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对东亚安全的影响(上)
作者: 刘江永
内容提要:日本岸田文雄内阁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针对中国的军事指向明显;增强所谓“反击能力”的欲望强烈;介入台海的军事威慑意图更加明朗;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联手多国制衡中国的做法更加主动;加强武器装备研发、生产和出口的计划正在落实。该战略不仅难以确保日本的安全,反而会增加国家安全成本,降低安全质量,给邻国造成更大威胁。日本国家和国民安全面临的真正威胁在其国内,而非中国。“统一教”与“黑金政治”造成日本政局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导致日本首个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者中枪身亡。日本政治、社会、生态安全问题严重,国际形象日趋恶化。所谓“严峻的国际环境”或许只能说明日本“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的失策与失败。
2022年12月,日本政府发布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文件,反映出权力政治现实主义决策逻辑和将中国视为首要“威胁”的战略意向,一出台便引起中方高度关注。2024年3月5日,中国公布本年国防预算增长7.2%。同日,岸田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表示,中国增强军事实力是日本和国际社会严重关切的问题,并重申中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战略挑战”,日本必须凭借综合国力以及与盟友和所谓志同道合国家合作应对。然而,日本2024年度防卫预算增幅则为17%,相当于同年中国国防费用增幅的2.3倍。日本正大幅增加防卫费,大规模发展所谓“反击能力”,在加强日美同盟的同时,联合所谓志同道合国家共同对抗中国。这势必导致中日战略矛盾长期化、战略互惠关系空心化、日本安全成本黑洞化。而日本国内安全质量则持续恶化。实际上,日本安全面临的真正威胁不在中国,而在日本国内,特别是近十年来因日本国策错误造成国内及东亚地区不安全态势急剧上升。
一、岸田内阁国家安全战略的巨大潜在危险
(一)日本增强导弹等进攻作战能力,大力提升日美同盟合作水平,矛头指向中国,增大了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性
日本2022年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提出深化同美国的安全保障合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日美作战指挥与前沿部署一体化,以实现行动和能力整合的无缝衔接。除高层指挥系统外,美驻冲绳海军陆战队改组为沿海机动作战部队,与日本水路机动团联合行动。第二,日美在军事上形成包括海陆空网天电的立体化,双方将不断加强太空、网络、电磁波、海洋安全合作。第三,实现摧毁敌国境内设施和武器系统的超音化与利用人工智能的作战平台无人化,与美国联手垄断高端芯片的产业链供应链。第四,日美同盟对华威慑体系的多边化,确保制海制空权。据此,2023年2月,日美“铁拳”登岛联合作战军演首次在日本举行,且可能每年举行,规模也将不断扩大。2024年2月,日美两国联合指挥部举行代号“利刃”的计算机模拟战争联合军演,矛头针对所谓“台湾有事”。4月,美日澳菲四国首次在南海举行海空联合军演,公然将中国视为“假想敌”。
在日美作战分工中,日本将从“盾”转向“盾”+“矛”,攻防兼备。日本防卫省将建立统一指挥海陆空自卫队的“统合司令部”,随时准备应对所谓“台湾有事”,并计划与美国印太司令部建立联合作战指挥系统。日本高度重视利用军事科技发展提升实战能力,为加强太空战,航空自卫队将升格为“航空宇宙自卫队”。为提高网络战能力,日本将强化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中心,整合防卫省与警察部门的网络防御能力。美国承诺协助日本训练和改装舰艇,以使日本获得“战斧”对地攻击导弹系统的作战能力。日美将合作研发导弹滑翔阶段拦截器,以应对高端区域高超音速威胁。
2024年4月上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美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落实上述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目标,争取美国认同日本的扩军计划和对华战略定位。与此同时,日本首次通过美日菲三国峰会,在南海打造遏制中国的地缘战略“南三角”,并与2023年首次通过美日韩戴维营峰会形成的地缘战略“北三角”彼此呼应,在东海、南海、台海方向全面构成对华战略威慑新格局。日本在国际上把中国在东海、南海维权和在台海反分裂促统一等,说成是“单方面以实力改变现状”,支援、利用菲律宾与中国搞代理人摩擦,联合多国展开军演,对中国形成多边军事威慑。4月下旬,自民党副总裁麻生太郎又专程赴美,与可能于11月再度当选总统的特朗普会面。麻生太郎此举目的在于对美国大选结果“两面下注”,为日美同盟加“双保险”,并提前给美国带节奏,将中国作为“最大战略挑战”。为避免拜登总统不满或其连任后出现尴尬,林芳正刻意表示,麻生只是“个人行为”。如今,欧洲、中东战乱不止,日美则加紧在东亚排兵布阵。照此发展下去,日本会否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值得警惕。
