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无悔
作者: 祁苏闽
在我军历史上,60年前的1964年,是那么轰轰烈烈、激动人心。
这一年,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一场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开展群众性大练兵、大比武运动,在全军蓬勃兴起。至年底,“尖子”单位和个人如群星闪烁。在这灿烂的星阵中,有一颗星星光芒四射,他叫孙正岳,来自革命老区江苏省阜宁县,是南京军区一名神枪手。
60年过去,孙正岳已不复当年的飒爽英姿。猛一看,很难将他与神枪手联系起来。
他今年84岁,住在阜宁县城一座普通的住宅楼里,中等身材,留着板寸发型,眼睛不大,精瘦的身材,说话还有点木讷。
这是那位曾经闻名遐迩的神枪手吗?确实是!虽然他满脸沧桑,但只要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眼虽不大,却炯炯有神;身体精瘦,却腰板挺直;虽因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对许多事已失去记忆,但只要提起当年练兵比武,顿时精神抖擞,语调铿锵。
孙正岳凭着刻苦训练,获得过诸多荣誉。他有赢得军委、军区首长赞扬的高光时刻,也有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的苦难经历。生活窘迫使他一家几陷绝境,现在落实了政策得以安度晚年。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无怨无悔。
一年练成神枪手,许司令亲自验证他有多“神”。
孙正岳是1959年冬光荣入伍的,被分配到南京军区舟嵊要塞区黄島守备营。
当他接过一支油光锃亮的钢枪时,翻来覆去看个不够。大家发现,这个新兵对枪有着特殊的感情。
这并不是简单的新鲜感。扛起一杆钢枪,是孙正岳多年的夙愿。这种情愫萌芽于他的少年时代。孙正岳永远忘不了,1947年,受伤被俘的老游击队员刘德友被敌人当着乡亲们的面施以各种酷刑。刘德友坚贞不屈,不断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恼羞成怒的敌人将刺刀插进他的嘴里,搅断了他的舌头。刘德友喷着大口的鲜血怒指敌人,敌人又残暴地砍下了他的胳膊。刘德友就这样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这位视死如归的英雄是孙正岳的姑父。亲眼目睹敌人的惨无人道,才7岁的孙正岳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孙正岳明白了一个道理:反动派之所以能屠杀自己的亲人,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有枪;要给亲人报仇,自己也要扛起枪。
下连第一课,是“为谁扛枪,为谁打仗?”
孙正岳抢先发言:“为了给亲人报仇!”
指导员首先表扬他扛枪不忘为家人报仇是对的;同时启发他,除了家仇,还有阶级仇、民族恨,掌握枪杆子,是要消灭一切反动派,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这番话使孙正岳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境界。
“阶级仇,压枪膛,民族恨,喷热火。子弹是战士的铁拳头,钢枪是战士的粗胳膊……”。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军营的《打靶歌》,就像是为孙正岳所写,也是他苦练射击技术的真实写照。当过兵的人都知道,练瞄准射击,眼就盯着准星、缺口,与目标三点一线,一点不能乱看;右手食指轻贴扳机,一点不能乱动,可以说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孙正岳带着阶级仇、民族恨练射击,却是那样着迷。他要“瞄得准来打得狠,一枪消灭一个侵略者!”
