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思政元素融入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童海丽 赵新岳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对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标和要求,是新时期加强学生政治理论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思政教育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阵地已经不仅仅是思政课,而是要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润物无声”正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特点。通过无机化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政教育与无机化学知识融于趣味性的小故事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化学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化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新时代的化学课程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实践技能,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既育智,又育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高校开展的化学课程是培养综合型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进而在化学教学中融入恰当的课程思政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化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可能性

化学课程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在化学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到许多国内、国外的科学家,每一个定律的发现、每一个化学结构的确定、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都倾注了科学家辛勤的劳动和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其素材,优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和科学家引入到课堂讲授中,润物细无声的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将化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对思政内容不重视,不熟悉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思政内容更多体现在单独的思政课程上,而且老师和学生对于这仅有的一两门思政课程的重视度均不高,学生往往以修学分为目的,老师也没有以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为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广大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知识学习不深入,对思政内容不重视,甚至认为进行思政教育会占用专业知识时间。

此外,作为专业课老师,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不习惯,甚至有些抵触。尤其是理工科的老师,觉得在数学、化学、物理等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不太可能,不现实。

(二)课程内容与思政衔接不够紧密

虽然很多老师在努力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导致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不匹配,存在融合度不高的现象。还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课程思政教育,非常生硬地植入思政元素,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设想

化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反映人类利用科学,探索自然、战胜自然的历史史诗。化学学科发展的轨迹蕴含着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的丰富案例,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素材。深度挖掘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既实现了专业知识“授业、解惑”,又达到了在思想层面的“传道”的功能。在推动化学课的课程思政改革中,除了要找到育人元素,还要破解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之间的壁垒,要抓准“思政点”,实现思政与专业的无缝衔接。

(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在化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凝聚了许多科学家的勤劳与智慧,化学中的许多定律的发现、物质结构的确定、反应条件的优化等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努力,在他们身上有进行课程思政的鲜活元素。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例如,在学习Pauling近似能级图判断基态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高低时,要重点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徐光宪教授提出的“n + 0.7l”规则,阐述其发挥的作用,特别介绍徐教授在艰难岁月中刻苦求学、学成归国、奉献祖国的光荣事迹,启发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科学家的事迹鼓励引导学生传承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树立献身科学的崇高理想,让科学家成为最值得青少年崇尚的时代英雄。

(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我国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点,介绍我国化学工业前沿领域,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学习吉布斯函数变(ΔG)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以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逸泰教授等以四氯化碳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在学习“元素周期性”时,引入超导材料,介绍我国科学家在提高各类超导材料转变温度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讲述自2008年科学家发现铁基超导体以来,我国在铁基超导材料研究和制备上做到了领跑。介绍我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文名为东方超环,简称EAST)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

通过介绍近年我国频频亮相的一系列走在世界前沿、代表中国科技崛起的重大科技成果,增强学生对我国化学工业的自信心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励学生立志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的引领。

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采用事例对比法启发学生去领悟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电负性和杂化轨道理论等知识点时,介绍美国化学家鲍林由于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又因其在推动核大国缔结禁止核试验条约方面的杰出贡献,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鲍林对于科学和人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而德国化学家哈伯却被人们称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他因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受人尊敬并获得诺贝尔奖;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致死,遭人唾骂。可以由以上事例引申到价值观教育上,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学生不断养成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在讲解电化学时,介绍戴维不仅发现电的产生是化学作用的结果,而且还发现了众多的化学元素。此外,戴维具有伯乐的慧眼,发现了法拉第的才能,被人们作为科学史上的光辉范例,争相传颂。虽然戴维的功绩是伟大的,不可磨灭的,但这位伟大的人物留给我们的,不仅有经验,还有他的教训。戴维获爵士称号以后,开始追求和自己身份相符的财产,爱慕虚荣,法拉第却为人质朴、不善交际、不图名利;戴维争强好胜,嫉妒心极强,法拉第却喜欢帮助亲友,热心公众事业;戴维以受封爵士为荣,法拉第几次拒绝贵族称号,并回复道“我以生为平民为荣,并不想变成贵族。”法拉第的一生是伟大的,但其人又是平凡的。他永远是一个来自人民又造福人民的平民科学家。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法拉第甘愿以平民的身份献身科学,戴维却被妒忌蒙蔽了双眼。自然界是发展着的,科学是发展着的,人也是发展着的。学生终究要超过老师,这是历史的必然,否则科学就不会发展,社会也不会进步。作为老师,识别人才是对科学的贡献,为人才开路也是对科学的贡献,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超过自己,更是对科学的贡献。法拉第的经历具有强烈、积极的正能量,让我们从庸俗浅薄的认识中觉醒过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价值,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切莫让虚荣缠身,切莫让嫉妒蒙住眼睛!

(五)植入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才可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观点,将生态文明思想巧妙地植入学生心中,使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讲解热力学中“熵增加原理”时,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熵增过程。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社会发展人口增多了,人类的生产活动范围也增大了,这些都可以说是混乱度增大,熵增加的过程。同时,环境也逐渐地受到了破坏,也是熵增过程,当然,我们国家也在加大环境治理,把破坏的环境变回青山绿水,这就是一个熵减少的过程。无论是破坏环境,熵增加的过程,还是治理环境,熵减少的过程,它们都是不可逆过程,因为无论怎样,都回不到污染前的状态,以此来启发学生要保护环境,珍惜自然,并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加快发展绿色化学,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科学技术。

(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亦是如此,团队精神是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我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出席颁奖典礼时说:“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诺贝尔自颁布以来,获奖者中三分之二的科学家是与他人合作而获奖的,这充分说明合作有利于聚集力量,促进事业成功。

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经过团队合作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长时间记忆。

课程思政是当前应有的大趋势,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思考和探索教学改革方法,修炼“师生相长”与课程融合的境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其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常抓不懈,更应该贴合实际,不要让思政教育悬于空中、浮于形式,要让其脚踏实地、润物无声。因此,在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又要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支撑,深入推进化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第一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第二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公安局大兴交通支队)

上一篇: 朱晓璐:本源创新的探索者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