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奋斗精神的四个维度探析
作者: 朱利 刘波朱德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朱德经历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几个历史时期,纵观他的一生,是为人民、为民族不懈奋斗的一生。奋斗精神是朱德崇高精神风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朱德奋斗精神进行梳理不难发现,我们可以从生活、学习、革命、理想等四个不同的维度来深入分析朱德的奋斗精神。
生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奋发精神
在生活上,朱德秉持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影响是分不开的。1886年,朱德出生在四川琳琅寨脚下的一个佃户家里,家庭生活艰苦,家中人口众多,必须十分勤俭节约才能维持基本生活。自幼家中父母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朱德。他的父亲“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侍亲孝,持家勤”,一生都在家里劳动;他的母亲教给他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使他在后来的军事生活、革命生活中从未被困难吓倒。可见自幼这种家庭环境塑造了朱德吃苦耐劳的品格,从小就在他的心中扎下了奋发精神的种子。朱德的一生都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伴随了朱德的一生。
在井冈山时期,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有人回忆说:“大家看到朱军长整夜整夜地操劳作战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挑粮。可是说不过他,只好将他的扁担偷去藏起来。”朱德找来找去找不到,又做了一根扁担,为了防止被人拿走,就在上面写下“朱德记”(亦有“朱德的扁担”一说)三个字。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在朱德的带领下,同志们挑粮的干劲更足了。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朱德总能做到官兵一致,从不搞任何形式的特殊。在部队行军途中,朱德不忘关心士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杨光池回忆说:“我们红军战士看到朱总司令天天工作很忙,经常晚上不睡觉,工作到天亮,朱总司令一天天消瘦下来,我们心里难过极了,纷纷主动地注意节约,将稍为(微)好一些的东西留给朱总司令吃。但朱总司令知道后,要我们将东西送给伤病员去吃。”可见,朱德生活朴素,平易近人,时时刻刻都想到战士们。朱德的妻子康克清回忆说:“在战争岁月里,在行军途中,我常常听到战士们说‘我们红军战士的生活和战斗很艰苦,可是朱军长和我们一样,还有什么可说的’。”可见,要求基层干部和士兵做到的,朱德往往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在极端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朱德带领士兵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精神促使红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是我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朱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变好,但朱德仍然秉持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从不讲究任何场面,不曾奢侈一回,虽然身处高位,但他从不搞特殊化,时时处处都以劳动者的普通一员自居。在他的衣、食、住等方面,处处自奉节俭。朱德的衣着总是十分简朴。他从未轻易丢弃一件旧衣服,有的衣服穿了很多年,打了补丁,还继续穿。在吃上,据给朱德做过厨师的邓林回忆,朱德曾经说过:“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朱德曾经还告诫厨师:“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生活水平之上。”在住上,朱德住的是中南海永福堂,是三间老式平房。后来搬到中南海西楼,住房也并不宽敞,连饭厅都留不出来,节假日子女回来,还得临时搭铺。可见,就是这样一位为党为国作出重要贡献的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处处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极低。朱德这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奋发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学习: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的奋进精神
在学习上,朱德一生都勤奋刻苦,从未放弃学习。他挑灯夜读,始终坚持“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如饥似渴地不断用知识武装头脑。虽出生佃户,但朱德一家人都十分重视教育,希望朱德可以改变朱家的生活和地位,他的父母节衣缩食送他念书。在母亲的教育影响下,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朱德的一生中,面对学习,他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的奋进精神,也使他从一名普通学员成长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成为一名爱国名将,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朱德6岁开始在私塾学习,从10岁起跟随席聘三读书,在私塾求学期间,朱德幼小的心灵开始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1906年,朱德求学于顺庆府官立中学堂,他学到了许多救国的道理,也开始接受科学的教育。在顺庆府求学期间,是朱德从学习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也是他一生中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后来朱德求学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他的同班同学杨如轩回忆说:“朱总在讲武堂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刻苦好学,哪怕休息时间,他都用来看书或锻炼。”经过不懈努力,朱德所有成绩都非常优异,最后提前毕业,开始了军人生活。讲武堂的学习加之后来从军多年的实战学习也使朱德受到系统和严密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他将军事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并不断运用在作战实践中。
1922年,朱德开始寻找新的革命出路,他远涉重洋,来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在德国柏林的半年时间里,朱德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德文上。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朱德愈加刻苦地攻读马克思主义,深入考察德国社会,几乎跑遍了大半个德国。朱德的女儿朱敏回忆说:“那时,他们的书籍有《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爹爹学习很认真,记了不少笔记。他读的书,圈圈点点,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对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连接近他的德国同志都很感动。”而这对已经三十六七岁的朱德来说,是需要很不寻常的决心和毅力的。这也足以体现朱德在学习上锲而不舍的奋进精神。多年后,给朱德补习过德文的中国留学生回忆说:“朱老很勤俭、谦和,有识度,读书很用功,书上写满了注释。”国外的求学经历,使朱德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喝洋墨水”的领导之一。
朱德一生都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40年,在延安举行的第一届“干部学习节”上,朱德被评为“模范学生”,而这也绝非偶然。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经80岁高龄的朱德还坚持研读党中央规定学习的32本马列著作。1976年5月,在逝世前两个月,朱德收到中央党校顾问成仿吾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如获至宝。90岁高龄的他认真对照旧译本,花了一天时间,从头到尾认认真真重新读了一遍。随后,朱德到中央党校看望成仿吾。临别时,朱德请成仿吾保重身体,表示要把成仿吾这里当个点,会时常来看看。遗憾的是,一个多月以后,朱德因病情加重,与世长辞。朱德在他一生中从不忘记努力学习,真正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话。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参加革命后,仍旧坚持潜心学习,不断积累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依然不忘读书学习。朱德倾其一生演绎了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的奋进精神。
革命: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奋战精神
