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年漫漫征程

作者: 戴金宇

八十一年漫漫征程0

李德生(1916年4月-2011年5月8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李德生将军逝世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本刊特约请曾参与李德生《军事思考录》书稿整理工作的国防大学原军兵种教研室副主任戴金宇教授撰写纪念文章,以示对李老的深切缅怀——

七律二首

其一

驰行鄂豫皖营间①,草地三蹚少岁阑②。

拔剑马坊剔海寇③,横刀真武劈三关④,

猎狐岭上扳八阵⑤,止武芜湖演两拳⑥,

虎穴孤身逮虎子⑦,红山师表照九寰⑧。

【题解】八十一年漫漫征程。李德生从1930年(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到1990年(74岁)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正大区职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岗位离休,军旅征程60年,加上离休后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坚持著书立说,一直到2011年5月(96岁)去世,夕阳征程21年,远行革命征程的总时间是81年。

【注释】①驰行鄂豫皖营间。驰行,跑得很快。鄂豫皖,湖北、河南、安徽简称。此处指淮河、长江流经安徽段的分水岭,以金寨天堂寨主峰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营间,军队驻扎地、阵地间。李德生从1930年2月,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7年间,除担任过几个月的指导员外,一直在传令兵的岗位,奔走于革命根据地红军营垒、驻扎地、前沿阵地之间,执行送信、传达指挥员命令等任务。②草地三蹚少岁阑。草地,沼泽地带。三蹚,三次从浅水里走过去。少岁,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阑,将尽。岁阑:指李德生随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三十师,三次通过草地,到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南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1年7个月的长征时,已是告别少年,步入新征程的青年人了。详情见【史轮辙迹】(历史车轮压出的痕迹,下同)㈠。③拔剑马坊剔海寇。拔剑,把固定在剑鞘里的剑抽出来。马坊,山西省和顺县西北的马坊镇,南通和顺,北通寿阳,东北通昔阳,是三县交界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太行军区2分区所属和顺、昔阳、寿阳、榆次、太谷、榆社6个县的中心。剔:剔除,把不合适的去掉。海寇,亦称倭寇。即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屡次骚扰朝鲜和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此处指“九·一八”事变后,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详情见【史轮辙迹】㈡。④横刀真武劈三关。横刀,横,左右行,与竖相对,粗壮有力。真武,指湖北省襄阳市城西南2公里处的真武山,原名龟山,俗称九宫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庙,故又有“小武当”、“小金顶”之称。1948年7月,解放战争时期解放老河口、襄樊战役中,李德生率中原军区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力克襄阳城西国民党军死守的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道防线,随后,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指挥陕南军区部队插到东关,桐柏军区一部围攻樊城,一部佯攻南山。第6纵队后续部队,桐柏和陕南两个军区部队,分别从襄阳西门、东南角与西北角攻入襄阳城内。在老襄战役中,李德生率领的6纵17旅,为攻城部队开辟通路的战斗,史称“刀劈三关”。⑤猎狐岭上扳八阵。猎狐,搜捕哺乳动物狐狸,喻打击以美国为首的侵略朝鲜的“联合国军”。岭上,即上甘岭上。朝鲜金化以北的五圣山下,有一个名叫上甘岭的小村子,村子两侧有两个高地,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朝鲜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争夺这两个高地,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万,争夺时间长达43天,战役因这个小村子而得名上甘岭战役。扳,使固定的东西改变方向或转动。八阵,亦作八阵图。古人用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蟠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扳八阵,即变换固定的八阵图来排兵布阵。全句指李德生在上甘岭上指挥部队打击以美国为首的侵略朝鲜的“联合国军”时,改变古人的排兵布阵方法。详情见【史轮辙迹】㈢。⑥止武芜湖演两拳。止武,制止武斗。这里指文化大革命期间制止发生在两派群众组织之间的武斗。芜湖,安徽省东南部重要城市和港口。1949年建市。芜湖,轻纺、食品、微电机产业发达。铁路有淮南、宁芜、芜铜、皖赣、宜杭干线。公路有205国道、318国道,合芜、宁芜、沪渝等高速公路。水路有长江、可常年停泊万吨货轮深水良港芜湖港。名特产有铁画、三刀(剪刀、剃刀、菜刀)。名胜古迹有繁昌“人字洞”、赭(zhe[者])山、镜湖、广济寺及鸠兹广场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芜湖,与现今的芜湖,只是现代化程度略有不同。无论发达的水陆交通,丰富的天然出产物品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以及丰厚的传统物质文化遗产,芜湖在华东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演两拳,演,演变;演化。两,不定数目。拳,拳术。此处指李德生在芜湖制止武斗时,不仅有“硬”的一手,如:用人墙将武斗的两派群众隔开;用卧轨、卧路的方法,阻挡运送武斗群众的火车、汽车开往武斗场区;只身深入武斗据点,对武斗派性头头进行批评教育;用法律手段处置证据确凿的犯罪分子等等。更有“软”的一手,如:利用报刊、电台、宣传车等宣传工具,宣传党的政策、法规;批判资产阶级派性等等。李德生在芜湖制止武斗时交替使用这两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李德生将他的“软”的一手,称作“大造舆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详情见【史轮辙迹】㈣。⑦虎穴孤身逮虎子。虎穴,老虎的窠巢,比喻危险的境地。此处指1971年林彪儿子林立果“小舰队”活动和控制的单位和地方。逮,捉拿。虎子,小老虎。《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危难,不能成事。指1971年9月12日午夜,已是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奉毛泽东、周恩来之命,独身一人坐镇空军指挥所,处理突然发生的林彪乘三叉戟256号座机出境,林彪儿子林立果小舰队成员周宇驰驾直升机欲逃事件。详情见【史轮辙迹】(五)。⑧红山师表照九寰。红山,指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的红山口甲3号,198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址。师表,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榜样,如:为人师表。照九寰。照,照射;九,泛指多数或多次;寰,广大区域。指李德生出任国防大学首任政治委员时,在国防大学成立的初始阶段进行的教学科研、学科理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传承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学风、校训等重大基础建设中,从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扩大对外交流,完善后勤物资保障体系等方面,李德生积极配合首任校长张震,既当主帅,又当配角,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艰苦奋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取得累累硕果,像灯塔一样,照耀着国防大学的方方面面。

