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赞歌:石家庄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作者: 任晓虹
印象里的石家庄
在2020年回到家乡,看着拔地而起的高架桥,地铁成了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车水马龙的闹市忘记了曾有过的印迹。看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年纪的增长,对家乡有了更深入了解。
时光漫漫,走在北方古城的街道上,看着千年历史的红墙绿瓦,感受着来自隆兴寺的文化——正定古城,这里是被多少人低估的北方宝藏小镇:保存完好的古建、壁画、寺庙以及博物馆,完备的旅游设施:免费停车、免费公交、免费饮用水,看似普通的细节,却彰显出属于这里的人文关怀。这正定,明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底蕴何其丰厚,却因为对她的了解不够,潜藏于世。
2500多年的历史,在属于石家庄的那座大馆里熠熠生辉,她的低调让人忘记了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错金铜博山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国宝级文物让人应接不暇。在中山国遗址挖掘出来的“双翼神兽”等比例复制放大,建筑风格又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气。这里,还介绍了隋唐五代时期下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便是属于河北的博物院,这里有大汉绝唱,满城汉墓诉泣着时代下震耳欲聋的悲歌。
在石家庄新乐,那里有一座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美术学院,高耸的哥特式“魔法城堡群”让这里多了几分神秘,这里,展现出了欧洲建筑的异域风格的独特魅力。平静湖面的游船、仿古建筑的凉亭、徐徐微风迎面,惬意体会到了体验感的人生才是不虚此行。除此之外,中国古建筑在这里也崭露头角,黑瓦白墙古朴秀气,亭台楼阁、湖泊,古典园林浓浓的人文色彩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外界对这里充满好奇。
石家庄西柏坡是红色旅游胜地,这里竟然可以穿越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可以重温伟人的生活场景,在不同的时空下,接受来自属于他们精神上的洗礼。
这才知道,石门历史只是一篇篇作为80后的我不知道的篇章。
石门传说
总有朋友笑称:明明是二线城市,拥有千万人口,却只能称为“庄里人”。
明明有着丰富的历史印迹,到了嘴边,却只能瞠目结舌,末了道一句:就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万达步行街的繁华,还有“火车头”杵在那里。
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总需要剖开真相,看到事实。更多的人不清楚的是:石家庄的历史,明明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里,曾经是边关要塞,在汉代,就已经是军事重镇。汉代到魏晋南北朝,那里从来没有变过的是:河北一直都是政治文化中心。
除此之外,6个“千年古县”,尤为突出的是正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曾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在1907年,平汉铁路与正太铁路在此交汇,这已经过去了100年多,这才被历史称之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历史,怎么能单单的从抗日战争后说起?
在战国公元306年,常山郡成为河北最早设置郡的地方,中山国、赵国,周边诸侯在此先后设立郡县。
常山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附近北郊东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战乱后为真定,也就是现如今的石家庄正定县城境内。
这,并不够。
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子龙就是出生于常山真定,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赵云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在政务上还表现出卓越的才能,被后世誉为“常胜将军”。在1997年6月,石家庄正定县还建立了赵子龙庙,庙宇的建立不仅是对赵子龙将军个人的纪念,同样也是作为历史的见证。
这是属于石家庄的烙印——勇敢。
当年的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4年派韩信在井陉交战,而韩信也曾在这里摆下兵家大忌“背水阵”,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用以少胜多的军队,一鼓作气死里逃生,接着韩信炫耀一般,在赵军的军营里插满了汉旗。赵国的将领们纷纷落荒而逃。至今,井陉仍然保留着韩信凯旋战马的雕塑,这是属于石家庄的丰功伟绩。
这是属于石家庄的烙印——坚韧。
石家庄古称“京畿之地”,原位真定卫的军屯和官庄,在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才成为隶属真定府获鹿县的小村庄。
在日军侵略中国之际,震惊中外的冀中平原战役,地道战让日军无处躲藏。八路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胜利。
这是属于石家庄的烙印——英勇。
“兵者,诡道也”是《孙子兵法》开篇,也就是说在作战的过程中,要随时变换作战方式,从而占据有利的位置。在1947年9月,我军发起攻势,蒋介石从晋察冀抽调了3个师出关来做增援,战场的情况随时会发生变化。为了牵制敌军,我军趁其不备,围攻平汉铁路,由此创造了有利的战场态势。战火硝烟从来不会阻挡我们追忆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一夜强行250华里的奇迹,也将敌军的第三军主力包围在清风店一带的村落。
这是属于石家庄的烙印——奇迹。
石家庄的“豪情壮志”
触摸着在这座城市留下的印迹,对石家庄的印象越发深刻。“文化”早已成为当代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也在此,石家庄有了真正的豪情壮志。25家城市书房应运而生,为老百姓建立的文化自信也在悄悄崛起。
在这座城市里,找到属于书房的印迹,逐步变得那么容易。在2024年,100场的名家讲座走进书房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决心。曾经有过遗憾,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早已忘记了学习,“文化自信”似乎早已在这一代失去了活力,一场场文化宣讲打破了所有人对过去的质疑。
书房终于有了年轻的气息,书本重新有了生机和活力。虽没有南方城市书房的精致,却有了独属于石家庄书房的温馨,每一间书房无不在挣扎的告诉我们:历史的印迹不可磨灭,它在坚定的告诉着外界:虽慢,仍追。
这是属于石家庄的文化觉醒,属于石家庄人独有的“豪情壮志”。
石家庄文化的觉醒
其实,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并非当下才显现出这般模样,书院也并非现在才有的文化印迹。
在东汉、宋元时期,石家庄封龙书院就曾位列于江北四大书院,更是有“南岳麓、北封龙”之称,是我国唯一以自然科学见长的古代书院。
在汉代,它就是教育发达地区,有说法称封龙书院促进了常山郡(治元氏,今封龙山南25里故城村)教育的发展。依山而建的封龙书院,是有两眼清泉:一处是蒙泉,水质清澈而甘甜,是书院的引水之源。一处是墨池,也被称之为洗笔池,这里的池水以墨黑示人,相传,是古人洗笔之处。在李冶之后,曾有藁城学者安熙主持封龙书院“其教人以敬为本,以经术为先,弟子来去,常至百人。”
这才恍然意识到,历史与文化的印迹从来没有被我们遗忘。眼睛看到的都未必是真实,更何况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历史,春来秋去,那些被记载不曾被遗忘的过去,才构成现在的谦卑姿态。
但是,今天的河北,现在的石家庄,正在崛起,是属于时代文化的觉醒,是属于历史文化自信的崛起。
(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