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日韩对华决策逻辑,研判未来中日韩关系发展新局面
作者: 刘江永
编者按:在当今国际环境大变局下,地区冲突频发,贸易保护主义、 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东亚作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板块,中日韩关系发展一直引人关注。近日,本刊约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刘江永教授,请他就不久前结束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进行解读,并就中韩、中日关系现状及成因以及未来形势做出分析与展望。
一、如何看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时隔四年半重新启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从整个世界目前面临的全球战略环境来说,我认为在这个会议中与其说是中日韩能有什么进展,不如说在东亚地区如何保持目前和平相对和平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俄乌冲突不断外溢,巴以冲突也有外溢的倾向。假设东亚地区发生战事或者冲突,那显然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不是一个常规战争,后果不堪设想。很多历史事实表明,并不是谁一开始就要策划一场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都不是这样,都是从一个具体的事件积累,最后演变成一场大灾。现在来看,正处在21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如果在这个时候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我认为并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中日韩这次会议仍然是以经济和功能性合作为主的会议,但是从另一个客观角度上讲,它为地区的紧张局势提供了缓冲的作用。客观上是这样,我只说客观上是有这样一个缓冲作用。
由于这个会议决定明年还要在日本举行。日本还盼望李强总理能访问日本。这样,对日本的政局稳定,还多少有些可以期待的地方。韩国和日本,现在他们本国的经济形势以及政局的稳定都不是太理想,麻烦很多,政府的支持率也在下跌。可能岸田文雄的日子比尹锡悦还要难过,他面临着今明两年的选举的不确定性,搞不好的话,有可能明年就不是岸田在位了。所以现在来看,他需要通过外交得分。韩国和日本需要有这么一个策略调整。日韩领导人没有一个很长的设想和打算,因为他们能干到哪一天都不一定。我们是有长远打算的,是有战略考虑的,但他们不一定,当前对华主要是策略调整,意在维护自己切身的执政地位,争取能够往前多干一些日子。
所以对这次三国复会,我觉得对话总比对抗要好,发表了会议成果文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的确我也同意刚才几位老师的评价:第一,这个会开之前我就不对它有太高的期待值,开完了以后我的期待值更下降了。因为从成都三国领导人会到现在,其实进展很明显都不是很顺畅。这个会议机制的初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性合作的交流。如果那样的话,搞个三国部长会议就可以了,搞一个商务部的会再搞一个文旅部的会就可以。它是要就三国的相互的战略定位,还有相互之间长远的发展规划等等做出比较系统的、全面的、说话算数的合作机制。至于原来还有一个目标,中日韩自贸(FTA),有人估计RCEP启动以后,中日韩自贸区马上就要实现了,甚至说在年内就会实现。我认为这根本就脱离了韩国日本与我们的双边关系以及政治因素对经贸的影响。这个预判是一厢情愿的,其实反而由于RCEP我们中日韩都在里边,大家可在一个大锅里边吃饭。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中日韩之间的,特别是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方面的设障不是自贸区(FTA)能解决的。它完全是政治因素的干扰,是无形的贸易壁垒,是以所谓“经济安全保障”为名,从政治上对中国的打压,这是很清楚的。
总之,我觉得对中日韩这个框架,我们还是要尽量维护,我也同意重点还是在经济合作部分。对日本也好,韩国也好,在目前它们的执政党和领导人在位期间,我们可以说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不能有太高的期待。但是,我认为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还是有所不同,不能把它们两国等同而论。
二、当前的中韩关系与中日关系