【史轮辙迹】㈠  李德生的“草地三蹚少岁阑”。过草地,是数路中国工农红军由江西、川陕、湘鄂川黔等老根据地战略转移到陕北的长征路上,多段艰难路程之一。李德生的三过草地,是李德生随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师,三次而不止一次过草地的事,发生在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懋功会师后的北上途中。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之所以离开老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长途跋涉陕北,各路红军过草地的次数不等,少的一次,多的三次,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内在原因,是红军特别是中央红军的反蒋介石发动的“围剿”失败,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1932年底,蒋介石调动30多个师的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又调集100万军队向中央红军和各地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这时,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他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受挫后,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同装备优势的敌人打阵地战、堡垒战,使红军日益陷于被动。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中央红军和各地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

内在原因,还要加上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路上战胜发生的党内分裂主义,最后同赴陕北,建立抗日根据地,担负起人类解放、救国救民的责任。长征路上的分裂主义,是张国焘制造的。

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四次围剿。中共中央分局在黄安柴皈(gui[归])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在徐向前的带领下,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进入川陕边地区。1932年12月,在川陕边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的配合下,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至1934年9月,川陕革命根据地范围包括23个县政权,人口约600万,红四方面军编制扩大到5个军,人数由1万人发展到8万余人,地方武装1万余人,赤卫队、少先队约数十万人。1933年2月,成立了由袁克服为书记的中共川陕省委和以熊国炳为主席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6月,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为张国焘,副主席为陈昌浩、徐向前,参谋长为曾中生。1933年2月至6月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粉碎了敌人的六路围攻。1935年3月,张国焘擅自决定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留下的红军独立师及地方武装在刘子才等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3月28日发起嘉陵江战役。6月,与到达懋功地区的中央红军会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李德生随他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10师,开始了他的三过草地。

