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回民支队的汉族参谋长——杨杰一
作者: 杨若梅
对我的家庭背景多少有点了解的人,几乎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你家是回民吗?那为什么你爸是回民支队的?特别是当回民支队电影公开放映之后,为这事儿询问的人就更多。
一次我问父亲:爸,你又不是回民,为什么要去回民支队呢?也许因为当时我还是个孩子,父亲觉得说多了我也不明白,他只简单的回答说:因为回民支队打鬼子厉害呀。
父亲离开我们是在1963年,那年我11岁,印象中的父亲是个英雄,受人敬重,很了不起。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想了解父亲生平的愿望与日俱增。当兵后,我曾利用探家的机会和哥哥一起,多次拜访父亲的老战友,但毕竟年代久远,想从父辈记忆的碎片中,系统勾勒出父亲的人生轨迹谈何容易。直到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新闻专题“永久的丰碑”,其中介绍了抗日英雄马本斋和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节目一开始就引起了我和家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这不仅因为它是一支抗日的劲旅,还因为回民支队与我们家那段割舍不断的渊源。节目中我们惊喜看到了父亲和回民支队战友们的历史合影。为追寻这张珍贵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通过中央电视台了解并找到了“本斋纪念馆”, 在那儿看到了更多回民支队的详情。
随后家人们又参阅了父亲的档案,加上哥哥杨光明通过朋友获取的回民支队的部分史料、相关书籍和照片,至此父亲的精彩人生浮出水面。
父亲杨杰一,汉族。1904年生于河北肃宁县冯家庄的一个农民家庭。抗战初期参加八路军,从1938年5月一1947年8月长期工作战斗在八路军回民支队,历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冀鲁豫、陕甘宁回民支队和河北军区回民支队军事教官、副大队长代参谋长,副大队长代大队长、大队长、支队参谋长等职 。
他亲历了回民支队的各个主要历史时期,参加并亲自指挥大小战斗无数,其中有深南大弓台突围、王斜突围、高王庄突围以及奇袭交河日伪军据点、火烧日寇运输车队,全歼莘县高林庄伪据点等战斗,包括被载入史册的1943年秋著名的八公桥战斗……直至1947年夏末,回民支队按照党的指示进行整编,凡汉族干部一律调离,至此父亲结束了他长达十年在回民支队的战斗生涯,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父亲和八路军回民支队结下不解之缘或许和他早年的个人经历有关,他与支队的司令员抗日英雄马本斋既是同乡,又同有东北军从军经历,还同就读于东北军讲武堂(父亲是讲武堂第11期学员)。
在一些人的认知中,回民支队是由青一色回民组成的队伍,其实不然,其中还有不少像父亲一样的汉族官兵。
为保持回民抗日武装这面旗帜,上级规定部队成员,不论回汉,一律按照回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所有汉族官兵要把遵守这项规定视为重要的党纪和军纪。在干部政策上,尤其强调要重点培养和使用回族干部,并自然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即回民支队的军事正职必须是回民。
父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汉族参谋长。他有着多次担任副职、代理正职的经历。
父亲作为唯一一个长期工作战斗在回民支队的汉族军事干部,自觉维护党的领导,遵重民族习俗,全力配合马本斋等支队领导的工作,在参与谋划和指挥对敌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着重叙述他担任三大队副大队长代大队长时发生的作战故事。
父亲生性内敛不事张扬,许多故事都来自战友的交谈、著述与战争回忆录,其中不乏他排兵布阵之精彩片段;
一 、声东击西引敌上钩
1941年秋季,时任3大队副大队长代大队长的父亲接到支队命令:在沧河公路上,创造战机,设埋伏焚毁日寇押运物资的军用汽车。这条公路是日寇山本联队的生命线,敌人的武器、弹药、给养、被服、燃料包括慰安妇等,都要经这条公路从沧州运到河间城内,然后再配发给各个据点的鬼子。
