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者: 赵建军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卓越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举措,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就卓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巨大成就时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认知到具体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不断夯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认识高度、实践深度、推进力度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突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整体要求。十八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专门的部分提出来,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十九大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将千年大计改为根本大计;十九届六中全会更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一系列顶层设计的不断变化不仅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强,更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和长远规划已经完善形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如何能够永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以何种形式展现?正是基于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远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从起步到蓬勃发展,从攻坚克难到取得巨大成就,归根到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是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全局性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先进的思想必定与先进的事业交相辉映,科学的理论注定与伟大的实践相得益彰。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了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重要历史经验,并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对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价值遵循。

思想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未来。没有明确的思想指引,就没有明晰的前进方向,就找不到关乎未来命运的前进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归根到底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和指引,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光辉和历史功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最重要的是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定位、核心理念、基本原则、目标指向、实践路径、根本保障等方面,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明确回答,为我们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确立了核心的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六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七是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八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继续引领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过程,是生态文明建设必将遵循的行动指南。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此进入快车道,美丽中国不仅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更成为亿万民众心向往之的美好期盼,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并倡导全人类应并肩同行,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也不断加强生态意识培育,通过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拓展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渠道。多年的努力使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民众的生态环保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从理念认知上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诸多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从实践路径上来看,发展模式的调整、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绿色生活方式的建构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加强环境保护、反对铺张浪费等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企业依法排污、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法治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工业企业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转变生产方式,加强污染防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人应当共同参与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每个人的福祉利益,需要亿万民众勠力同心。只有整个社会形成了生态文明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共识,我们才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日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环境因素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对美丽中国有着无比向往,充满着无限期盼。人民群众对于安全的食品、洁净的饮水、宜居的环境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和期待。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现实的问题。

过去几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取得很大成绩。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强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计划和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有20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2019上升13.3个百分点,337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达到87%,PM2.5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9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断面,852个全年达标,地下水源监测点304个,268个全年达标。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

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直接、最基础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绿色消费,不断加快环保、新能源等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通过节约资源能源和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共同调整,不断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从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转变,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粗放增长,通过节约资源能源,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于诸如传统煤炭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要积极压减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技术与生产工艺,摒弃污染大、消耗多的技术产品,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以此将经济发展稳定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公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上,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成为群众普遍的观念认同。随着生态文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人民群众的绿色生活理念显著提升,对生态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日渐增强,各地区也不断尝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调整城市定位,打造生态宜居公园城市等建设,生态文化、绿色理念等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在城市生活中。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宣传,向公众普及绿色生活理念,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进成效显著。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将不断释放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红利和生态红利,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正在逐渐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构建也在稳步推进。

生态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接续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治理体系的完善是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进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有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对当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建构完善、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及今后构建生态治理体系、生态治理格局提出了要求,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