(二)岸田文雄给美国带节奏,动员国际社会把中国视为和平与安全的所谓“最大战略挑战”,严重损害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2024年4月11日,岸田文雄在美国国会演讲时提出,中国的对外姿态和军事动向不仅对日本,也对国际社会整体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这是日本首相首次在美国国会重申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错误主张,意在给下一届美国总统对华战略定位定调。岸田文雄试图通过该演讲使美国国会形成跨党派共识,待美国下届总统执政后,在日美首脑会谈中促使美国认同日本的这些立场。这分明是在给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带节奏,是日本首相首次发出的日美联合国际社会共同对抗中国“挑战”的宣言书、动员令。日本之所以兜售“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版“中国最大战略挑战论”,主要是剑指钓鱼岛,针对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领海执法巡航常态化实施报复。据日本防卫省统计,2023年度日本自卫队飞机紧急升空669次,其中约72%是针对中国飞机。
十余年来,日本一直在与美方内部磋商、首脑会谈过程中强调美国协防钓鱼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次岸田文雄访美,再次促使美国总统拜登承诺《日美安全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并写入双方联合声明,指责中方干扰所谓日本“长期平稳施政”。这看似重复以往立场和杜撰的假设,其实不然。第一,这是在2022年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颁布后,日本再度利用钓鱼岛这个战略支点促使美国全面支持其大幅扩军计划,针对中国放虎出山。第二,这是针对2023年11月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出现的中美关系改善势头做出战略对冲,巩固日美对抗中国的战略格局。第三,进一步利用美国总统表态,在日本国内强化日方利用钓鱼岛对抗中国的民意基础,为继续突破宪法制约成为“能战国家”,扫除国内障碍。日本2024年版《外交蓝皮书》中再度提及钓鱼岛等问题,意图抹黑中国。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日方有关文件沿袭抹黑指责中国的陈词滥调,渲染所谓“中国威胁”,无理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严正指出,日方一面声称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一面跑到美国变本加厉渲染“中国威胁”,这是典型的“两面人”做派。当前日本推进扩军强武,一步步走入新的歧途。如果日方执迷于不轨图谋和对华错误认知,焦虑担忧将无休无止。如果日方据此采取错误行动,中方将坚决作出必要反应。日美等少数国家唯恐南海不乱,公然为菲律宾侵权挑衅行径撑腰壮胆,蓄意搅动南海局势,对地区和平稳定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对事态发展严阵以待。
(三)日本在国际上强烈反对所谓中国“以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联合多国对华制衡,可能引发中日更大范围战略对抗
2023年以来,日本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文件,欲将美国、北约和所谓志同道合国家绑在日本正在打造的战车上,宣称要与同盟国、“志同道合”国家联手应对“中国挑战”。所谓志同道合国家,即“志同道合”并参与“自由开放印太”的国家。日本的战略目的是通过大幅度增强军备,加强同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韩国、北约、东盟部分国家的安全合作,结成军事威慑和制衡中国的国际营垒。2024年1月,日本与德国缔结自卫队与德军间《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日德两国可以据此在联合军演时相互提供后勤物资、劳务及入境便利等。这是日本同美、澳、印、英、法、加之间签署《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的新进展。日本通过与北约重要成员国建立这种双边军事安全合作机制,显示联合多国共同威慑中国的决心。
2024年4月12日,岸田文雄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希望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都大力支持他的政策主张,并称日美“两国的伙伴关系不限于两国”,还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和菲律宾之间的合作,以及同七国集团和东盟的合作。他认为,日美韩首脑为开启伙伴关系新时代,于2023年夏天在戴维营举行会晤,通过各种努力,产生了多层次的地区框架,日美同盟发挥着增强实力的作用,并与“志同道合”国家一起努力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这种针对中国的拉帮结伙,只能制造国际社会分裂,加深中日战略矛盾,不符合上述任何国家的利益。
