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中国共产党良好国际形象的多维表达
作者: 刘贺 郭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作为新时代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科学理论体系,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就,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目前全球党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事关国际社会的客观认知和真正认同,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大党大国担当,有利于为我们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在世界政党政治舞台上争取更多的理解者、支持者和同行者。
站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立足“七个着力”,在继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际交往中贯通中华民族文化理念、在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自信,通过多维表达筑牢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的思想根基和价值支撑,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继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政治文化的有机融合,外显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影响党的国际形象威信的问题挑战。立足当代,为顺应时代呼唤、人民期盼,更好地满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实际需求,应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增添“新”内容,摒弃过去宝贵但已不适合新形势、新发展的“旧”内容,使之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变换以及主要矛盾的更替,必须意识到国际形象塑造的继承主要体现在文化遗产、民族意识、价值取向等文化层面的继承。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为当代中国发展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关注遗产物质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非物质性的精神要素。既要“取其精华、加其精髓”,也要在保证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有所创新,注重传统与现代发展特色的有机结合,开创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一直以来,中国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当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建设性作用。在不断扩大开放强度的同时,助力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积极参与多边事务谈判的同时,踊跃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在此进程中向世界推介本国的优秀文明成果。随着中国在各领域成就的增多和对国际关系认知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总体而言,党的国际形象正处于从单一走向多样、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转化时期。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从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产业,从而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这些都是塑造我党的良好国际形象的必要途径。
在党际交往中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展现时代新风,为构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提供实质性内容。
党际交往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际交往作为开展对外工作的独特渠道,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及中心任务服务。作为世界主要大国和主要经济体之一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国家战略成效的基本坐标,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让世界全面读懂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积极的党际交往有助于国外其他政党和政界人士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特色和优势。由史观之,党际交往工作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与党始终秉承独立自主外交原则、不断坚持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推进路径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深化党际交往中坚持国际主义,不以意识形态划界线,不以大小强弱论亲疏,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新型政党关系,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政治对话平台,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引领,推动国际社会形成更为客观的的“中共观”“中国观”。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交往中充分贯彻“两个结合”,尤其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锻造了一系列彰显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伟大实践,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党形象,有效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自信
一个政党和民族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或者说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发展的前景以及政党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生力量,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新起点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立自信自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国际形象塑造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引,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世界共识、人类价值和永恒意义的内容要素,为对外传播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对外传播应具有更大空间和更广阔舞台。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我们党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独特作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立足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成果与经验,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塑造可敬、可信、可爱的大党国际形象。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必将跨越误解与偏见,汇聚团结与互信,以昂扬的姿态、扎实的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发展、世界文明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21JDSZ3094)。
(作者刘贺系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团委副书记(兼),郭峰系南昌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