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军部搬迁史

作者: 胡遵远

新四军军部是新四军领导机关的总称,1937年12月25日在湖北汉口成立。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新四军先后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建立军部,先后有过7次大的搬迁。

一、成立于汉口。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11月3日,叶挺到达延安,表示虽“在党的组织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11月6日,毛泽东在同叶挺面晤后致电博古(秦邦宪,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决定同意叶挺任新四军军长,拟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军(部)暂住武汉”。11月7日,项英到延安与叶挺见面,共商新四军组建事宜。11月9日,叶挺离开延安,于12日到达武汉,着手筹建新四军军部。13日,叶挺第一次以新四军军长的身份向报界发表谈话。

项英在延安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后,于12月23日到达武汉。当天,中共中央代表团与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决定将两个机构合并,对外称中共中央代表团,对内称中共中央长江局。两个机构统一由周恩来、项英、博古、叶剑英、王明、董必武、林伯渠组成,王明为书记,周恩来为副书记。联席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讨论新四军工作,要求红军和游击队迅速集中整编、早日开赴前线,项英主抓军队工作、叶剑英拟定新四军作战方案。

新四军军部搬迁史0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12月25日,叶挺、项英和张云逸在汉口大和街26号(今胜利街332----352号)召集已到武汉的新四军干部开会。这是新四军在武汉军部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既标志着新四军武汉军部的成立,也标志着新四军的正式诞生。汉口大和街26号“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筹备处”的木质招牌换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二、运行于南昌。因作战需要,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从汉口移驻南昌三眼井高升巷张勋公馆。1月28日,汉口《新华日报》刊登《陆军新编第四军司令部启事》:本军奉命即行整编出发,军部当即移驻南昌。前汉□大和街念六(26)号军部即行结束。以后驻汉办事处事宜,委托八路军驻汉办事处钱处长代办。

在南昌期间,军部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建立了新四军领导机构。1月,经中共中央提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任正、副参谋长,3月下旬,政治部正、副主任袁国平、邓子恢到任就职。军部于1月9日前后开始办公,参谋处处长赖传珠、秘书处处长兼军法处处长季一氓、副官处处长黄序周、军需处处长叶辅平、军医处处长沈其震。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组织部部长季子芳、民众运动部部长邓子恢(兼)、敌军工作部部长林植夫、宣传教育部部长朱镜我。直属军部的教导营营长赵希仲、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其次是动员游击队下山整编,成功组建新四军并迅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第三是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新四军军部搬迁史1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三、搬迁到皖南。1938年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到皖南歙县岩寺集中。3月14日,叶挺、陈毅、李一氓等从南昌启程,于4月初到达岩寺。4月4日,军部机关撤离南昌移至岩寺。5日,军部参谋处抵岩寺,军部设在岩寺金家大屋,参谋处和副官处设在吴小亭家,军需处设在潘瑞亭家,军部机要科设在洪桥东头房子里,军部其他机关均设在岩寺周围。军部在岩寺期间,主要开展了军事整训、应付国民党第三战区“点验”、充实部队武器装备和民运等工作。

1938年5月5日,新四军军部离开歙县岩寺,7日移驻太平县麻村,5月26日移驻南陵县土塘,8月2日移驻泾县云岭。从此,泾县云岭便成了新四军在华中抗战的领导和指挥中心,直至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在此期间,军部切实加强了军队党的建设和对政治工作的领导,召开了全军第一次、第二次政治工作会议;建立参谋机构、加强对游击战争的指导,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参谋工作会议,提出了游击作战的七项战术原则;切实加强了青年工作和妇女工作;切实加强了后勤工作,设立了军需处、总兵站、军医处,在云岭南堡村建立了有170张床位的前方医院、在小河口建立了有200张床位的后方医院。

四、重建于盐城。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悍然宣布取消新四军。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决定把华中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改编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成立。在此之后,军部切实加强了主力军、地方军和人民武装的建设;召开了华中局高干会议和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统一了思想认识、提高了执行中共中央正确路线的自觉性,有力地促进了新四军的建设;粉碎了敌顽的夹击、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五、转移到阜宁。1941年7月11日,新四军军部离开盐城,一路辗转迁移,先后进驻阜宁刘家舍、挎周庄、停翅巷、单家港等地,于1942年底迁往盱眙县(时属安徽)。在此期间,军部精简、整编了主力部队,粉碎了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清乡”,召开了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加强了党的建设和整风学习、实现了党对根据地的一元化领导。同时,积极开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新四军军部搬迁史2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六、落户黄花塘。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迁至时盱眙县黄花塘,在此驻留两年多时间。期间,开展了整风、大生产和整训等运动,开展了对日伪军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制造的多起摩擦事件,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顺利进行战略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七、终居千棵柳。抗战后期,军部于1945年2月28日撤出黄花塘,转移至时盱眙、天长、来安三县交界的千棵柳,4月10日迁至淮南津浦路西的大赵庄,24日再度移驻千棵柳,直至抗战结束。此间,正是新四军向日伪发动全面反击的时期。在军部指挥下,新四军各部实行战略反攻,攻克了阜宁、睢宁县城及重要据点100余处,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发展和创建了苏浙皖边和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军部还曾搬迁至江苏省淮阴市和山东省临沂市,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取消。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zh202508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