望哨。阎宁波在档案中这样描述其兄:“兄阎秉升,卅岁,初中学生,辍学后一直任小学教员。思想中有些进步成分,曾参加过牺盟会,但却只是挂名会员(不拿津贴),抗战后普西事变前在本县南璋编村国民抗敌自卫队担任政治教官。兄弟间感情尚好,尚可利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0808.pd原版全文
同月乡宁县委积极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议"指示,坚决执行党中央制定的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党的建设、建立独立自主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为了加强各区的党建工作,县委决定阎秉权去四区、二区负责开展党建工作,公开身份为四区牺盟会特派员。1月至3月在四区工作,4月至8月在二区工作。二区当年是乡吉特委机关所在地,董光华任区委书记,该区是乡宁县著名的“红区”,党建工作在全县做得最好,党员人数占全县半数以上,友军很多,机关很多,加上六十一军的反共势力,形势错综复杂。阎秉权与董光华一起制定、规范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例如:如何去考察、发展党员,开展党建工作。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组织领导“农救会”开展减租减息,建立抗日根据地。期间刘正之回县委主持全面工作,住在一区水泉沟张润泉先生家(当年县委驻地),县委成员和各区委书记到水泉沟召开工作会,会上刘正之决定部分党员打进阎锡山政权的公开组织掩护身份。会后阎秉权回到二区和区委书记董光华继续做党建工作。在领导区委党建工作中,阎秉权把训练班学到的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把学习材料整理出来,组织区委同志们学习领会。乡宁县委在牺盟会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城镇积极发展党员,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组织领导“四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商救会抗日群众性组织)开展减租减息,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到39年底党员从十几人发展壮大到几十人、上百人,基础群众几百人,抗日武装两三支。

当年乡宁县委驻地水泉沟张润泉家遗址
1939年9月阎秉权代理乡宁县委书记。39年6月“秋林会议”后阎锡山由联共抗日转向反共,到处制造反共事件。晋西南区党委根据中央指示部署了反逆流斗争,同时紧急疏散骨干力量。乡宁县委遵照区党委的指示,与顽固派制造的反共事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国民党乡宁县县长张福丙,在乡宁拉拢村干部、军政教官和小学教员,停发抗日流动宣传工作队给养,迫使工作队解散,打击、破坏我党的群众基础。针对这次反共事件,阎秉权亲自指挥、部署,领导地下县委组织力量,教育这些干部,及时揭穿顽固分子的阴谋。县委利用牺盟会名义,派人到各地组织发动了群众五百多人进城示威,同顽固县长张福丙作斗争。队伍从东街马王庙整队出发,游行到县衙门口示威请愿,公开演说、呼口号,要求县政府执行减租减息规定,承认“四救会”,补发牺盟会人员工资和口粮。派代表团到第二战区行营、第九专员公署请愿。代表团提出三项要求:一、取消“工会”、“农会”。二、保证“四救会”的合法地位,完全予以承认。三、担保以后不得有此类事件发生。经过斗争,取得了“当局完全答应”的胜利,打击了顽固势力的嚣张气焰,显示了群众的力量和抗日的决心。“工会”、“农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因其是国民党全国性组织,事实上否认,但不能明令取消。抗日流动宣传工作队解散后,卢四瑞、阎应杰、陈世斌、赵稚飞、李天才、李顺才、胡众保、杨来、左海龙等队员,在县委组织牺盟会动员和护送下,参加了八路
军,为我党我军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10月阎秉权调任乡吉特委政治特派员,在二区和董光华继续做党建工作。阎锡山为聚集部队掀起更大的反共高潮,表面上缓和抗日统一战线局势,暗地里密谋、策划“晋西事变”。月底局势越来越严重,乡吉特委紧急通知阎秉权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84年阎宁波与张巧枝的二女婿王春生曾多处奔走呼呼把水泉沟建为红色教育基地。阎宁波寄给王春生一万元,在兰庄村援建水泉沟小学。当阎宁波了解到乡宁县牛王庙以董光华烈士的名字命名为光华村时,他深感欣慰。

1939年12月9日阎秉权受党组织派遣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四十班学习,班主任杨英杰,同学石生荣(原内蒙古政协主席)、石汝麟(原中共内蒙古顾委会常委)、张静(原内蒙古乌海市政协副主席)、齐速等,此时阎秉权改名为宁波,年龄21岁。学习期间历任支部干事,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问题,同时参加了大量的生产、建筑(党校大礼堂建设)劳动,从思想上、政治上、党的理论上、革命意志上得到了锤炼,为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成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战士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学员们接受了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学习内容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基本问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等。班主任杨英杰在延安中央党校担任教育科长兼理论教员,带领学员深入延安、延川两县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总结党在抗日战争中做好党支部工作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员对党的基层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宁波作为支部干事,在班主任忙于其他工作时,受命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讨论、实践(劳动)。据延安中央党校同学张静讲述:“开会时宁波坐在台上做记录。在延安看无声电影《列宁在十月》时,周恩来现场为大家讲解大致剧情,指着屏幕上的人说这个人是列宁。”
1941年6月5日宁波延安中央党校毕业,14日中组部:“介绍宁波赴晋西区党委分配工作”(干部档案:延安《党员登记表》 < 附:林枫介绍信 >39 年12月2日,延安《中央党校人员登记表》39年12月9日,中组部干部科《谈话登记表》41年6月7日)。1941年7月至42年12月宁波任中共河曲县委书记。河曲县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完整县之一,肩负着巩固后方、支援前线抗战的重要任务。41年6月在河曲县创建的晋绥二中,是一所培养抗战干部的特殊学校,校长范若愚,学制为三年,以根据地干部的需要,学生随时可以毕业,二中学生累计总人数为600人,先后发展学生党员100多名。日寇曾多次派飞机轰炸河曲县。晋绥根据地所辖县都是贫困地区,为了巩固后方、支援前线抗战,宁波着重抓住健全完善党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加强党的领导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带领干部积极开展减租减息、生产运动,积极开展公粮动员、武装动员工作,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有力的支援了前线的抗日斗争。42年5月晋西区党委为进一步深入落实执行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发出指示,提出从组织上保证“三三制”贯彻的具体措施。河曲县委积极落实“三三制”政策,选举产生各级政权机构,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下,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河曲县委响应号召,组织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同时鼓励开展手工业、运输业等,以克服经济困难,保障根据地的物资供应。组织和发展工、农、青、妇抗日救国会及儿童团等群众团体,通过这些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提高群众的抗日积极性。这一年宁波与河曲县妇救会干部苏林结为革命伴侣,从此二人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苏林原名张瑞芝,山西运城安邑镇人,1938年初参加革命,39年2月在延安抗大学习期间入党,40年11月延安女子大学毕业,42年12月至45年5月在山西岢岚县委、河曲县委担任妇女部长;45年6月至49年8月在山西兴县、宁武、哼县任地委党校教员。多年后成长为党培养的、有资历的高级妇女干部。43年3月至44年6月宁波调回中共晋绥分局秘书室工作,在段云主任领导下,参加整风运动,受到了极深刻的批判教条主义、提高革命警惕性的教育。其中有几个月在抗战日报(普绥日报)社做审干工作、粮站工作、农村帮助夏锄。44年夏至45年秋分配到兴县,任兴县中心县委委员,主办区、村干部轮训整风。45年秋初宁波北调绥蒙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08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