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情相伴(上)

作者: 龚宝瑞

不忘初心情相伴(上)0

题记: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一个人的一生十分短暂,犹如沧海一粟,唯有人间真情绵长久远,永驻人间。

1993年10月,时任北京军区后勤部某部接兵连指导员许卓亮等一行5人,到陕西南郑接兵,将我们98名适龄青年接到塞北某部;30多年后,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我们纷纷发出邀请,把他从遥远的首都北京请回家乡南郑。那时,他还是一位英俊帅气的上尉军官;如今,他已光荣退休,头染白霜,成了一位精神矍铄的军休老人。虽然他从部队正团退休,几十年过去,但我们仍习惯地亲切称呼他许指导员。

一路陪伴向西行

受众战友之托,2024年“五·一”长假第一天,我陪许指导员和家人,乘坐北京丰台至重庆西的G387次列车,向目的地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出发。

许指导员今年60多岁,祖籍河北饶阳,他1979年入伍,1984年入党,1985年转为志愿兵,1993年破格提干。在部队期间,他用美术摄影专长为部队服务,曾特邀为国庆大阅兵和全军演习绘制巨幅宣传画,内画共和国元帅鼻烟壶作品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多幅(篇)作品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原北京军区《战友报》及《河北日报》等军地媒体刊发并获奖;荣立个人三等功、二等功,多次受嘉奖和被评为先进,2010年退休。他对军队怀有深厚感情,从事部队文化工作多年,培养多名在总部和军区文艺系统小有名气的战士文艺骨干,有的因此被提干或转为士官。在部队工作30多年,从1993年提干任指导员开始,到2003年调离原单位到北京,10年时间里6次执行接兵任务,2次担任接兵连指导员,4次担任接兵团团长。他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抱着对国家和军队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兵员质量关,为部队接送了一大批优秀合格青年。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军队退休移交地方后,继续发挥余热,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被北京市通州军休所评为优秀军休干部,将奖金加自购《弟子规》学习用品等赠给区福利院儿童。从2016年开始,应邀参加河北省饶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相关活动,用摄影形式记录反映家乡的历史,尽其所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迎着初升的朝阳,列车一路向西飞速行驶,时而驰骋在广阔的平原上,时而穿行在山岭中,窗外山川河流、青山绿水、城市村庄尽收眼底,景色交替,令人心旷神怡,无不感到祖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

一路上,许指导员一直显得心情愉悦,毫无倦意,不停与我交流,一会儿回忆当年接兵时的往事,一会儿向我了解某某战友退役后现在的情况,一会儿问我汉中的发展变化。

而早已在家乡汉中火车站等候迎接的战友们心情迫切,都想快点见到许指导员和家人,不停地给我发来信息或打来电话,询问走哪了,还有多长时间到汉中。于是,我拍了全家在车上的照片发给大家,或直接拨打手机视频,视频这头许指导员高兴地向战友们问好并挥手致意,视频那头战友们争相回敬,大声喊着:“许指导员好,我们在车站接您,欢迎您和家人到汉中做客!”

列车途经北京、河北、河南、陕西,于下午16:37准点到达汉中,历时7小时6分钟。

车站留影忆当年

走出车门,许指导员先在站台停了片刻,若有所思,又环视了一眼崭新而充满现代化气息的车站,似乎是在与几十年前留在他记忆里的那个汉中火车站进行着对比,然后一行才快速往出站口走。

还未走到出站口,在外面迎接的战友就看到了我们,远远地向我们招手,同时呼喊着许指导员和我的名字。一出站,七八个战友和家属一起拥上来,有的向许指导员和家人献上鲜花,有的帮着拿行李,有的紧紧握住他的手,边走边说:“许指导员好!岁月如梭,一晃30多年过去,我们终于把您盼来了!”

为留个纪念,我们先来到火车站广场,以车站楼顶“汉中站”三个红色醒目大字为背景进行了合影。看着眼前平坦宽阔、干净漂亮、威武气派的火车站广场,许指导员感触颇深,他说:“这个广场30多年前是新兵集结点,也是我带你们离开的地方,当时我在广场作了简短动员讲话,见证了98名战友的父母和亲友送别你们的情景,那时的广场又小又旧、又脏又乱,没想到现在发生了这么大变化,真是今非昔比呀!”

