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马良山战斗中歼灭英军
口述/王怀庆 杨惠 整理/王新生
金戈铁马赴战场,军旗猎猎颂英雄。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马良山反击战胜利,透过弥漫硝烟的历史,志愿军坦克第一师一团作为我军装甲兵的先驱,在马良山反击战中以辉煌的战绩,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被载入抗美援朝经典战例的英雄史册,为刚组建的新中国人民装甲兵赢得了国际军事界的尊重。
1951年7月10日,经战场敌我双方的联络协商,在朝鲜开城开始了停战谈判,由此抗美援朝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交织的边打边谈局面。停战谈判开始后,美方代表团毫无谈判诚意,拒绝了朝中代表团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合理建议,提出将军事分界线划在朝中军队实际控制线以北38至68公里,妄图不费一兵一卒攫取1.2万平方公里,遭到朝中代表团严正驳斥和坚决拒绝。美方代表团在谈判桌公然发出了“让飞机大炮辩论”的狂妄叫嚣,中断了停战谈判。从8月中旬至10月下旬“联合国军”连续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利用其所谓“空军优势”对志愿军实施“绞杀战”,企图以空中疯狂轰炸和地面猛烈进攻加大军事压力,迫使朝中方面接受其霸道无理的要求。
8月18日,“联合国军”发起了“夏秋攻势”。志愿军贯彻“持久作战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为了彻底粉碎敌人嚣张气焰,尽快恢复停战谈判,随即开始“夏秋季防御作战”。趁“联合国军”立足未稳和疲惫之际,志愿军总部组织第一线的二十六、四十二、四十七、六十四、六十七、六十八军等进行局部战术反击,以敌人防御前沿阵地、营以下防守阵地、支撑点较突出的阵地为反击目标,陆续夺回一些局部放弃的阵地。此时,志愿军装备已不是入朝时的万国造,而是装备了苏式坦克、大炮、飞机等现代化装备,高炮部队日益发展壮大并向敌制空权发起挑战,装甲兵开赴战场并参加实战,新的炮兵师在不断的组建之中……特别是志愿军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时,已不再单纯依靠步兵冲锋陷阵了,志愿军的攻防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1951年9月“联合国军”疯狂发动“秋季攻势”,把主攻方向选在临津江西岸的马良山和高旺山以及临津江东岸天德山等,企图把志愿军压缩至眠山以北地区,造成侧击开城之势。如果美军控制了马良山可轻而易举占领开城,而开城以北则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美军可依仗空军优势一路向北继续进攻,朝鲜战争就会长期拖延下去。如果志愿军控制了马良山则可威胁汉城,保证开城侧翼的安全,确保临津江西岸地区的防守稳定。同时,保障第四十七军在临津江以东月夜山和天德山防守阵地的侧翼安全,造成敌我形成胶着之势,双方最后只能通过谈判终止战争。所以,谁占领了马良山,谁就掌握了战场和谈判桌的主动权,马良山战斗胜负直接影响抗美援朝战争下一步的态势。
1951年9月中旬,志愿军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受领了马良山地区组织防御任务,军长曾思玉立即向朝鲜停战谈判小组李克农和乔冠华汇报了部队备战情况,乔冠华指出:“现在敌人内部矛盾重重,在是打还是谈的问题上争吵不休。因此停战谈判也很艰难。据了解,他们为了扭转战局,正在酝酿秋季攻势,你们要早有准备,狠狠地打!你们打得越狠,我们在谈判桌上就越有本钱”。马良山位于九化里东北、涟川西北,东距临津江4公里,主峰海拔317米,地势十分险恶、战略位置重要,是朔宁以南锁钥之地,是高栈下里新村、金尺洞、回山洞一带制高点,也是临津江西岸制高点。担负马良山地区防御任务的是志愿军第六十四军一九一师。