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练开了。课余时间,他白天瞄靶子,晚上瞄路灯,一点不发够。
海岛的冬天不仅冷,而且风特别大,刮在脸上像刀子剐一样,眼泪不断往下流。目标都看不清楚,更别说平正准星缺口与目标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正岳越是风大越往风口站,迎着风瞪大眼睛。眼睛肿了消,消了肿,愣是练到了天再冷、风再大也不再流泪。
海岛的夏天湿度大,闷热难耐。趴在沙滩上练射击,上面晒下面蒸,就像在蒸笼里一般,衣服是干了湿,湿了干,结成一片片碱花,他从未打过一次退堂鼓。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这首歌唱得很浪漫。殊不知,在海岛练射击,云雾、海涛可都是不良因素。雾大,目标模糊;海涛,波光粼粼。要准确认准目标,要排除瞄准中的虚光,就要靠勤练、苦练。战友们纳闷,大雾、海潮那么寻常,孙正岳怎么老是看个不够?其实,他不是赏风景,而是在探索规律。
为了打好无依托射击,孙正岳用最大的毅力苦练据枪动作。开始时左臂酸疼,十分八分钟枪就乱晃。他就在早早晚晚业余时间翻单杠,托石头,在枪管上吊砖头,增强臂力。后来练到无依托据枪一两个小时都不会上下左右摇晃。
孙正岳成为神枪手后,有位记者采访他,亲眼目睹他趴在一块砂石地上练瞄准。记者走过去,踩着砂石咯吱咯吱作响,隔着胶鞋底脚都咯得生疼。记者在报道中这样写道:釆访时问他为什么不把尖石清理一下再趴下去?孙正岳说:“打仗时一分一秒都决定生死存亡,没等你清理好,敌人早把你干掉了!”又问他:“那你就不觉得疼吗?”孙正岳用左胳膊咚咚地捶了几下桌子,桌子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他憨笑着对记者说:“开始疼,练出老浆疤(老茧的意思)就不疼了。”记者摸了摸他的左肘,发现有鸡蛋大的一块茧。他在报道中由衷地感叹:“我被他苦练的精神感动了。”这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孙正岳能取得射击好成绩,当然不是光知道使蛮劲,他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善于琢磨。还是这位记者,曾问孙正岳有些什么窍门?他想了想只说了8个字:“逮住重点,狠狠地练。”这8个字看似简单,却体现他的悟性。他的重点就是瞄准和击发时机。在瞄准上,他总结出两条:修正准星和缺口的高低偏差时,要瞄得像缸里的死水一样平;在修正准星和缺口的左右偏差时,要瞄得像鼻梁长在两眼中间一样对称。在击发动作上,他认为掌握击发时机是关键。瞄准大体准确时屏息击发时机最恰当,屏息过早,就会气急;如果太晚,一定等到瞄到中心再屏息击发,手已经动过头了,就错过最佳击发时机了。孙正岳“逮住”的这些“重点”,既来源于他在反复实践中的领悟,也可以说是一位优秀枪手的天赋。
孙正岳越练兴致越高,连队也把他作为一棵好苗子来培养。不断给他加压、提高标准。从慢射到速射,从固定目标到移动目标,从常规距离到远距离,从正常情况下到带战术背景条件下。一年时间里,孙正岳15次参加特等射手考核,次次优秀。其中5次夜间闪光目标射击,80发子弹全部命中目标。
真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名“新兵蛋子”一鸣惊人,引来了惊奇的目光和上级的重视。南京军区专门组织考核组,对他进行各种天候条件下射击考核,孙正岳取得了极佳的成绩。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在头版以《孙正岳一年练成神枪手》的通栏标题,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他的事迹。
身经百战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为麾下出了这么一位神枪手而高兴。但他还要亲自验证一下这位新兵到底有多神。为此,专门安排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对孙正岳进行夜间闪光目标射击考核。150米距离,10个闪光目标,每个目标闪光3次,一次2秒。
有人可能认为,这大而亮的月亮可是天赐良机啊。其实不然。有经验的射手都知道,天越是黑,闪光目标才越明显,越容易捕捉和瞄准;而月光愈明亮,闪光目标就愈微弱,枪上的准星缺口也就愈难与目标连成一线。因此,在场的人都为孙正岳捏了一把汗。
随着“射击开始”一声口令,孙正岳迅速持枪卧倒在靶台上,大家还没看到目标在哪里,枪声已经响起,10声枪响过后,时间刚好一分钟。解放军报记者龚德在《特等射手孙正岳》的报道中记述了这次考核。他写道:射击完毕后,报靶员扛着靶子飞快跑过来,许世友上将用手电照着靶子,只见靶子的胸部穿了9个孔,肩部1个孔。许世友上将高兴地说;“10发10中,不简单!不简单!”孙正岳的弟弟孙正佩回忆,他哥哥从入伍第一年起,年年家里都收到部队寄来的特等射手、五好战士的喜报和立功证书。哥哥不仅是全家的骄傲,也是家乡青年的偶像。包括自己在內,许多青年都在哥哥的激励下走进了军营。