合影结束,我们乘车先到南郑住宿的酒店放下行李,稍作洗漱和休整,乘车来到南郑具有标志性的广场“大汉山广场”参观。因为晚上的接风宴就安排在位于大汉山广场的一处农家乐,为提前做好准备,所以还有一部分战友早早赶到这里等待,大家在广场上汇聚,见到许指导员和家人,又是一番热闹、欣喜、激动和彼此拥抱、问好的场面。

汉山广场遇故友

在大汉山广场,许指导员惊喜地见到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名叫王希和,他是原南郑县武装部办公室主任,缘于30多年前接兵时认识,现年77岁。

事情是这样的,在许指导员决定来汉中之前,有一次,他突然向我提到王振和这个人,问此人现在的相关情况,我说从不认识,就是找,30多年过去,如大海捞针,当时没太在意,许指导员也没再说什么,一晃两个月过去。5月1日,在前往汉中的高铁上,许指导员又提起此人,只是时间久远,他对名字记忆有误,将王希和错记成了王振和,印象中感觉对方今年的年龄应该有七十六七。许指导员对此人念念不忘,我感到肯定有不一样的感情,一定是想通过这次回南郑的机会和他见个面。于是,我给退役后在老家南郑区财政局工作的战友冯汉波和在区档案局工作的战友谭振华打电话(两人善于交际、人员关系比较广)讲了这件事,希望他们尽最大努力帮助尽快给予寻找。原以为很难的事,没成想不到一个小时,战友冯汉波就给我回了消息,说动员和打听了很多人,查到那个时期在县武装部工作姓王的科长有2个,一个年龄大点70多岁,叫王希和,时任办公室主任;一个小点,50多岁,不知道是哪个。按许指导员的记忆,我们迅速判定极有可能是前者。于是,我向许指导员作了报告,他也确定说是前者,当时心情特别高兴。

据许指导员讲,之所以他对王希和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是因为当年来南郑接兵,初到本地,人生地不熟,对县里情况可谓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为尽快熟悉本地情况,迅速开展工作,他亲自登门拜访,来到王主任家。王主任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向他介绍了相关情况,这为接兵小组后面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帮助。拜访结束,已到午饭时间,许指导员本要告辞,王主任和家人非常好客,一再挽留,请其在家吃顿便饭,盛情难却,最后他就留了下来。虽然是一顿家常便饭,但王主任和家人对他那份真诚无私的感情,让他终生难忘。

晚上的接风宴隆重而充满了浓浓的战友情,我们安排许指导员和王主任坐一起,其他战友顺左右相继落座,一个20多人的大圆桌坐得满满当当。菜很丰盛,很多是时令菜和本地特色菜。吃饭前,我们先请许指导员讲话,之后请王主任讲话,最后战友们依次作自我介绍。区明珠殡仪公司董事长,区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战友兼作家戴相华向许指导员全面介绍了南郑的历史由来、人文自然和经济发展情况。知道许指导员饮食吃素不喝酒,为表达敬意,席间,战友们只给他夹素菜;轮流来到其座位旁,给其斟满茶,自己也端起茶杯,以茶代酒敬。晚餐气氛融洽热烈,开心快乐,让我和战友们充分感受到与许多年前将我们亲自带进军营的许指导员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考虑到许指导员和家人从北京过来一路舟车劳顿比较辛苦,王主任年龄较大,第二天还有活动,用餐时间不宜过长,在都很尽兴的情况下,经征求许指导员和王主任意见,九点多钟时宣布晚餐结束。一名战友负责将王主任送回家,其他战友一行将许指导员和家人送到酒店,让他们休息,可几十年没见许指导员,大家心中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对他说,于是大家又在酒店坐下来跟他聊了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重访当年接兵地

按行程安排,第二天上午是带许指导员故地重游,到我们当年应征入伍所在地原南郑县高台区公所办公地点和原高台区郭滩乡政府办公地点参观。经历次乡镇机构改革,原县、乡(镇)之间设立的区公所已被撤销,很多乡镇合并。高台区公所撤销后,原办公地点改为高台镇政府办公地点;郭滩乡与梁山镇合并,改为新的梁山镇,合并后办公地点放在原梁山镇政府,郭滩乡政府办公地点闲置至今。

