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来时路 忠诚铸军魂

作者: 王慧 王应实

回望来时路 忠诚铸军魂0

在古田会议召开九十五周年之际,军事科学院李涛研究员的新作《党指挥枪——军魂铸就之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党指挥枪,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建军之本、胜利之基,也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作者在多年研究党史军史的基础上,结合两次赴赣南闽西实地调研的切身体会,以关于建军原则的争论和古田会议的召开为主线,深入探析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形成的历史脉络、重要意义和现实启示。在风起云涌的宏阔背景下,该书以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军魂铸就之路的泥泞与荆棘,呈现了从南昌建军到古田铸魂的艰辛与坚毅,阐释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大意义与时代价值。

正如中国革命的道路并非坦途一样,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也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探索。它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通览全书,我们的心弦会随着红四军在1929年的一路辗转波动,仿佛置身于风雨如晦的峥嵘岁月。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一面是紧张的作战,国民党军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会剿”,红四军实施“围魏救赵”,跳到外线寻机歼敌;一面是激烈的争论,艰苦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对于年轻的红军将士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如何增强这支人民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该书以古田会议为重点,又不局限于此,从大革命失败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开篇,将读者带入到革命遭遇严重挫折的十字路口。惨痛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掌握军队的极端重要性,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经验,对于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无产阶级人民军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分歧。部分旧军队出身的指挥员缺乏对坚持党的领导和创建根据地的足够重视,主张司令部对外,政治工作从属于军事工作。毛泽东等人则坚持党的领导,开展群众工作,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由此,红四军内部围绕着政治领导和军事斗争的关系、党的组织功能和军队作战指挥的关系产生了较大争论。这些争论在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时集中爆发出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革命的历史洪流中,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历史巨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坦荡无私的襟怀,勇于开拓的胆略,经过深入思考、反复争论和充分实践,最终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也为这支年轻的人民军队定下了政治建军的根本基调。从此,全军将士听党号令,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古田会议第一次以党的决议的形式正式明确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军建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时至今日,古田会议确立的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集体领导、民主集中等制度,仍然是人民军队一以贯之的政治工作法宝。长期以来,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形成就是党史军史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高质量成果。但要想讲好这段历史,不落入俗套,必须另辟蹊径,采用独特的视角,不能简单地罗列事实,写成流水账,而是要以历史进程为骨架,以重要事件为肌体,方能表现得丰满生动。为了把耳熟能详的历史进程写得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该书在纷繁浩渺的档案资料中梳理出主线,夹叙夹议、论从史出,选取大柏地战斗、长岭寨战斗、三打龙岩、上杭战斗、进军东江等主要战斗,呈现战场上瞬息万变的紧张局势;选取湖雷会议、白沙会议、中共闽西“一大”、红四军党的“七大”、“八大”和“九大”等重要会议,表现建军原则探索之路的一波三折;选取中央“二月来信”、“八月来信”、“九月来信”、《古田会议决议》等重要文献,展现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真理的执着追求。除此之外,作者还把赴古田会议纪念馆、上杭临江楼、蛟洋文昌阁、新泉整训旧址、龙岩闽西革命纪念馆等现地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增添到历史讲述和理论分析中以丰富细节,使全书的文风客观理性且极具感染力,既讲整体形势,又讲具体问题;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共鸣;既有定性阐述,又有细节描述。可以说,该书既是一部学术严谨、理论厚重的历史专著,又是一本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普及读物。

该书善于运用对照比较的写法,更加引人入胜,增长历史知识。比如,在红四军党内围绕建军原则发生激烈争论之后,陈毅独自一人来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这是他第二次来到上海。十年前第一次来到上海,正是“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他在上海中转赴法国勤工俭学。而二十年后第三次来到上海,是他作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数十万雄师解放这座国际大都市,并担任上海解放后的首任市长。陈毅三次来到上海的经历,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缩影,令人不胜感慨。再比如,1930年元旦后,面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会剿”,红四军决定撤离古田,转军赣南。该书通过描绘红四军在1929年初和1930年初两次顶风冒雪行军的对比,使读者直观感受到古田会议的召开给红四军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给这支新型人民军队注入了怎样的力量和灵魂。

除此之外,该书还引用毛泽东在当时的斗争环境中创作的不朽诗篇作为点睛之笔,如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的《西江月·井冈山》、反映闽西土地革命大好形势的《清平乐·蒋桂战争》、在上杭临江楼养病时所作的《采桑子·重阳》、闽西苏区第二次反“会剿”胜利后所作的《如梦令·元旦》等,都是在那段历史时期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该书描绘的历史进程和革命形势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毛泽东当时创作的心境,而这些诗作又进一步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二者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由此,建军原则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直白的口号,而是从革命实践中得出的科学总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历史是由一个个偶然组合形成的必然,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对当前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性。在用酣畅淋漓的笔墨、大开大合的叙事引人入胜的同时,该书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围绕古田会议的意义、影响和时代价值分享了作者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党指挥枪根本原则和制度的理论来源和实践经验,将主题进一步升华,启发读者们的深思。

习近平主席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重温九十多年前的这段历史,是为了牢记“从哪里来”,更是为了明确“向何处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薪火相传,早已成为全军将士使命催征的忠诚誓言、严格遵守的政治规矩、时刻对照的行动准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历史,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是何其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对我军建设发展的极端重要意义;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军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遵循和看家法宝。今天的人民军队,正聚焦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着力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使命如磐,初心如炬。越是在紧要关头,越是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号令为号令,弘扬军魂探索之路彰显出的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以昂扬姿态奋斗建军百年、奋进强军一流。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生院学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