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的孤立主义演变
作者: 邹兆波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85周年。在复盘两次大战时,美国的孤立主义及其发展研究可以为我们提出值得注意方面。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从1914年8月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参战双方为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有2100万人受伤。
大战期间,远离欧洲的美国28任总统是学者出身,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威尔逊建立激进外交政策“威尔逊主义”。此前,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多年,曾提出“为国家服务,为所有民族服务”,在1912年美国总统大选获胜后,于1913年3月15日举办美国现代史上首次总统新闻发布会。1914年一战爆发后,威尔逊沿用美国一贯政策奉行孤立主义,美国纽约华尔街和军工集团等大发战争财。从1914年到1917年初,威尔逊一直恪守孤立主义政策和1914年的中立宣言,避免美国卷入战争,主动提出充当交战双方协约国和同盟国的调停者,尽管双方未认真考虑此建议。为确保一个更宽泛的外交政策,威尔逊告诫美国公民不要在交战阵营选边站队。他在1914年的国会演讲中说:“这样一个发生在我们当中的分裂对于我们的和平思维将是致命的,而且还会妨碍我们作为一个强大的和平国家正当地行使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人时刻准备着在一场公正的调停中发挥作用,并以朋友而不是党徒的身份谈论关于和平与和解的建议。”美国远离欧洲,却始终把后院看得很重。在1914年到1918年间,美国对拉美许多国家,特别是墨西哥、海地、巴拿马和古巴,进行了干涉。后来,载有大量美国公民的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的事件给威尔逊增加了参战压力,中立原则勉强维持。1916年威尔逊获得重新提名后,在竞选中打出了“他让我们远离了战争”的口号,提示选民他任期内即维持坚定的国策、避免与德国或墨西哥公开冲突的业绩。9月2日,他告诫德国说不会容忍给美国人造成生命损失的潜艇战,表示“一个违反这些核心权利的国家必须明白它将被直接的挑战和抵抗所制止并被要求承担责任。很快,这将使这场争斗多少变成我们自己的事情。”中立原则开始倾斜。直到德国于1917年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威胁到美国的商业海运,并暗中邀请墨西哥结盟反美之后,威尔逊认定这场战争已变成一个对人类的真正威胁。为“使世界安全以确保民主”,决定将美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4月2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参战演讲和咨文,向国会阐述美国为什么要参战,并建议国会作出声明,宣布德国采取的行动已经无异于对美国的战争,陈述这场战争的目标是“捍卫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公正原则,对抗自私和独裁的强权”,认为德国政府“打算在我们家门口煽动我们的敌人。”表示美国如不参战,整个西方文明都将被摧毁。威尔逊在讲话中宣告将进行一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说明他希望建立一个和平的基础以防将来战祸再临而招致不必要的死亡与摧毁。威尔逊称世界将再次得到民主所需要的安全。这为他未来将发表的十四点原则这个关于解决领土争端、确保自由贸易和建立维和组织的一揽子建议打下了基础。国会于1917年4月4日对三国同盟宣战。美国没有和英法签署一个正式的同盟,而只是作为合作力量加入。威尔逊通过征兵大幅扩军,将战术战略、外交行动等方面高度自由的指挥权,授予潘兴将军。在国内压制反英、亲德和反战声音,欢迎李普曼这样支持战争者,不容忍那些企图阻碍战争甚至刺杀政府官员的反战者,将战时政策高度地向劳工倾斜,镇压任何企图阻碍战争工作的反战团体,鼓励购买战争债券的工作大获成功使得战争开销转化为20年代的繁荣。建立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政治宣传机构即美国公共情报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鼓动爱国性反德情绪,将战争工作引入多个其它领域,为美国的工厂制定战时目标和政策,鼓励美国民众参与到“无肉星期一”和“无麦星期三”活动中,为海外部队节省食物,还对煤炭和石油实施配给供应来确保军事需求。威尔逊征召的商界人士领导这些机构领导者,只拿一美元日薪,以提高政府在战争期间的功效。一战结束后,威尔逊开始参与国际谈判。他的目标是明确的,即帮助受压迫国家获得主权和确保一个公正的和平。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发表十四点和平计划即关于国际和平的一揽子建议,首次论述关于成立国际联盟的想法。这个联盟的指定目标应该是保证各大小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他们的政治独立。这是各参战国家中唯一一个被明确提出的战争目标,成为战后凡尔赛条约的基础。这篇主要由李普曼代笔的演讲高度诠释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把他关于民主、自决、公开协议和自由贸易的进步主义国内政策投射到国际领域。威尔逊打算凭十四点原则结束这场战争和实现一个所有国家共享的、公正的和平。为了开巴黎和会,他在巴黎待了6个月,成为首位在任内出访欧洲的美国总统。和会期间,他不厌其烦地推销自己计划,最终实现在凡尔赛条约中加入关于创建国际联盟的章节。在欧洲期间,威尔逊还前往罗马拜会教皇本笃十五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任内会见教皇的总统。由于威尔逊对战后复员的问题未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复员过程进行得异常混乱,400万士兵在身无分文、没有任何安顿计划和救济的情况下就被送回了美国。国内的许多农民破产,工人举行大罢工、种族骚乱、暴力活动此起彼伏。尽管威尔逊因为创建国联所作的努力获得1919年诺贝尔和平奖,但他没能在入盟一事上赢得参议院的支持,美国此后从未加入国联。1918年中期选举后,共和党控制参议院,但威尔逊拒绝共和党的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后来一些学者提出:“威尔逊、蓝辛、科尔比帮助打下了冷战和遏制政策的基础。虽然还没有军事对抗、武装对峙和军备竞赛,但一些基本元素都已存在了:怀疑、相互误解、厌恶、惧怕、意识形态的敌对以及外交孤立……每一方都被意识形态、被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立所驱使。每一个国家都想要重塑世界。而当世界抵制他们的时候,就可以施压了。”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威尔逊未使美国加入国联是任内最大错误,甚至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任期内的最大失败之一。凡尔赛条约中的种种苛刻条款招致了德国民众对条约的极大怨恨,最终导致希特勒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62年历史学家对31位美国总统的投票排名中,威尔逊高居前4位。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据统计,全世界合计伤亡1.9亿人。