日本还企图加入美英澳组成的奥库斯三边安全机制,将战略触角从东北亚伸向东南亚,将军事投放距离和战略纵深延伸到南海,并拉拢奥库斯成员国在台海、东海对中国形成钳制。从长远看,日本可能在核潜艇技术方面分一杯羹。尽管美国和日本是盟国,但由于日本曾遭受美国原子弹轰炸,所以美日双方仍心存芥蒂,美国担心日本拥核后会降低对美日同盟的依赖,甚至会对美国进行报复。因此,美国在核共享和核潜艇技术等问题上对日本留了一手,但有意吸收日本加入奥库斯的“第二支柱”,在反潜声呐、人工智能、高超音速导弹等领域加强同日本的合作。未来二三十年,包括深海潜艇攻防和太空站在内,围绕南海、东海、台海的制海权、制空权展开的争夺可能更趋激烈。
(四)日本同盟国+“志同道合”国家的做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也曾出现,制造战争阴影
如上所述,日本着力打造军事威慑和制衡中国的国际营垒,在大幅度增强军备的同时,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韩国、北约、东盟部分国家安全合作。继2023年8月日美韩举行戴维营峰会后,2024年4月日美菲在美国举行首脑峰会,从东北亚及东海、东南亚及南海等方向,把军事威慑的矛头对准中国,两线夹击台海。这种小多边三角军事联盟与北约扩员,并在所谓“印太战略”框架下介入东亚安全事务,正形成以强权、排他、对抗、遏制为主要特征的“暴力多边主义”,将对中国构成重大外部安全威胁。
虽然历史难以重演,但经验教训必须汲取。202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日俄战争爆发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当前,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莫斯科郊外恐袭事件、伊朗与以色列交火等,让世界很不太平。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日本再度将自己置于同中俄两国军事对抗前沿位置,并加紧扩军备战,合纵连横。趁火打劫、结盟偷袭是日本历史上加害邻国的惯用套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日本是派兵最多的国家。1936年,日德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其中。1940年,三国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形成轴心国。翌年6月,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等被纳粹德国占领的仆从国也相继加入该条约。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与2023年北约秘书长访日时双方达成的共识虽有不同,但相似之处令人担忧:
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进有关人民的共同繁荣与福利。
第一条,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志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第二条,德意志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第三条,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同意遵循上述路线努力合作。三国承诺,如果缔约国中任何一个成员遭到目前未涉足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的某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1. 北约对日本新版国家安全战略表示赞赏。
2. 双方就网络、太空、虚假情报、新兴技术等安全新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3. 双方对中俄军事合作表示担忧。
4. 双方对南海、东海、台海,针对中国进行了战略协调。
5. 日本将在北约总部设立代表处,加强情报共享。北约欢迎日本定期参加北大西洋理事会和北约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级会议。日本将再度出席北约峰会,进一步借助北约,对华形成多边军事威慑。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
今后是否会再度出现日本拉拢德国等欧洲国家,结为对抗中俄的军事战略同盟,是未来十年需要关注的重要国际战略格局问题。近年,北约在美国主导及日本诱导下向东亚拓展,日本自卫队人员也开始进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大有形成“暴力多边主义”军事集团之势。值得注意的是,日德两国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