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从严治党 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 周维光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因应形势变化和现实所需,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的关系,制定不同时期的反腐败斗争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抓治标惩处的同时,也不断采取一系列思想教育、制度防范举措。1993年,十四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惩治腐败,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党的十八大之后,无论是“打虎”“拍蝇”“猎狐”,还是巡视巡察、“打伞破网”和加强党规国法建设、推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无不体现标本兼治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对“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作出明确部署。二十大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已经通报范一飞、张福生、付忠伟、纪国刚、张晓霈等5名中管干部接受审查调查信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发布了一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接受审查调查的消息,充分释放了反腐败斗争一刻不停、永远吹冲锋号的强烈信号。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严的基调必将始终如一。
狠抓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对党自身提出的道德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较真碰硬,善做善成,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员干部的作风,大体分为日常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能否从这三个方面抓住作风建设的要害和关键点,刀刃向内改造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克服自身作风上的所有不良倾向,也就能够从最大程度上避免思想、工作、生活上的作风问题产生,从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组织在选拔任用干部的时候,也必然首先从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加以考察,能够过关,才能最大程度上确保这样的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才能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交予的使命任务。
通常我们所说的作风分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在党的作风中,思想作风处于首要位置,对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起着支配作用。思想作风端正了,整个作风建设就有了良好基础,否则,树立良好作风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把锤炼思想作风摆在作风建设的首位。
党的作风如果不纯不正,党的形象就会遭到破坏,党的威望就会遭受损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会逐渐丧失。打虎拍蝇、重拳反腐,在优化政治生态、改进党的作风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于近期播出。该专题片分为四集,分别是《第二个答案》《政治监督》《铁规矩 硬杠杠》《永远在路上》。这是党的二十大后首部反腐电视专题片。一经播出,多个相关案件的话题便迅速登上社交媒体,引发网络热议。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傅政华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新起案、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肖毅案、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案……一个个曾经“响极一时”的名字,其具体涉案细节和背后教训问题被全面还原、深入解剖。每个落马者基本上都有理想信念缺失或从未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相反却贪图奢靡享乐、升官发财,在精神上沦为各种错误倾向的奴隶。
常怀“赶考”之心,勇于自我革命,这是百年大党不懈奋斗淬就的鲜明品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是2014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播出以来的第九部“反腐大片”,它忠诚记录了近10年来我们全面从严治党的前进脚步。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将不断向纵深推进,永远在路上;正风肃纪反腐将一刻不停,持续“打虎拍蝇”,让人民拥有踏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时刻坚持惩治腐败、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坚如磐石的意志正风肃纪反腐,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相关数据显示,10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余件,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经过坚决斗争,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腐败存量得到有力削减、腐败增量得到有效遏制。
加大对政务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民营企业及其民营经济已成为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力量。2020年12月30日,全国工商联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0)》,显示民营企业是城镇就业的重要保障。2019年民营企业吸纳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80%的城镇就业岗位、90%的新增就业。后疫情时代,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已再次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界、法学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指出:“要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要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据是《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通知》《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的通知》《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等,修改了《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2023年3月9日,最高检网站发布《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两年来十大“争议点”》,回了企业合规改革的主要争议点及其在预防及惩罚经济犯罪和激励企业主动合规经营的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兑现向社会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活动中与投资主体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不得以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理由违约毁约,因违约毁约侵犯合法权益的,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改变政府承诺和合同约定的,要严格依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企业和投资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对因政府违约等导致企业和公民财产权受到损害等情形,进一步完善赔偿、投诉和救济机制,畅通投诉和救济渠道。将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政务失信记录,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大对政务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打铁还须自身硬
成绩的取得,背后是多方面进步的生动注脚。比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和反腐败法律体系;又如,从源头上树起“红线”和“高压网”,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再如,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等等。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正风肃纪没有休止符。过去的经验已经表明,即使正风肃纪的规矩再硬、氛围再严,总会有个别胆大妄为、心怀不轨者,苦心钻营,与反腐败展开“周旋”,在物欲和利益诱惑下,说一套做一套。不过铁的事实也一再证明,那些自认为手段高明,能够瞒天过海者,最终都会以身试法,触网落马。
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反腐倡廉工作中,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