10月3日,英联邦第一师和美军骑兵第一师(机械化师)五团一部,在6个炮兵营和120余辆坦克以及大量飞机支援下,向马良山防守一九一师防御阵地发起团、营级规模的连续波浪式冲击。仅10月7日上午,对马良山主峰318高地、216.8高地狂轰滥炸三个多小时,并出动60余辆坦克,配合步兵发起集团式冲锋,平均每天发射3万多发炮弹,出动1至2个团兵力进攻。面对敌人逐点、多梯队轮番攻击,一九一师采取阻、打、藏、反相结合战法,扼守纵深要点,控制前沿阵地,先后增加15个炮兵连、3个高射炮兵营、2个坦克连,依托重型掩蔽部和野战工事,顽强阻击英军和美军轮番进攻。各阵地均经多次易手、反复争夺,马良山防御战此时已打成了拉锯战。双方激战至10月8日,鉴于敌众我寡的态势,在给予敌军重大杀伤后,志愿军主动撤出马良山阵地,撤至黄鸡山、巢鹤洞、外基谷、深谷、金尺洞、白石洞、麻垡洞一线阵地,双方转入阵地防御作战,形成相互对峙的局面。
联合国军发动“秋季攻势”中,英联邦第一师第二十九旅以伤亡2600余人代价,前进三公里占据马良山阵地,由于其伤亡惨重,无力守卫马良山,换上英联邦第一师二十八旅皇家苏格兰边防团第一营防守。皇家苏格兰团第一营是英军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苏格兰师步兵团。它于1689年由利文伯爵招募组建的部队,1746年4月参加卡洛登战役(又称德拉莫西沼地之战),1751年改为第二十五步兵团,1887年改为皇家苏格兰团,苏格兰团就是第一营的名称。这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英军部队,善于打阵地防御战,作战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硬仗和恶仗,曾与包括法国、俄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打过仗,在二战中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或战斗,曾立下赫赫战功。其中连以上军官都在二战中立过战功。英军擅长防御,苏格兰边防团在英军里号称“防御大师”,人们普遍地评价英军防御作战能力强于美军。在“联合国军”中,英联邦第一师是以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悍而著名,该师兵员充足,每个旅兵力在6600~8000人不等,一个旅兵力相当于志愿军一个师,苏格兰团第一营兵力相当于一个团。
苏格兰团第一营驻扎马良山后,在作战经验丰富的营长督导下,经过20多天苦心经营,构筑起上百座以地堡群为骨干、以交通壕与散兵坑相连接的支撑点式环形野战工事群。前沿阵地架设了15米宽的屋脊形铁丝网,以及手拉雷、脚踏雷、跳雷、诡雷、照明雷等爆炸物构成混合雷场,多层火力网控制阵地,防御阵地前沿10公里以内由炮兵火力封锁,10公里以外由飞机封锁。英军认为是天衣无缝,以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防御阵地等待志愿军的进攻。一个多月内未见志愿军大规模进攻,加之构筑了“牢不可破”的防御工事,英军误认为志愿军伤亡惨重,无力争夺马良山,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形待机北犯,每日不定时袭扰周围的志愿军阵地,向栗洞、金谷里的朝鲜村落进行炮击。
10月9日,第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率军指挥所进至元洞山,在与政委王昭、参谋长马卫华、政治部主任袁佩爵等商议后,决心乘敌伤亡严重、立足未稳之际进行反击,夺回马良山阵地。随后曾思玉将敌情变化向十九兵团司令部作了汇报,杨得志司令员当即指示:积极准备、抓住战机、攻下马良山,配合开城谈判。考虑英军依山势修筑的部分暗堡,志愿军发起进攻时,很难通过远程火炮间接瞄准射击予以彻底摧毁,必须依靠加农炮抵近直接瞄准射击,才能全部摧毁。为了打击英军的嚣张气焰,来一场“硬碰硬”的军力较量,志愿军决心以坦克和大炮配合步兵夺回马良山,力争全歼英联邦第一师二十八旅苏格兰边防团一营。
为打好马良山反击战,六十四军专门成立了联合指挥所,部署整合诸兵种联合作战,并进行了充分准备。在炮兵火力配置上,除一九一师炮团和下属各团炮营外,志愿军司令部还专门抽调1个155榴炮营、1个火箭炮连增援。至此,我方作战准备了山、野、榴、火箭炮达60门。经过一九一师五七三团前沿侦查发现,英军阵地仅碉堡有一百多座,在阵地前还布置防步兵雷区和多道铁丝网构成的障碍体系。10月31日,为有效摧毁依据山势修建的暗堡,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经研究决定:坦克一师一团配属第六十四军,坦克一团自行火炮连配属第六十五军,坦克二团配属第四十七军;要求“各参战坦克分队和自行火炮分队,积极支援步兵开展阵地反击战,以间接瞄准射击支援步兵进攻,而且还应注重打击敌防御前沿和侧翼,不仅以直接瞄准射击方式支援步兵进攻;在许多情况下,应以直接瞄准射击与间接瞄准射击相结合方式支援步兵进攻”,发挥坦克出奇制胜的作用。