首先说韩国。通过这次三国会,我也有点感觉,按照尹锡悦的既定想法,韩国首先要跟美国把韩美同盟强化,其次是要跟日本大幅度改善关系,而把对中国的关系放在最后。现在并不是说他变了,而是韩国现在就是按照尹锡悦原来的步骤在走。同时,不变中也有变。尹锡悦对朝鲜是要把文在寅的那套东西全部推翻,他又参与了对乌克兰的装备提供,对台海也开始效仿日本,似乎持“台海有事就是韩国有事”那种感觉。这已经撞到我们的底线了,从维护自身利益上讲,他现在要往回拐一拐,我个人认为中韩关系目前已经是开始触底回升了,他再不调整的话他就没戏了,他就下台了,当然他可能还能干两三年。
韩国和日本不一样,其跟美国差不多,国内都有“极化”现象。尹锡悦再往下折腾就会把自己搞下来,而韩国目前的在野势力不能小觑,还是可以东山再起。所以我们对韩国不能做绝,要看到韩国内部有彼此完全不同的势力,也有对中国友好的势力。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对韩国有耐心。
第二,韩国毕竟是一个当年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国家,它不像日本那样在历史上曾对我们进行加害。我们也看到,韩国给我们送回志愿军遗骨,它对华还是有些收敛的。在朝鲜半岛问题之上,别看朝鲜对尹锡悦怎么喊话,而要看韩国是谁当政。朝鲜对尹锡悦肯定会以牙还牙,但只要文在寅的势力上来,再过两三年朝鲜半岛又会出现缓和的周期。所以我们对朝鲜半岛要放长远看,从全局看,防止生乱生战,与日本和韩国保持一定距离。
下面再谈谈日本。大概在十多年前我就有一些不祥的预感,现在这十多年过了以后,我觉得基本上这些预感都被证实了。2012年底安倍第二次上台以后就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前景。今年是甲午战争130周年,那年是120周年。当时,我曾从甲午战争前的1884开始回顾当时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的做法,再从2012年对当时安倍晋三做观察,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日本历史上,或者世界范围内几乎找不出更为相似的。
第一,伊藤博文和安倍晋三都是日本山口县(长洲藩)出身,他们都高度重视琉球问题、台湾本岛及钓鱼岛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之所以发生,是日本强行吞并琉球国之后,在甲午战争前10年就企图染指而窥伺,伊藤博文内阁在甲午战争中胜券在握后便秘而不宣地窃占,3个月后又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得寸进尺地对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实行了50年殖民统治。
第二,就是他们都在日本建立起统筹指挥军事、外交、情报的体系。他们都是以朝鲜半岛和中国为主要的军事对象,加强日本的军备和军事部署。
第三,他们都企图通过制定或者修改宪法,以达到政治军事目的。伊藤博文是明治帝国宪法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日本首相,而安倍晋三就要把修改战后宪法作为他任内完成的一个政治目标,当然他没完成,这是另一回事。
第四,他们任内都是以对付中国为目的而重视利用琉球的。在日本的历史上,只有这两个首相到琉球前沿做过视察,讲话训话,鼓励士气,加强针对中国的前沿军事部署和行动准备。迄今,日本所有首相中只有他们两个人这么做过。现在,日本自卫队的导弹基地已部署到琉球群岛西南的宫古岛、石垣岛,甚至距离台湾最近的与那国岛。这些都是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
第五,他们都针对中国制造国际舆论,拉拢欧美还有韩国,利用中国国内外遇到的各种麻烦和挑战,来孤立、削弱中国,以图建立日本的东亚盟主地位。
第六,他们都以政治、军事、情报为重点,大力加强针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情报谍报活动。
第七,他们都明里暗里通过利用日本国内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民族主义情绪,来争取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
第八,他们都主张“脱亚入欧”,居高临下,以民族优越感和价值观鄙视中国。他们都担心中国海军发展,渲染“中国威胁论”和日本危机论,竭力针对中国建立日本在东海的制海权。制海权一丢台湾就丢,今后也是。如果中国制海制空权丢了,无论是丢给美国,丢给日本还是丢给多国联军,总之,台湾肯定丢。
第九,他们都针对中国增加军事开支,制定扩充军备的中长期计划。甲午战争前,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内阁制定了1867年至1892年的数次五年扩军计划,针对中国北洋水师增强日本海军。2012年安倍再度执政后,重新修订了日本防卫计划大纲,制定了第一个所谓日本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
