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依安县构建“六个三”教育模式打造“五色”龙瓷文化品牌
作者: 李国良
近年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在省厅正确指导下,结合县域文化资源及“五色”教育优势,紧抓六个关键环节,完善“六个三”教育模式,全力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五色”龙瓷文化教育品牌,不仅深化了“双减”要求,更助推了依安龙瓷文化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成效。
三级资金助力“五色”龙瓷文化建设
一是省厅全力扶持。投入资金210万元用于采购陶艺体验室设备,投入36万元用于陶艺教室改造,投入34万元用于陶艺展厅展柜建设,累计投入总金额280万元。二是县级主动投入。投入10万元用于印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材,为陶瓷文化教学提供课程资源。三是校级积极投入。累计投入12万元用于完善学校“五色”龙瓷教育条件。目前,依安县各级各类学校陶瓷教室、陶瓷设施设备已全部投入使用。
三加原则指引“五色”龙瓷教材编撰
一是基础+拓展。根据各学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设置基础达标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增加拓展训练。二是欣赏+实操。教材内容欣赏占50%、知识技艺占10%、实操及社会实践占40%,让学生锻炼陶瓷制作能力的同时,提高陶瓷审美能力。三是传统+现代。依安县“五色”龙瓷教材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视频教材。目前,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上册已编写完成,学前及小学阶段纸质版教材已印刷完成,其他学段教材电子版已发至各校使用,欣赏课视频教材已录制完成下发使用。
三方联动牵引“五色”龙瓷文化教育
一是发挥园区企业示范作用。依托依安县园区辽金源、百家居等陶瓷企业,发挥好企业的体验窗口作用,深化学生“五色”龙瓷文化认知。二是发挥职教中心引领作用。依托职教中心学校陶艺大师集聚、陶瓷馆室集中优势,开展陶瓷理论和实践应用专门培训。目前,依安县职教中心学校承办了全县“五色”龙瓷教育“种子”美术教师第一期培训,培训教师41人,培训效果较好。开展大师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指导和推进学校陶瓷文化课程及活动。三是发挥城乡结对共建作用。依托城乡学区联盟共同体,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推动城乡“五色”龙瓷文化教育协同共进。现已成立城乡学区联盟共同体10个,按照每月1次的频次开展联谊交流。
三环共建保障“五色”龙瓷文化课程开设
一是保障课时。将“五色”龙瓷教育纳入美术课程体系,纳入课时计划,按照不同学段安排教学,义务教育学校“五色”龙瓷课程开设率达100%。二是完善课程模式。经一年的总结和提炼,现已形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的“五色”龙瓷教学模式。三是强化教研指导。依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将“五色”龙瓷文化教育纳入教研指导体系,组织美术学科教研员深入学校进行教研指导。各学校将“五色”龙瓷教育纳入集体教研,结合学校实际编写了瓷板画、超轻粘土等校本教材,并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
三招并举提升“五色”龙瓷文化教育内涵
一是打造样板校。加快双阳镇中心校、新兴镇中心校、第三中学、实验小学、第四小学“五色”龙瓷文化教育样板校建设,积极总结典型经验,进行全县推广。二是拓宽延伸层面。将“五色”龙瓷文化教育融入课后服务体系,作为“1+X”模式中“X”的重要内容。现已成立龙瓷文化教育社团37个。三是融入主题内容。围绕“红绿蓝金银”五色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菜单式”龙瓷系列活动。红色系列上,开展了以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为主题的瓷盘画创作;绿色系列上,开展了保护陶瓷资源环保知识讲座;蓝色系列上,开展了走进陶瓷生产企业了解先进陶瓷生产技术体验活动;金色系列上,开展了以农业为主题的陶瓷作品创意大赛;银色系列上,开展了以龙瓷为主题的校园雪雕作品创作。目前,各校已通过展厅、展柜对优秀作品进行了展示;特殊教育学校正在筹备龙瓷作品义卖活动,共筹集义卖作品50件。实验小学等一大批学校在楼廊文化中,开辟“五色”龙瓷文化专栏,展示优秀作品。在文明学生评比中,增加创作之星评比,借此鼓励在“五色”龙瓷作品创作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
三维评价推动“五色”龙瓷文化教育长远发展
一是纳入学校评价。将“五色”龙瓷文化教育纳入对学校督导评估重要内容。采取学期初视导、专项督导、年末综合督导等形式,对“五色”龙瓷文化教育进行督评,并将督查结果进行全县通报。二是纳入教师评价。将“五色”龙瓷文化教育纳入教职工考核体系,对从事龙瓷文化教育专兼职教师在评优评模中优先考虑。三是纳入学生评价。将“五色”龙瓷文化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提高审美体验,强化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依安县将在省厅市局大力支持下,将“五色”龙瓷文化教育模式打造成依安特色,培养一批龙瓷大师、创建一批特色校、表彰一批名师名生,叫响叫靓依安五色龙瓷文化教育品牌,为素质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