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实施路径的思考
作者: 黄惠运 李昕习近平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作了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文明交流互鉴、“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要论述。习近平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长远的现实启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树立红色文化主基调,融入传统文化正元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继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党的红色血脉,保护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巩固拓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应注重学生阅读吟诵传统文化经典,以增强国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意识,厚植家国情怀,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将书院文化、祖籍文化、科举文化、名人文化、诗词文化、祠堂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商旅文化、谱牒文化等注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在乡村民居、祠堂、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建筑中嵌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中的著名人物、爱国格言、诗词名句、楹联匾额等,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善邻友好观念,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将古代丝绸之路创造性转化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他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中指出,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他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习近平细数了中国人自古就推崇的和平思想:“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要进一步夯实中国文化根基,将中华茶文化、陶瓷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非遗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走出去,向全球传播,续写中华先进文明。
创造“两个结合”新方式,构建专题文化学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习近平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巩固脱贫攻坚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目标,巩固脱贫攻坚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建设高质量发展。举办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提升“红绿古”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我们党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指明了方向。以江西文化强省为例,可以连续举办江西社科大讲堂、赣鄱文化传承创新论坛、白鹭洲书院讲坛等,重点保护开发利用“四个摇篮”历史文化资源,为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一百周年献礼。有效保护开发利用吉水“石莲洞”遗址、永新九陇山军事根据地、赣州赣江源、南昌“水都”资源、上饶鄱阳湖风光,吉安吉泰盆地风景等绿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文化;万年稻作文化;白鹿洞、白鹭洲、鹅湖、象山等书院文化;江右文化;唐宋文学江西三大家;庐陵“五忠一节”人物、“鄱阳三洪”“西江三孔”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将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将浔阳水利文化、豫章万寿宫文化、抚州戏曲文化、吉安蜜柚文化、赣州脐橙文化、宜春矿产文化等,向全球传播推广。积极构建专题文化学科。深挖“欧阳修学”“朱子学” “诚斋学”“文山学”“《永乐大典》学”“江右王学”“赣学”“井冈学”“苏区学”“延安学”“长征学”“中华民族学”“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等文化资源,加强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
夯实“国学”基础,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经常引用古代诗文,体现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他明确指出,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他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填写了《念奴娇》词:“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词句,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深深崇敬之情和他自己勤政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曾将这首诗改动几个字,表达他对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至今仍然有启示教育意义。
中华文明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些都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身体里,体现于生存模式上,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我们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加强“五史”教育,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五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应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置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运动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史中学习理解,放到世界历史的坐标中考察分析,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他熟悉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提出了许多文化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他认为“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今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他将古代“民重君轻”思想升华为“人民至上”理念,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复兴举措。
拓展“和合”传统理念,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些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文化强国的基础支撑作用。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与名句,阐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的立场。他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2015年5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引用《管子》一书中的“合则强,孤则弱”的古训,以此说明当今要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双赢、多赢、共赢新理念,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要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突出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与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要全面贯彻“七个着力”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繁荣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1).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2022-10-16.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5]黄惠运:江西“红绿古”文化的传承弘扬[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3,(3).
[6]转引自黄惠运、刘爱军、刘亮:习近平新时代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
[7]习近平: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继续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N].人民日报,2014-03-19.
[8]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N],人民日报,2015-01-13.
[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10]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9-28.
[11]习近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N].人民日报,2019-9-28.
[1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3]习近平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N].人民日报,2015-05-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实践探索研究》(项目批准号:20ZDA00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央苏区时期调查统计史料收集、整理与 研究》(22&ZD238)、国基西部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21XDJ027);江西省智库招标课题《传承和弘扬红色、绿色、古色文化研究》(编号:20ZK0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庐陵书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黄惠运系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昕系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环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