1941年6月,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已陷于轴心国的铁蹄之下,伦敦成为9个流亡政府的驻地。当月12日,英国和法国戴高乐将军代表等签署圣詹姆斯宫宣言,提出“持久和平的唯一真正基础是,自由的人民在一个摆脱了侵略威胁、人人都可以享有经济与社会保障的世界中的自愿合作”。
一战后的帝国主义矛盾埋下了二战伏笔。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在远东点燃;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在非洲点燃;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在欧洲点燃。1939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6月,法国投降。欧洲大陆众多国家沦陷。1940年7月至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奋起反抗,不列颠之战粉碎希特勒的阴谋。德国遭到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美国总统罗斯福鉴于国联失败教圳,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在霍普金斯等人支持下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设想。开展系列首脑外交,霍普金斯等人来往穿梭于美英苏之间,同盟国巨头开始频频会晤不懈努力。
罗斯福打破传统连任四届,成为美国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一度有庞大智囊团和近4万名直接或间接助手。
美国参战前,看到德意日法西斯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罗斯福与孤立主义展开了坚定而富有谋略的斗争,在英国面临危亡时开始向英国提供武器装备。
1940年12月,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宣称:“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赢得大多数美国民众赞成。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宣布美国将援助苏联。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宣称美国和英国不追求领土扩张,也不愿有违背有关民族意愿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春夏之际美国逐渐完成向战时经济的转变。6月成立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主管国防科技研究。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向日本宣战,德意向美国宣战。罗斯福下令在原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武装部队实施统一指挥。为了赢得战争,罗斯福下令实施战争动员和改组军队指挥机构。战争结束前,美国武装部队员额达到1514万余人,其中陆军1042万人,陆军航空队230万人(飞机7万余架),海军388万余人(舰船4500艘),海军陆战队59万余人,海岸警备队24万余人。
罗斯福在20世纪四十年代唤醒了美国对外干涉主义,并决定在二战后建立一个维持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1942年元旦,在罗斯福的倡导下,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了关于强权统治战后世界的思想。在与斯大林的私人会议上,罗斯福提议建立一个以联合国家为基础的战后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问题。这个世界性组织包括:“一个由 35 至 40 个会员国组成的机构,将定期在各地召开会议;一个包括美、英、苏、中在内的 10 个国家执行委员会,将处理一切非军事性问题;由美、英、苏、中四大国组成的‘四个警察’ 机构,将有权直接处理对和平的任何威胁行为,或者任何需要采取行动的突然出现的紧急状况。”由此可见,此时罗斯福关于战后的集体安全的设想已渐渐发生改变,由之前的“四警察”负责,转变为建立国际组织,即联合国。
美英先进行沟通合作。中立法案、租借法案相继出台。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提出,“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中美苏英领衔签署26国共同宣言,确定未来的国际组织为“联合国”,由负责维护和平与安全的理事会和常任理事国行权。
1943年下半年,同盟国相继召开美英中三国首脑开罗会议、美英苏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等。二战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会晤指出,“关于和平,我们确信,我们之间现存的协同一致,必将保证持久和平。”商定联合国组织机构最高一级为“四警察”机构,由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组成,这个机构将有权快速处理任何对和平构成威胁的事件和突发事变。这就是“四警察”思想,成为后来确定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罗斯福强调:“英国、苏联、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斯大林强调说,为了防止侵略,只靠建立几个拟议中的机构是不够的,必须有权在欧洲和远东占领重要的战略据点,包围德国和日本,在它们出现发动侵略的危险时,就把它们打下去。
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150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上,对1944年8月至10月中国、苏联、英国和美国的代表在美国敦巴顿橡树园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审议,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共聚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中国,第一个遭受轴心国侵略的受害国,得到了第一个签署的荣誉。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全权代表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名。然后是美、苏、英、法四个常任理事国,之后按照英文字母顺序依次签字。10月24日,美、英、中、苏、法等多数签字国送交了批准书,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三
威尔逊是学者出身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是政客出身的美国总统,上任之初都是奉行孤立主义,如果不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也许会继续孤立主义闷声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