外在原因,是因九一八事变爆发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以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轨为由,炮轰中国军队大本营。次日,侵占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路轨本为日本人修筑,也为日本人自己的“守备队”炸毁。日本人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编造一个进攻中国军队的理由。事实就是这样。日本人将炸毁铁路路轨嫁祸于中国军队的同时,炮轰中国军队大本营,于1932年2月侵占沈阳,接着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1932年3月,日本人在吉林长春成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扶植被推翻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扏政”,即当政者。所有这些,证明“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人为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上海3.5万名码头工人举行反日大罢工。南京、天津、北平、汉口等城市的工人和劳动群众纷纷请愿、募捐、禁售日货。在此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在1931年9月,就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指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各地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开赴北方抗日,踏上战略转移漫漫征程。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一再妥协退让,在日本侵占东北之时,对红军发动了第四次、第五次“围剿”。红军1936年长征到达陕北后,1937年7月,蒋介石竟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国民政府尾随蒋介石,命令国民党东北军“为免除亊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第一次,随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重新编组的红军长征队伍的右路军过草地。红四方面军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懋功会师后,1935年8月,中央根据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懋功地区)举行的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做出了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同时在川陕甘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促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的决定。但是,张国焘却提出南下四川、西康的方针,未能使部队迅速北上。为了统一步伐,克服张国焘的干扰,党中央先后在两河口、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经过多次批评教育,张国焘才同意北上。1935年8月,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各部队所在位置,决定以红一方面军的第一、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第四、三十军组成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以及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的大多数成员率领,在毛儿盖地区集结,向巴西班佑开进。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以红一方面军的第五、九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第九、三十一、三十三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领,在马塘、卓克基集结后,向阿坝地区开进,尔后东进班佑,同右路军靠拢,向甘南前进。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1935年8月20日,李德生随所在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踏上茫茫草原征途,历尽千辛万苦,于八月下旬,开进到班佑地区。这是李德生第一次过草地。

第二次,受张国焘制造的分裂红军之害,随已过草地的右路军的四方面军第四、三十军,原路折回,南下川康边,再过草地。1935年8月下旬,李德生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师抵达班佑。8月29日,又打下通往甘南的要地包座。部队边休整,边等待左路军到来。等了七八天还不见他们的踪影。又等了十多天,听说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第一、三军团连夜走了,甩下红四方面军的第四、三十军留在班佑。不久,李德生所在部队的干部战士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原来。左路军以同样的艰苦通过草地,到达阿坝地区。但坚持逃跑主义的张国焘,拒绝北上。他对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耍手段,搞蒙骗,说中央红军北上是右倾逃跑主义,胆小鬼,红四方面军不走,要在川、康建立根据地。他下令随右路军北上的红四方面军第四、三十军回师川西南。并密令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部南下,“彻底开展武装斗争”,不听就用“武力解决”,妄图裹胁党中央和一方面军全部南下。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发现张国阴谋危害党中央的密电后,立即将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这份密电送到毛泽东手中。获得这份电报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在巴西紧急磋商,决定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改为陕甘支队(北上抗日先遣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甩掉红四方面军第四、三十军,连夜先行北上,以脱离危险区,避免张国焘、陈昌浩的“全面进行武装斗争”、“武力解决”,并作出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以教育全党。连电张国焘,指出“目前红军只有北上,才是出路”。1935年10月,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彭德怀的率领下,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在党中央率陕甘支队北上,与红十五军团会师的同一时间,反对北上、坚持南下的张国焘,公然打出反党旗帜,成立伪中央,自封“主席”。其分裂党,分裂红军的罪恶行径,达到极点。由于他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南下天全、芦山后,虽经半年苦战仍然不能立足,被迫于1936年2月退至川西甘孜地区。张国焘还得知,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第四、三十军,已被北上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第一、三军团远远地甩在后面,想利用他们对中央红军实施所谓的“武力解决”已无可能,便令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第四、三十军,穿越草地,回师川西南。李德生随折回的红四方面第四军第十师南下。这是李德生第二次过草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