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博物馆体用贯通的文化功能,弘扬革命文化
作者: 李秀梅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在于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重要思想,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充分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这里的“体”是指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用”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具体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用”决定于“体”并反映着“体”。“用”贯穿于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过程的始终,涵盖了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博物馆工作领域亦同样存在着“体”与“用”这一对中国哲学特有的范畴。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本文主要以《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章的规定为线索,以北京李大钊故居(以下常常简称故居)为例证,试谈博物馆体用贯通、弘扬革命文化的文化功能。
一、博物馆之“体”
根据《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在我国,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条例》第十条关于博物馆设立条件中规定的“相应数量的藏品以及必要的研究资料,并能够形成陈列展览体系”“与其规模和功能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一条关于博物馆章程中规定的“博物馆名称”“办馆宗旨及业务范围”等内容,彼此结合起来就比较明确地标定了一家博物馆的“体”。
(一)“体”的表现之一:名称
首都功能核心区利用腾退后的会馆、名人故居等文物建筑,建设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北京李大钊故居即是较早“利用名人故居、工业遗产等作为博物馆馆舍”的一例。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携家人居住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现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故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在这里居住的时期,是李大钊人生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他异常忙碌的时期。在此期间,作为名重当世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学者和思想家,李大钊发表各种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超过33万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包括共产党三大、国民党一大等,平均每10天一次会;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不算讲课),到广州、上海、武汉、洛阳、天津等地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借住,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中共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李大钊的书房内召开。在此期间,李大钊写下《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文章,以极高的革命热情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指导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领导创建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国共合作,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播火者”。1979年8月21日,北京李大钊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故居正式向社会开放,并办理博物馆登记。2013年3月,北京李大钊故居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北京李大钊故居曾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等称号。
(二)“体”的表现之二:基本陈列
“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陈列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故居的陈列,完全符合《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走进故居,顿觉庭院幽静古朴而别致,与邻近的繁华喧嚣的长安街形成鲜明对比。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花拱卫的李大钊半身铜像,在阳光的映射下显得熠熠生辉,仿佛穿越时空在看今日之中国是否变成如他描绘的青春之国家。
故居院落坐北朝南,分为南北两院,北院为李大钊及家人租住。其中北房是李大钊、赵纫兰夫妇的堂屋和卧室。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是长子李葆华卧室和亲友往来居住客房。东、西耳房是长女李星华及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等人卧室。
李大钊认为,“除道义外,一切事物皆嫌过多。”参观故居屋内陈设之后的第一感受正是“简朴实用”。比如,堂屋的布局,除了中堂画两侧悬挂着由李大钊本人书写且象征其精神风范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以及传统中式条案桌椅、多宝槅、掸瓶等家具摆件外,只有两样物件能凸显出李大钊的特殊身份,一是老式座钟,一是黑色老式电话,其他没有多余陈设。“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特别吸引人的注意力。习近平曾经指出,李大钊同志书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幅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同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当面对生与死考验的时候,他从容地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李大钊同志的道德和操守非常崇高。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
堂屋摆设尚如此,李大钊、赵纫兰夫妇的卧室更是简朴。墙上挂着两人的照片,炕上是一张木质小桌和针线盒,桌上是一本发黄的《红楼梦》和一盏煤油灯。
李大钊子女房间的陈设也一样,仅仅可见供他们生活、学习的简单家具。
走出堂屋,右手边便是三间打通兼做书房、会客室的西厢房。这里曾经是党组织早期活动会议室,李大钊接待过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和进步青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曾在这里和李大钊、张太雷等人见面,讨论解决建党的一些问题。西侧墙上,一幅油画再现了当年李大钊和革命人士在此开会讨论的热烈场景。
(三)“体”的表现之三: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基本陈列之外的十分重要的业务活动。”“经常举办临时展览,是活跃博物馆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故居南院的专题展览正契合《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目前,南院是为纪念建党百年布置的《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刚开馆时则是《李大钊1920—1924》专题展。展厅内,红色底板上赫然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金色题词。
二、博物馆之“用”
《条例》第三条“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第四章“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各条规定,即相当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博物馆工作布局上“用”的部署要求。
(一)“用”的表现之一:展览
对照《条例》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三十三条的规定来看,故居可谓完全依法办事。故居从办理博物馆登记伊始就是免费向公众开放。而且,来参观并留言的未成年人和成年学生挺多。特别地,在每年青年节这一天,故居总是开展与时俱进的特别活动。因为,守常先生刊于《晨报》1921年5月4日的《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署名正是明明白白的“李大钊”,正是写作于李大钊先生和家人居住于此期间。
(二)“用”的表现之二: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
根据《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故居不仅配备了讲解人员,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2023年9月22日启用的留言簿上保存下许多莘莘学子热情豪迈、才气十足的字句,比如分别用中文、俄语、德语、英语和法语书写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中文、英语、法语和日语书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多次进行讲解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根据《条例》第三十四条、三十五条的规定,具体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等精神文明方面,故居一直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成果累累。例如,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多期干部培训班进行党性教育时都曾经去参观故居,零距离地接触点燃了改造古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火炬的守常先生。又如,在李大钊同志诞辰134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文昌社区薪火赓续宣讲团来到故居,以“让孩子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汇报演出的形式,献上了小学生们送给大钊先生的一份生日礼物。再如,结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级大思政课——新时代首都发展”教学工作,故居以《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纪念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96周年》专题展为授课内容,为全校200余名本科及研究生现场授课。
(三)“用”的表现之三:欣赏
充分利用故居原址、遗址、旧址的不可替代性,挖掘李大钊居住此处时发生的桩桩件件及其辐射力,让文物活起来,让展厅里的故事生动可观,当首推原创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的演出。2023年9月30日是我国第10个烈士纪念日,《守常先生》特意于9月27日在故居推出首场演出。截止至2024年8月2日,《守常先生》已在故居演出130多场,观众至少突破1.5万人,展现手段和演出效果得到了观众们的交口称赞。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参观形式新颖、有趣,展览的内容能深入人心。
(四)“用”的表现之四:研究
故居藏品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故居展出的藏品之一《史学要论》为民国时期文献,为馆藏一级文物;南院展出李大钊1924年9月22日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演讲的8秒钟视频资料,发现于俄罗斯档案馆,十分珍贵。根据《条例》第三十六条,围绕这些藏品,故居或者相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也在展开相应的研究。再如,2023年初,故居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红色研学新课程”试点单位之一。9月26日,故居推出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北京李大钊故居》“探寻革命印记 传承红色精神”研学活动正式启动。北京蒲公英中学的32名学生参与了首场研学活动。
三、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与“用”相互连接、互相成就、内在贯通。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是北京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北京李大钊故居在当今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具有相当的发言权。为了到2035年北京建成“全域活态博物馆”,北京李大钊故居的种种努力和尝试或许可以被借鉴、复制。只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不断下功夫,一定可以设立更多蕴藏着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古城文化、特色文化、创新文化的博物馆,为城市为乡村留住历史文化根脉,促进各个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功能,日益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