父亲派出侦察人员,摸清车队从沧州出发的时间、出动车辆、押运人数等,再派出便衣干部选择好既能隐蔽兵力又能便于出击和迅速撤出战斗的阵地。
准备就绪,部队于前一日黄昏出发,经过远距离的夜行军,于拂晓前按计划进入埋伏地点。这是一条不到一米深的小沟,沟的两边长着茂盛的红荆条子,露水凝结着寒气不时从红荆条的叶子上滴落在同志们身上,那种凉,透彻肌肤。
天亮以前同志们按照大队要求悄悄地到远处解了大小便,之后便趴在潮湿的土地上隐蔽。太阳慢慢地升起,由东北转到正东,又由正东转到东南,沟里同志们忍受着烈日烘烤和蚊叮虫咬,时间在煎熬中一分一秒过去,已是下午两点,却始终未见日本鬼子和汉奸出动。
父亲深知,鬼子惧怕夜间作战,天黑以后虽然他们有充足弹药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却不能发挥其长处。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很可能不会出来了,于是下达命令,部队撤出阵地。
显然,父亲遇到了对手,河间城的山本相当猾猾,他唯恐中了八路军的埋伏,进行了5天的运输嗄然停止。
第一次设埋伏未能奏效,打不成另择良策。兵不厌诈,为引蛇出洞,父亲他们来了个声东击西。
河间城的山本连续接到回民支队兵分两路南下阜城,北上大城的报告,山本认为这是八路惯用的声东击西,虚晃一枪的战术,其中定有诈,不能不防。
这个日本侵略军的联队长,决心不顾各个大、小据点的鬼子、汉奸们喊叫着要弹药、要燃料、要吃、要喝的请求,沉住气就是不发车。而此时父亲带领着3大队在交河、阜城地区,不是虚晃一枪而是真刺了几枪,猛烈地向敌人发起了几次进攻。在交河县城以南地区,打击出来抢粮食的日本鬼子和汉奸队,至其几乎遭到全歼。在交河县城以北的东王庄战斗中,也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和汉奸队的嚣张气焰,战斗中副中队长白振武,和中队党支部书记负了重伤,四班有两位老战士负伤,为了迷惑敌人,父亲命令:“向各个村庄多要担架,声称向南转移伤员,有意扩大伤亡数字,使敌人发生错觉”。果然交河县和阜城县的日本鬼子,向上作了扩大自己战果的虚假报告。在河间城内,时刻防备回民支队杀回马枪的日本侵略军山本联队长,接到侵华日军驻沧州旅团部的战报:日本皇军在交河阜城地区,取得赫赫战果,讨伐八路军回民支队,毙伤其副连长以下×××名(扩大了几十倍)……。山本看过战报后认为:回民支队在交河阜城地区,连遭讨伐,伤亡如此严重,需要休息整顿和补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马上命令汽车突击运输各种奇缺物资,多派押运分队,沿途各个据点多加警戒注意防范。
就在山本联队长决定恢复汽车运输物资的当天,我3大队的侦察员骑自行车,日夜兼程回大队部报告情况。父亲和吕威远教导员异口同声的说:“日本鬼子中了我们的计了!通知各中队准备出发!”3大队发扬我军连续行军作战的优良传统,立刻挥戈北上。在沧河公路以南地区部队进行集结,进入以前选择好的阵地,在景河敌人据点以东约两公里处的公路上埋设地雷。按作战部署,11中队2排由指导员张星耀同志带领,向西警戒景河鬼子据点,阻击其向东增援;10中队由副中队长带领3排向东警戒杜生据点之敌,阻击其向西增援。第9中队和第10、第11中队大部埋伏在地雷两侧的青纱帐里,11中队的副中队长刘秀武同志带1排、3排和卫生员谢栋臣同志及司号员等,埋伏在公路南侧的一片谷子地里,担任攻击敌人汽车和搬运车上物资并烧毁汽车的任务。
天亮以后,大队和各中队除留一名干部化装成在路上拾粪的农民,以迷惑和观察敌情外,其余人员一律趴在庄稼稞子底下进行隐蔽。大约10点来钟,便衣侦察员来报:汽车已进入杜生据点,如果鬼子没有发现我们,汽车很快就会向西开出。
不多时就听到东面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由远而近,同志们振奋精神,手握钢枪待命出击。日本鬼子的第一辆军用汽车快要接近地雷时,父亲一声令下,“打!”接着轰隆”“轰隆”工兵拉响了地雷,机枪、步枪、骑枪、手榴弹向敌人猛打一阵,接着就是猛冲。前面的汽车被炸毁,紧随其后的汽车乱了方寸,撞在前面的汽车上。听到公路上的地雷声,张星耀指导员指挥掷弹筒射手,向景河敌人据点开炮,牵制敌人不准其出据点增援。敌人在据点内挨了掷弹筒弹,知道据点外面有八路军阻击部队,不敢开寨门放吊桥,只好在炮楼上向阻击部队乱打枪,因距离远,我阻击部队未受任何损失。炮楼上的敌人眼睁睁的看着公路上的汽车被炸毁被烧掉而毫无办法。 11中队在副中队长刘秀武的指挥下,冲向了日本鬼子的汽车,各车上没有被打死的鬼子、汉奸,慌忙跳下车向公路边逃窜,刘秀武立刻命令3排向敌人射击,与此同时11中队1排和队部人员以及9、10中队的人员火速爬上被弃车辆搬运武器、弹药、罐头、饼干等物资。
