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沿革探析

作者: 魏汀雨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列宁学”有“复兴”迹象,主要是一些左翼学者重新研究、解读列宁。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组织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大多冠以“重读(Reread)、反思(Rethink)、重复(Repeat)、回到(Return)列宁或列宁主义”等标题,西方“列宁学”以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立场对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性质等展开攻击批判,并以制造列宁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为研究热点。对于这种极力扭曲列宁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质疑必须给与强有力的回应,否则势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后续发展。列宁的哲学著作中有大量对马克思主义的阐述,这些阐述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证明了列宁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与发展者。本文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的整体性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及本质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精髓和价值的概括以及西方“列宁学”的立场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回应西方“列宁学”所谓列宁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整体性把握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列宁是基于恩格斯基础之上,他非常突出地强调,其整体性首先是表现为哲学基础的整体性。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唯物史观来看,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在马克思之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都是不完整的,最多只是对零散的未分析的事实的积累,只描述了历史进程的某些方面,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能够考察所有矛盾趋势的综合,并指出各类社会形态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对其进行全面研究的途径,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从前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一个很大差别。二是从辩证法来看,同样,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有诸多阐述,在《卡尔·马克思》中,列宁认为:“按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黑格尔哲学而作的表述,要比一般流行的进化观念全面得多,丰富得多……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且历史在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与通常的相比)发展学说的若干特征。”所以,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或者重要部分,否则就会脱离客观真理。他不仅阐述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部分,并且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中不能取消任何一个前提和部分,正是基于哲学基础上的整体性,才会有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等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完整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

可以看到,列宁并没有孤立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相反,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整体性把握是全面且深入的,在这种整体性的把握上,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作出进一步回答,并将马克思主义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划分为三个部分: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本质的阐释、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价值的概括、关于“列宁学”的立场回应。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本质的阐释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社会主义,是人类在19世纪创造的优秀成果。他的认识实际上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中的叙述保持高度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由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组成。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列宁提出,即使是马克思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其观点极其完整,这些观点总结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他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纲领细化为四部分:世界观,对世界观的应用和证明,结论,策略。关于马克思主义构成的认识,他讲了三个组成部分,西方部分学者认为列宁这个划分不正确,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更丰富,简单划分三个组成反而不利于阐述它的整体性。当然,列宁是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整体性的基调上再来考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构成。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部分,更多的是便于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而非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他从几个方面来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主体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结构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整的科学体系,无产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看,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含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坚决反对一切宗教的唯物主义的历史传统;从阶级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从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和科学的方法。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要考察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应关注这几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他从多角度来诠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价值的概括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是从辩证法入手的,在列宁看来,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二者都是对外部世界本来面目的反映,且都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因此,列宁称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基础”。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中,列宁写道,“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而在《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的辩证法要求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基于这种认识,列宁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该文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创性贡献,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重要概括在当今时代仍被记录在教科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有什么价值,列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我们的纲领》作于1899年,他在文章里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作了五点阐述:一是通过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这“两个伟大发现”,将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指明了社会主义学说该如何发展;二是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和秘密,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三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前提的原因,运用大历史观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如何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四是将阶级斗争及阶级分析方法的武器交给了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厘清有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矛盾的实质,以及用何种手段解决这个矛盾;五是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其政党任务是对无产阶级进行组织与领导,发动阶级斗争。

1920年,列宁进一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且必然会过渡到共产主义;二是将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团结在自己周围,指出无产者与资本进行革命斗争的使命任务。这两点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上的伟大功绩,我们现阶段所宣扬的中国人百年奋斗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为列宁主义所影响。第一个历史意义的重点在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第二个重点在于无产阶级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斗争,列宁是着眼于整个人类发展层面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功绩。

关于“列宁学”的立场回应

无论是“列宁学”派的观点,还是西方左翼学者重读列宁主义,对列宁思想的认识都缺乏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其观点都忽略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立场的差异,决定其对列宁主义的深入理解尚未完成。西方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由于一味地追求理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往往抽离其意识形态取向和自身的阶级性,将马克思主义者以纯粹的学者视角来解读,这样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代表工人阶级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当他们越是将列宁主义视为超阶级、超价值的学术理论时,其解读也越缺乏客观清晰的评判。第二,在阶级本质不变的情况下,列宁主义所包含的经验教训仍具有时代价值。在世界仍然存在着贫穷、压迫和剥削现象,财富和权力分配仍不平均,霸权主义仍在破坏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情形下,列宁的思想依然具有研究价值。如阶级分析方法在某些研究领域的回归,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一些除阶级分析方法而无法解释的事情: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新冠疫情的防护态势等,这些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利益的需求体现,更是由其逐利的阶级本性所决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当今时代依旧属于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分析方法及列宁主义的价值再次凸显。第三,列宁和列宁主义仍然能为变革当今世界提供一种方法和态度。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生许多变化,但其仍然处于列宁所描述的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书本及媒体的宣传,对资本主义社会缺乏沉浸式、持久稳定的认识,探讨列宁主义既包括怎样去认识马克思主义,同时包含着怎样去认识资本主义,为当今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提供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领导了十月革命,突破了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出重大贡献,人类历史从此开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列宁在与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朱可辛.在准确理解列宁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J].理论视野,2020(4):9.

[2]《列宁全集》第十八卷[M].人民出版社,2017.

[3]《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M].人民出版社,2017.

[4]《列宁全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2013.

[5]《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人民出版社,2017.

[6]《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人民出版社,2017.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作者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