5月2日一早,吴志刚、冯汉波、龚宝万、雷健、谭振华、戴相华、王军定、张汉文等多名战友开车来到酒店,接上我和许指导员及家人后,我们一起去酒店附近街上一家小吃店吃早餐。早餐安排的是被誉为汉中料理的特色小吃汉中面皮和菜豆腐,也有稀粥、豆浆、油条、烧饼、煮鸡蛋等。小吃店干净整洁,地方不大,只摆有六七张长条小桌,一下子来了十多号人,加上已有吃早点的客人,店里席无虚座。没地方坐,有的战友干脆站着。两中年夫妇老板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服务不过来,战友们主动给帮忙,我们自己盛粥,自己调料,自己拿煮好的鸡蛋,和老板夫妇又说又笑,老板夫妇既高兴,又感激。我们给许指导员和家人分别要了面皮和菜豆腐,还要了煮鸡蛋和油条烧饼,教他们如何调拌面皮和菜豆腐的吃法。许指导员和家人对汉中料理,特别是汉中面皮早有耳闻,对这顿早餐他们很是满意,细细品尝,吃完赞不绝口。

用完早餐,我们向参观的第一站原郭滩乡政府办公地点出发,路程不远,不到1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待我们刚一下车,天就下起毛毛细雨,于是大家都纷纷打开事先准备好的雨伞。我陪许指导员一家坐一个车,我撑开伞陪许指导员走在前面,许指导员的家人和战友们紧随在后。经事先协调,闲置多年、一直锁着的原郭滩乡政府院子大门被管理人员打开。走进院子,看到原物原景,不禁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30多年前。30多年前我们就是从这里进行的入伍登记,从这里领的入伍通知书;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楼还是那幢楼,院子里当年的小树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地上四处杂草丛生,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在许指导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楼,站在一些房间的窗外往里看,屋里空空如也,什么东西都没有,只见地面积着厚厚一层灰尘。许指导员向我们回忆当年接兵,与乡政府相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开展工作时,他曾到过那些房间,如今所有房间都人去屋空,岑寂空荡,着实让人感慨万千。

参观完原郭滩乡政府办公地点,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去原南郑县高台区公所办公地点。这里现为高台镇政府办公地点,战友张红林在此工作,他早早在镇政府大门口等待迎接。赶巧当天镇人大常委会主席何睿值班,得知我们的到来,热情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了镇政府大院,向我们介绍了大院的历史变迁和镇政府相关情况。镇政府办公楼还是当年区公所时的那个楼,只是之后重新进行了装修,办公楼后面当年的小平房已被拆除,建起了一幢供镇政府工作人员住宿的新楼。30多年前,我们从这里参加的入伍体检和政审,从这里领取的新兵被服(军被、军装、军挎包、水壶和黄胶鞋等),如今回想起来,那些事情仿佛如昨,恍若如在眼前。许指导员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与区公所领导一起研究工作,共同参与选兵、定兵、家访等往事,对有些人和事回忆起来,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他十分感谢当年南郑县武装部、高台区武装部和郭滩乡武装部对接兵干部的真诚相待!也正是由于征兵部门和接兵干部在执行一个标准的前提下相互配合、互相尊重,当年才顺利为部队选送了一批有家国情怀的适龄青年。离开镇政府时,我们高兴地邀请镇领导与我们进行了合影留念。

圆圆满满见面会

当天晚上,举行了许指导员和家人与战友见面会,按照许指导员要求,能否参加见面会不作强求,采取自觉自愿原则。一切顺其自然,见面会战友和家属来了40余人。

会前,播放了2023年“八·一”建军节为纪念入伍30年战友聚会录制的短片,安排了战友代表和家属发言,最后请许指导员讲话。

为参加这次活动,许指导员特意穿了一套没有军衔和领花的军装,他动情地说:“亲爱的战友、各位家人,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你们牺牲陪伴家人和放假外出游玩时间,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见面会来看我!你们的到来,让我很感动。说句实话,30多年过去,在场的战友,有我熟悉的,也有至今我连名字都叫不上的。当初,我只是负责把你们接到部队,新兵下连,有的战友留在了本单位,我们朝夕相处工作3年;大部分战友被分到其他单位,最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也可以说我没有从个人角度对你们有过私下的关照。你们自强不息,经历了部队艰苦的磨练,又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在家庭、工作中负重前行,现已年近半百,没想到你们如此重情重义!非常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次跨越30年的相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退休以后,为了继续发挥生命的余热作用,在河北衡水饶阳老家建了一个传统文化‘家史馆’,传承家风家教,彰显家国情怀。在‘家史馆’里存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就是我大伯许英烈士在塔山战场牺牲前未曾寄出的一封《家书》,现已成为红色经典被广泛学习宣传。为了推动健康食品的生产,我还开辟了一块‘农耕乐园’,亲自试验,推广无公害种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