第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召开会议,部署多兵种联合反击作战任务:一九一师、炮兵第八师、火箭炮兵第二零一团、六十四军炮团、一九二师炮团、坦克第一师一团,三七高射炮三个营等参加马良山反击战。坦克第一师一团团长王怀庆从第六十四军处受领了战斗任务,回团做出战斗部署:以中型坦克二连的7辆坦克、重型坦克连的3辆坦克配属步兵一九一师五七三团主攻马良山,用直接抵近射击摧毁敌在马良山主峰317高地、280高地、180高地的支撑点和明暗地堡等防御工事,以坦克炮火掩护步兵发起冲击。同时,重型坦克连抗击马良山以东水郁市方向敌坦克的反冲击,保障主攻部队侧翼安全。以中型坦克第三连3辆坦克配属步兵一九零师五六八团夺取马良山西南227高地,向永贞里、江西里等地间接瞄准射击,压制敌远射炮兵群,佯攻高旺山以迷惑并钳制敌人兵力。此外,坦克一师直属工兵营二连,配合中型坦克二连构筑坦克射击阵地。
11月1日,坦克一团参谋长杨惠和副政委李高升进行了战前动员,传达六十四军首长和坦克团首长指示,强调“要将坦克在敌人鼻子下开过去打胜仗,坚决挖掉敌人这只眼睛”,指战员们从思想和装备上作好战斗准备,坦克乘员有的检修车辆,有的擦炮弹,还有的写挑战书、应战书、决心书。自部队入朝以来,坦克一团已通过间接瞄准射击方式打击了敌目标19次,支援步兵进攻5次。1951年夏季以前,“联合国军”坦克活动曾猖狂一时,自从志愿军坦克部队出现在战场上以后,在炮兵、步兵、工兵等密切协同下,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使敌坦克不敢冒然迫近志愿军前沿阵地或侧翼,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阵地的巩固。坦克一团中型坦克二连装备了苏制T-34中型坦克,重型坦克四连装备了苏制IS-2重型坦克。在实战中,T-34坦克的85毫米坦克炮,在数千米距离上具有较好的射击精度;IS-2重型坦克装备122毫米加农炮,有效射程更远,防护性能超过美军主力坦克。作为重型坦克四连的坦克乘员,看到中型坦克连和自行火炮分队曾多次参战,每次回来都取得了骄傲战果,一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马良山反击战将成为重型坦克首次实战。
11月2日,中型坦克二连7辆坦克、重型坦克四连3辆坦克及工兵营二连前出至弩洞、南星洞待机阵地。指挥员们参加了五七三团组织的对敌前沿工事与地形情况的现地勘察,前沿侦察图上密密麻麻标出发现的敌碉堡上百个。为了发挥坦克突然性和准确性射击的威力,坦克射击阵地选择至关重要。团参谋长杨惠与五七三团团长许宪章等指挥员,趁夜晚潜伏至敌人阵地前沿,花费一夜时间,将敌阵地及周边地形详细勘察了一遍,最终决定将坦克射击阵地选择在抵近敌前沿贵存里、麻垡洞等几处射界开阔的小山头,并将射击目标一一编号,测定射击阵地与目标间距离和方位角,由师直属工兵营二连连夜构筑了9个坦克野战工事。同日,中型坦克三连3辆坦克驶进九化里以东2公里、距永贞里等射击目标14公里的草岘洞发射阵地。
11月3日,坦克团参谋长杨惠和副政委李高升召集参战的四连连长夏士松、二连连长董来扶、二连副连长郭发德、二连副指导员柴景琛等干部开会,布置坦克进入弩洞和南星洞待机阵地任务,明确了火力配备划分,并组织车长和驾驶员进行了现地勘察。夜晚,志愿军炮兵对英军阵地前的雷区和障碍物进行破坏射击。23时,中型坦克二连及重型坦克四连奉五七三团首长命令由待机阵地出发,除1辆中型坦克和1辆重型坦克因故障留弩洞修理外,其余8辆坦克于4日零时45分进至后坪出发阵地。在寒风刺骨的西北风中,通往射击阵地的山路崎岖不平,许多山路一侧是高耸陡峭的石壁,另一侧是百丈悬崖,山路上星罗棋布大小弹坑,宽度大多3米左右,与坦克宽度接近,每前进一米都对坦克驾驶员是极大的考验。在炮兵炮火轰鸣的掩护下,8辆坦克终于通过20多个炸弹坑和5道炮火封锁线等几十个崎岖路段。副政委李高升鼓励大家说:“战斗行军这是第一关,还有阵地伪装关、构筑工事关、战斗关,还有胜不骄败不馁这一关,坚决打下马良山,给步兵老大哥当好开路先锋”。
11月4日5时,坦克履带行军20公里,隐蔽进入贵存里、麻垡洞之间预先构筑的发射阵地。拂晓前工兵与坦克乘员迅速对坦克掩体进行了伪装,并准备了防火用具,经过严密伪装后将坦克悄悄潜伏下来。英军对志愿军坦克活动和潜伏浑然不觉。此时,坦克团参谋长杨惠迅速赶赴五七三团联合指挥所协助指挥,并与坦克一团司令部和坦克沟通了有线和无线通信联络,观察敌情变化与等待战斗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