朱德目睹了军阀混战,认识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的出路问题。从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的五四运动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因此他拒绝高官厚禄,远渡重洋,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戎马一生,鞠躬尽瘁,面对革命及革命中的困难,始终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始终秉持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奋战精神,这种精神在他每一个生死攸关的革命时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朱德同志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6年,为支持北伐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从苏联抽调朱德、房师亮、欧阳钦等人回国工作。朱德看着襁褓中的女儿,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却也不得不忍痛离开,独自踏上回国的征途。后来朱敏回忆说:“爹爹早已将革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以求天下解放为己任。”可见,在朱德心中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他舍小家为大家,这种为了革命不懈奋战的精神推动着中国革命走向前进。随后不久,南昌起义失败,军队战斗精神一蹶不振,面对人心涣散的局面,朱德力挽狂澜,“最后朱德还表态,无论如何不要走,我是不走的”。他还鼓舞大家:“困难是一定能够克服的!”“中国革命是有前途的。我们要革命到底。只要大家一条心干革命,胜利就是我们的!”正是这一举动,让革命火种得以保留,激发了军队的斗志,让人民军队为革命浴血奋战。在长征途中,朱德不惧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长征路途艰辛,朱德却挺身而出,毫无畏惧,积极前往前线,面对毛泽东的劝说,他回答:“不能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只要遵义会议能开出新天地,区区一个朱德又何足惜?”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朱德在《实行对外抗战》一文中提到:“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问题是抗战,抗战到最后的胜利!但是抗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许有着超出我们想象之外的困难,它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可见,朱德深深地意识到我们的抗战不是一朝一夕的,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怕牺牲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朱德指挥我们的人民军队,与敌人进行了不下一万次战斗,多次遭遇危险也从不退缩,因为他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在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深入前线,系统研究作战技术和策略。朱德矢志为人民的解放而不懈奋斗,先后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尤其是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胜阶段的胜利作了重要贡献。开国元帅徐向前回忆说:“那是攻打临汾的艰难时刻,部队新,敌人又硬,城艰难摧,屡攻未下,我军伤亡和消耗颇大。要不要继续打下去?能不能啃下来?前方的意见不够统一。正在石家庄的朱德同志得悉后,认为培养攻坚兵团是争取战略反攻胜利,解放全中国的关键一环。要知难而进,拿下临汾,锻炼部队,为全军提供攻坚大城市的经验。”朱德身体力行,为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懈奋斗,为推进解放战争胜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奋战精神也未曾动摇。1975年3月6日,朱德在89岁高龄时还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不愧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而奋斗一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理想:意志坚定、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朱德便是这样的人。由于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加之国内军阀混战,朱德决定远赴重洋,最终在周恩来的引荐下,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朱德走上了一条新的救国救民之路,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从那以后,朱德的理想从未改变,遇到任何困难,身处任何险境,他都立场坚定,始终不曾动摇,矢志不渝地追随中国共产党,用一生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用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在国外的三年多时间里,朱德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逐渐意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问题。他曾说:“在我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以前,曾经认为,中国之所以备受东、西方帝国主义的欺凌,只是因为她贫穷落后;我还想过或许资本主义道路能够拯救中国。可是到德国这两年,我的思想转变了。中国确实贫穷落后,但是不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不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阀和帝国主义,中国将永远贫穷落后,任人宰割!”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后,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结合其他的研究和经验,我就找到了了解中国历史——过去和现在——的一把钥匙。”
而后,当国家需要他时,朱德便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毅然回国。回国后,朱德全身心投入到中国革命中。朱德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朱德仍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朱德看来,无论是他,还是普通战士,都应该听党指挥,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很多人都认为红军很有可能是会失败的,面对种种质疑,朱德从未悲观、失望,而是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不懈努力,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朱德竭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不仅打了很多胜仗,而且很重视研究战略战术经验,论述抗日战争的规律,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之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冲击的朱德,仍然坚持党的领导从未动摇,真正做到意志坚定、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朱德同志一生践行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新时代的每一个青年学习,他奋斗的一生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斗,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金冲及.朱德传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3,66,780,778.
[2]袁鸿裔.朱世林墓碑寿文,1325年立.
[3]杨光池.回忆朱总司令指挥我们战斗[J].文汇报,1997:7.
[4]朱良才.红军的连队生活[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437.
[5]庹平.人民的总司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6,187.
[6]康克清.朱总风范存我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
[7]邓林.我给朱老总做饭[J].党的教育,1986:4.
[8]顾英奇.寓伟大于平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99.
[9]杨如轩.关于朱总生平的补充[M].1978:4.
[10]朱敏.我的父亲朱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65.
[11]李振.朱德90岁高龄重读《共产党宣言》[N].人民日报,2018:11.
[12]星火燎原全集第一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82.
[13]南昌起义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4-385.
[14]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82.
[15]朱德.朱德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512-513.
[16]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
[17][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M].三联书店,1979:193.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朱德奋斗精神研究及其育人启示”(项目编号:CSZ22062)。
(作者朱利系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刘波系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