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陨落 哀思无限

作者: 张帅

将星陨落 哀思无限0

李来柱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3月12日3时0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李来柱同志1932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莘县曹屯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9月参军入伍,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李来柱同志担任当地儿童团团长,带领儿童团执行站岗放哨、带路送信、抗日宣传等任务。1943年11月,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1944年5月,被编入莘县抗日游击大队二区队,多次参加反“扫荡”斗争,历经攻打武园、丁庄伏击、智取莘城、解放堂邑等数十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李来柱同志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新兵第三团战士,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四旅十一团二营四连班长、副排长,第二野战军十军二十八师八十三团二营四连排长等职,随部队转战华东、华北、中原、西南等地,参加了聊博、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成都会战等战役战斗200余次,5次负重伤,多次立功受奖。特别是在淮海战役有关战斗中,他敢于担当,在连长重伤、政治指导员牺牲的情况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7次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进攻。在宜宾剿匪中,他带领便衣队机动灵活打击土匪,创造了奇袭连天山、血战青峰寺等众多成功战例。

新中国成立后,李来柱同志历任第二野战军十军二十八师八十三团二营四连副政治指导员,华北军区第二十三兵团二十八师八十二团政治指导员、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第八十三团参谋长、副团长,第八十四团团长,第六十九军二〇五师参谋长、二〇六师师长等职。其间,他带领部队圆满完成开荒生产、施工营建、抢险救灾、大练兵大比武等任务。1952 年在全军开展的“向文化进军”运动中,他带领连队获得优异成绩,受到通报表彰,经验做法被上级推广,本人被评为“工学代表”、“一等学习模范”。1958 年5月,他随部队参建十三陵水库,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1969年12月,李来柱同志所在部队移防内蒙古,他带领部队在严寒条件下艰苦创业,进行垦荒、打井、建房、修路和阵地工事建设大会战,研究寒区作战规律,开展“三打三防”训练,在大山腹地筑起了坚固防御阵地。

1978年2月,李来柱同志调至院校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军区步兵学校副校长、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石家庄陆军学校校长等职。他大胆改革创新,坚持开放的思路办学育人,从战术教学改革入手,完善教学大纲,实施科学管理,制定《军校管理章程》,撰写《军校管理》专著,坚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思路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想,确定“一专多能四会”培养方向。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学校成为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培养指挥人才的基地,为部队输送了大量优秀基层指挥员,有力促进了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85年6月,李来柱同志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他始终胸怀全局、忠诚履职,圆满完成精简整编、首都维稳、抢险救灾、国庆安保等重大任务,参与组织修建平津战役纪念馆,具体指导第二十七集团军赴滇轮战,组织严密、圆满顺利。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李来柱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决策正确,立场坚定,指挥果断,为维护首都稳定作出了贡献。同年,担任首都庆祝建国 40 周年活动安全保卫组副组长,圆满完成任务。

1993年12月,李来柱同志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他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指示,积极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聚焦“建设坚强的班子、带出过硬的部队、创造一流的成绩”带兵治军。他坚持战斗力标准,狠抓“拳头”部队建设,提出“开得动、打得准、联得上、合得成”目标,亲自组织指挥“北国利剑”战役演习,实现了摔打部队、论证战法、合成指挥的目的。他坚持军事训练优先,组织单位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战备训练工作,各级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初具规模,组织建成朱日和训练基地指挥系统,部队训练保障配套建设日臻完善。他注重研究加强基层建设,重视民兵预备役工作,主持民兵基地训练现场会、预备役部队建设经验交流会和人民武装部工作会议等,军区民兵预备役工作成效明显。他多次参加国家和军队的外事活动,率团或随团出访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7年11月,李来柱同志退出军队领导岗位后,仍然十分关心党、国家和军队建设,担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研究员、平津战役纪念馆名誉馆长、聂荣臻研究会顾问等,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优势作用。他视学习为一生的任务,坚持读书看报,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他热心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赠送书籍和学习用品,筹建将军希望小学,引导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李来柱同志坚持向人民学习、为人民代言,参与《种子法》等十多部法律立法,并多次参加执法检查、执法调研。2003年7月离职休养。

李来柱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上将军衔。曾荣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李来柱同志始终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赤胆忠心,无私奉献,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敏锐,清醒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和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坚决服从党的命令、执行党的决议,识大体、顾大局,以党的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组织指挥能力强,作战经验丰富,具有过硬的战斗意志和作风。他好学善思,谦逊大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政策理论水平很高。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品德高尚,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对部属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深受广大官兵尊敬。他坚持原则,秉公用权,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对家属子女要求严格,始终保持了高级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李来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李来柱同志永垂不朽!