汽车上的东西还未搬完,父亲命令:马上焚毁汽车,打扫战场迅速撤出战斗。霎时数股黑烟冲向天空。
由于伏击战埋伏地点多在敌人交通干线或是离敌人据点较近的地方,敌人增援便利且迅速,战斗必须速战速决。
没有被打死的鬼子和汉奸,逃到公路北面的庄稼地里,残兵败将乘我军打扫战场撤退之机,从公路北面向被烧的汽车方向反扑过来,一位排长在敌人反扑时英勇牺牲。9中队除留一个排阻击反扑之敌,掩护大部队撤退,各排各班分别带着战利品迅速向南进发。11中队2班长烧完汽车向南前进时,在公路南边看见草稞子乱晃动,他非常警惕的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双手抱着脑袋的日本鬼子,卷缩着躺在地上打哆嗦不起来,两名战士架着这个俘虏连拉带拽迅速向南转移。到达部队集合点后,经敌工科的同志审问才知道,他是日本侵略军的一名上尉军医,地雷一响他从汽车上跳下来,便钻到路边的深草稞子里。
回民支队三大队圆满完成了焚毁日军用运输车辆的任务,胜利返回驻地。
日本侵略军的数辆军用汽车,被回民支队烧毁后,驻沧州的日寇旅团长,大骂驻河间城的日本鬼子山本联队长无能。命令山本联队配合其他联队,对回民支队进行严厉的报复,马上出兵“讨伐”。日本鬼子从其他各个据点抽调兵力,向淮镇、沙河桥、藏家桥等大据点集中,组成日伪联合讨伐队,分成多路对回民支队实行“分进合击”的大“扫荡”。一场更大的考验摆在回民支队面前。
二、洞察敌情,果断出击,回民支队成功突出重围
1942年夏季,日冦对冀中地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五一大扫荡”,用十万兵力把我军包围在一个大圈里,采取“梳篦拉网”等战术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同时加强对4条铁路线的封锁,阻止我军向外区转移,妄图将我军一举歼灭在冀中平原。
一时硝烟四起,冀中军民面临深重灾难。
为坚持抗战保存我军的有生力量,部队必须突破敌人封锁线向外线进行转移。在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同志率领下,军区领导机关和一部分野战部队向南越过德石铁路,然后向西越过平汉(京广)铁路进入太行山区,后又转移到晋绥地区,另一部分主力部队由冀中直接向西越过平汉铁路进入五台山区,转移中的各部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当时3000多人的回民支队活动在冀中军区的8分区,距西部山区较远,如果在敌人大“扫荡”中通过密如蛛网的公路、封锁沟和几条南北向的大河以及林立的碉堡群向西长途转移,很可能遭到敌人的追击,截击,合击等各种袭击,使部队受到更大损失。所以,回民支队仍留在津浦铁路和大运河以西地区坚持反“扫荡”。
此时的敌人占据了兵力、兵器、天时、地利的绝对优势。首先兵力数倍于我,装备精良,而且日伪军善于日间作战,夏季夜短昼长有利其行动,同时冀中大平原适于机械化部队的开进。为避其锋芒,冀中军区和军分区机关的一部分化整为零分散到各个部队,回民支队的三个大队也分别单独活动。遵照毛主席“走是脱离被动,恢复主动的主要方法”。(毛泽东选2卷403页)父亲所在三大队经常采取闻风50里战术,一走就是50里以外。部队每天黄昏后行动,拂晓前进入村庄,封锁消息进行隐蔽,来往人员只许进村不许出村,遇有敌情,马上就走。
6月1日,侦察员報告:西面景县城内集结了大批的日本侵略军,有摩托化步兵车辆60余辆,汽车、坦克20余辆、骑兵300余人,还有一部分伪军共约2000余人,同时西北方向的阜城,北面的交河、东北方向的东光和东南方向的吴桥等各大据点都有大量敌人集结。根据判断,日寇要在这一地区进行大的军事行动,“数路围攻”,其主要目标很可能就是回民支队。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为了避免各大队被敌人各个击破,或一旦被敌人合围能够集中力量形成拳头打垮敌人,并一举冲出包围圈。6月2日司令员马本斋将3个大队集中到景县东北10公里的高、王庄一带,1大队驻南面的村庄,2、3大队和直属队驻北面的村庄,隐蔽待命,寻机破敌,夺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