大比武使他更上一层楼,罗总长勉励他争取进京向毛主席汇报。
1964年,学习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群众性大练兵、大比武的运动在全军如火如荼地开展。
郭兴福教学法就是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紧密结合起来,把兵练得身强力壮,技术精湛,一个个都像小老虎。毛主席对此非常赞赏。
就在这一年,南京军区成立了“小老虎突击队”,孙正岳被选入队中。
这里汇聚了军区部队的神枪手、神炮手、爆破能手、投弹能手等各个专业的尖子。这让孙正岳走上了更高更大的平台,而且也让他看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60年了,提起当年按郭兴福教学法练兵,孙正岳两眼发亮。他对许多事已难以记起,对此却记忆特别深刻。谈起郭兴福教学法好在哪里?他一点都不木讷,他说郭兴福教学法特别活,特别注重调动训练的积极性,一边说,还一边打着手势。
“小老虎突击队”不仅汇聚了军区部队各类尖子,也汇聚了最优秀的教员。按照郭兴福教学法训练,孙正岳的射击技术又有长足进步。
1965年,总参谋长罗瑞卿到南京军区视察,在许世友司令员的陪同下观看了南京军区组织的军事比武大会。其中有一项是孙正岳的“对海边动荡目标射击”。
这天风大浪高,能见度也不是很好。轮到孙正岳时,他持枪跑步上场,在射击位置就位。随着“开始”的口令,各种目标动了起来,有跑的,有在地上爬的,有翻筋头的,还有在海浪上颠簸起伏的。随着一个个移动目标的出现,孙正岳以各种姿势开枪射击,卧姿打,立姿打,跪姿打,跑动着打,翻转身子打,大家看得都入了迷。爆豆似的枪声过后,经过认真验靶,喇叭里报出“160发子弹,全部命中目标!”全场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孙正岳跑步来到观礼台前报告“射击完毕”时,许世友司令员招手示意他过去。孙正岳大步跨到许司令员面前敬礼。许司令员向罗总长介绍:“这个兵叫孙正岳,是盐阜老区人。”罗总长高兴地握住孙正岳的手,鼓励道:“打得好,打得好!好好练,争取到北京参加全军大比武,接受毛主席检阅!”
孙正岳从报刊上看到过毛主席亲自检阅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军事训练成果的报道和毛主席举枪瞄准的照片,他对接受检阅的人员羡慕不已;罗总长的勉励让他十分激动,能向毛主席汇报,这是多么光荣和幸福的事啊!孙正岳庄严地向罗总长敬礼,高声回答:“是!”
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记下了孙正岳这一高光时刻,但谁能想到,这后来竟成了他的罪状。
两天后,《解放军报》以《特等射手孙正岳技术又上一层楼》为题,对孙正岳进行了报道。
罗总长视察后,孙正岳练得更加刻苦。他进一步自找差距,给自己定下更高的标准,展示出更精的射击水平。“枪声响,红旗摇,射击场上传㨗报,特等射手孙正岳,发发子弹中目标。”这是当年战友们编唱的快板词。60年后,孙正岳语调激昂有板有眼地说出来,竟一点不打磕巴,饱经沧桑的脸上笑成了花。
随着大比武的深入开展,训练的难度越来越大,靶子越来越远,目标越来越小,速度要求越来越快。有一天,队长发现海滩上有只鸟,足足300多米,看起来就一个小黑点。队长对孙正岳说:“许司令员说要到你们家乡海滩上打猎,那有只鸟,你能不能打中?”话音刚落,孙正岳抬手一枪,没见鸟飞起来,战友们知道一定是打中了。大家跑过去一看,地上躺着两只大雁。队长高兴地拍着孙正岳的肩膀说:“一箭双雕只是听说,一枪双雁可是亲眼所见。真是神了!”苦练出硬功,孙正岳确实做到了人枪合一,指哪打哪。
“一枪打俩大雁。”在与我们交谈中,孙正岳说了好几次。阿尔兹海默症让过去的许多事在他脑海里清了零,但这件事刻在他的骨子里。他老伴王其英怕我们不耐烦,怼了他一句:“那大雁是排队让你打的!”孙正岳很认真地说:“它们不是排的横队,是纵队。”我们被他说笑了,跟他开玩笑说:大雁是保护动物,不能打哟。孙正岳其他方面可以糊涂,这方面一点不糊涂:“那个时候可以打的。”是的,大雁列为保护动物还是几十年后的事。违法的事,孙正岳可从来没做过。
孙正岳铭记罗总长的勉励,争取上北京向毛主席汇报。这成了他更高的目标和动力,促使他在训练中更加精益求精。
神枪手竟成了“罪状”,孙正岳坚决不认这个“罪”
孙正岳没有实现上北京向毛主席汇报的梦想,这并非他练艺不精,也不是他不刻苦,更不是表现不好。他当兵后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入伍6年,3次立三等功,1次立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