李来柱三次随父母闯关东,小小年纪加入游击队

李来柱于1932年10月10日出生在山东省莘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的庄户人,他下面有9个兄妹。一大家子人,全靠老天爷吃饭。遇上大灾之年,家里时常断炊。于是,李来柱跟着父母三次闯关东,有好几次都差点儿丢掉小命。

“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入侵山东,莘县老家沦陷。小小年纪的李来柱,亲眼目睹了日寇残暴的罪行,他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报仇,将日寇赶出中国。

1939年2月,八路军第129师来到了李来柱的家乡,随即成立了“农会”、“自卫队”、“儿童团”等抗日组织。李来柱听说,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他想去参加,父母也支持他去。

1940年5月,李来柱加入抗日儿童团,不久担任儿童团长。李来柱虽然年龄不大,但管着100多小孩。他每天带领小伙伴们站岗放哨、带路送信、张贴抗日标语等,干起活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1943年11月,李来柱加入青年抗日先锋队。几个月后,组织号召优秀青年参加游击队。李来柱得到消息后,兴冲冲地找到领导报名。领导摇摇头说:“游击队是要行军打仗的,既艰苦又危险,你还没有上刺刀的‘三八’枪高,能吃得消吗?”

李来柱语气坚定地说:“再大的危险我也不怕,什么样的苦我都能吃,我就是要参加游击队!”

就这样,李来柱成了莘县二区游击队年龄最小的那个。

1944年8月15日,一小股日寇袭扰莘县丁庄。游击队得到消息,迅速赶到村外设伏。只见十几个日本兵扛着抢来的东西,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待日本兵全部进入包围圈后,游击队长一声令下,顿时枪声四起。日寇从慌乱中清醒过来后,马上作出反应,留两个作掩护,剩下的躲入大土坑里抵抗。游击队长再下令,“快丢手榴弹!”李来柱眼疾手快抓起手榴弹准确地投进大土坑,几个日本兵应声倒地。这次作战中,日寇被歼12人,缴获一支“三八”枪、一盒子弹、两枚“小甜瓜”手榴弹。李来柱发挥出色,队长把这些战利品奖励给他。

丁庄一战,吃了亏的日寇恼羞成怒。9月5日组织报复性“扫荡”。游击队奉命在途中设伏。当满载着100多名日伪军的3辆大卡车,驶入伏击圈时,被埋设的大铁钉扎破轮胎造成连环事故。游击队长一声令下,各种武器四面袭来,日伪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一阵慌乱后,日伪军开始组织抵抗。游击队长见伏击已达效果,果断下令撤退。李来柱正打得起劲,犹豫了一下,被落在了后面。好在他机灵,急中生智一头钻到庄稼地,成功摆脱追兵。

11月,莘县全境解放,日寇逃亡到堂邑。1945年7月,堂邑被攻克,日寇在此的残余部队被彻底扫清。期间,游击队作支前工作,李来柱带领着毛驴队为攻城的主力部队运输粮食,抬运伤员。

解放战争中,李来柱所在的4连号称“猛虎连”

抗日战争结束不久,国民党又挑起了内战。李来柱想去参加野战军到前线打仗。他的这个愿望很快实现了。1947年9月,李来柱被编入晋冀鲁豫南下第三团。几个月后,第三团从河北任县出发,踏过太行山,越过黄河,到达河南方城县。在长途跋涉中,李来柱参加了刘秀坟、漯河等战斗,被评记“两好”,立双功。

1948年6月,南下第三团被编入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旅,李来柱被分配到第十一团四连任机枪班班长。同月,李来柱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李来柱升任为四连副排长兼机枪班班长。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第二纵队受命阻止黄维兵团增援徐州,李来柱所在的十一团和兄弟部队进行了顽强的阻击。

作战中,刘邓采取诱敌深入战术,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为中心的狭小地域。为了突围,黄维发动飞机、坦克对第十一团的阵地狂轰乱炸。在激战中,李来柱受了重伤。他所在的第四连120多人,只剩下12名战斗员,而且人人负伤。在连阵地前,有国民党军700多具尸体。战后,第十一团被中原野战军前委授予“后起之秀”锦旗,第四连获“猛虎连”称号。李来柱作战勇猛,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第二纵队改称第十军,李来柱所在的部队改称第十军第二十八师第八十三团二营四连,李来柱的职务不变。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了!第二十八师担负攻打安庆、封锁江面、相机渡江的任务。安庆国民党守军1.7万人,依托阵地企图阻止解放军攻城。李来柱所在的四连,负责主攻。

面对死亡,李来柱带领战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一会卧倒,一会跳进,像拔钉子一样,一个接着一个端掉守军碉堡。冲锋时,李来柱的左手被弹片击中,他忍着剧痛继续战斗。

没有梯子,就搭起人梯,徒手攀登。经过一番惊心动魄地厮杀,李来柱和战友们终于登上了城头。

解放安庆后,先遣部队当夜渡过长江。此时,长江以北的国民党残军以为有机可乘,出来作乱。李来柱又跟随部队进军大西南。在剿匪的日子里,李来柱立功无数。

“大家听我指挥!”

1946年6月,在美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之下,有恃无恐的国民党撕毁了与我党签订的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对我党的解放区发起了全面的进攻,解放战争就此拉开帷幕。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场重大战略决战之一,从1948年11月6日一开始一直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的第二个阶段,前后共持续了23天。

淮海战役打响之后,我党的解放军迅速将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围困在了碾庄附近,猬集在徐州的国民党主力军此时处于孤立的状态。

而几天之后,蒋介石便紧急调任黄维的第十二兵团由河南驻马店地区向东部开进,解徐州的被围之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