第十,他们都把“保卫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和“保卫日本国民的生命安全”作为日本对外行使军事力量的借口。当年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内阁都把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把台湾视为日本的“生命线”,必须控制。安倍的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俨然就是伊藤博文时期对扩张政策的“翻版”。
第十一,他们都有联合其他国家在军事上对抗中国的战略规划。1900年山县有朋内阁派出了2万3000多名军人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安倍晋三2006年便提出日本为对付发展壮大的中国,除了加强日美同盟外,还要举行美日澳印四国峰会,包括拉拢北约在内,2016年起动员“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参与国,共同应对中国。
关于第十二点相似之处,我没有预测到,即伊藤博文和安倍晋三都是在公开场合遇刺身亡的。在日本的历史上,只有他们两个都是在街头公开场合连中数枪,当场毙命,两人匡算都活了68岁,只是安倍还差两个多月而已。日本政府都为他们举行了国葬。
那么,现在就要对第十三点相似之处做预测了。即,伊藤博文去世以后,日本没有因此而停止对朝鲜半岛侵略扩张的步伐和对中国的算计。伊藤博文去世后,也是山口县(长州藩)出身的寺内正毅出任“朝鲜总督府”首任总督,1916年任首相后继续对外扩张。
那我们看看现在,安倍晋三过世了,麻生太郎和岸田文雄收敛了吗?没有。岸田在任期间,2022年12月份通过了新版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把中国大陆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而台湾则是“日本最亲密的伙伴”,这样的定位是史无前例的。日本根据国家安全战略的另外两个文件,开始增强导弹进攻能力,大力提升日美同盟合作水平,矛头直指向中国。
过去美国搞冷战主要是针对苏联,现在不是,主要矛头开始指向中国,增大了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潜在危险性。那么从全球来看,美国的全球称霸可能是我们主要的一种外部制约因素,但从东亚来看,在未来我们遇到的最主要的安全威胁仍将来自日本。
我曾经查阅了甲午战争前十年中国清朝《申报》的微缩胶卷。我要查当年钓鱼岛是怎么被弄走的,日本是怎么准备甲午战争的,但我居然没有查到什么。为什么?因为当年大量报道主要是围绕法国如何进攻台湾,如何入侵越南而爆发中法战争的,似乎并未重视日本,而日本则在利用中法矛盾磨刀霍霍,10年后的结果大家都清楚了。这个教训非常深刻。
如今,从安倍到岸田,日本已不是单纯追随美国,而是在给美国带节奏。安倍执政时期就开始动员国际社会共同牵制中国。他在回忆录中承认,每次出访都会提醒对方的领导人注意中国。岸田首相前不久访美,在美国国会做演讲,赢得了众参两院议员的掌声。他要干什么?一会儿说要全面恢复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另一方面又在美国忽悠说中国是国际社会整体和平与安全的最大挑战,那这不是典型的两面人吗?这种所谓“战略互惠关系”难道不是忽悠糊弄中国的吗?
实际上,如果我们回顾中日全面战略互惠关系之前的第三个政治文件,也就是199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当时的中日关系定位是“面向21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安倍生前对此特别不满意,因为其中提到了“村山谈话”,承认侵略,他特别不满意。所以他搞了个东西取而代之。那这个总比对抗好,我们也就接过来了。但千万不能认为,只要日本表示两国恢复全面战略互惠关系,就达到了我们的外交目标。因为那是虚晃一枪,他后来干的事情都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听其言观其行,而不能误判。
日本西方七国峰会等在多边国际场合,也不断指责中国“以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联合多国制衡中国,这就可能引发中日间更大范围的国际对抗。例如,菲律宾和中国的紧张关系。这完全是小马科斯总统访问日本之后造成的,跟美国有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因为美菲的同盟关系是一个常量。怎么过去就没有呢?为什么小马科斯到日本一回来就变卦,一直到现在?
菲律宾没有造舰能力,到现在一共只有28艘海上保安艇,美国提供的8艘,澳大利亚的8艘,日本从2012年安倍第二次执政以后才开始给,已提供12艘,还有5至7艘等着交付。菲律宾最发达的军事雷达是日本近年提供的,日本还鼓动印度给菲律宾提供巡航导弹,现在都已经落实了,这是变量。我们看一个事情既要看常量,更要看变量。自变量会导致因变量,当然还要看加强或干扰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