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融入实践育人“三段式”模式探索
作者: 李晓文 卢佳 张彬红医精神是医疗卫生战线上的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和弘扬红医精神,大力开展红医精神育人,是新时代医学院校的责任和使命。开展红医精神育人就是要传承“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优良传统,为实现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小药箱”公益项目是赣南医科大学组织师生志愿者利用专业所学,联合政府、医院、药企及其他医学院校志愿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发扬红医精神,挎着小药箱走进山村为赣南原中央苏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健康教育课堂,科普健康卫生常识;发放家庭小药箱,提升留守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项目已历时9年,获评2018年江西省示范性重点服务项目,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作为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获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遴选活动“最具影响好项目”,2021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是实践育人的典范,本文以该项目为例,探讨红医精神融入实践育人“三段式”模式,以抛砖引玉。
一、态度形成理论及红医精神融入实践育人三个阶段
我们知道,态度的形成是在个体社会规范的学习和内化中完成的。内化即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变为主体内在的行为要求。据社会心理学家H·C·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第二阶段“认同”,是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认同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主动地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第三阶段“内化”,是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内化阶段是人们的态度真正形成或彻底转化的阶段,也是人的态度最稳定、最持久的阶段。
依据凯尔曼的态度形成的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我们把红医精神融入“小药箱”实践育人过程也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二、实践前顺从阶段:系统了解红医精神内涵
(一)对医学生志愿者进行授课。聘请相关研究学者给志愿者上课,授课教师围绕红医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红医精神的内涵实质、红医精神的现代价值以及新时代医学生怎样赓续传承红医精神展开论述,并结合傅连暲、唐义贞、白求恩等红医将士的个人事迹阐明“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精神实质,让学生体会到红医精神的真正内涵。
(二)参观“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在授课的基础上,带领医学生志愿者前往学校“红色卫生史博物馆”。通过参观了解当时红色医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办卫生材料厂生产医疗器械;创建红色医院、残废院和疗养院,解决群众看病、用药问题;了解当时红色医生怎样开展群众性卫生与防疫运动,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增进军民健康;在怎样的条件下创办医务学校和看护学校,自编自印医学教材,创办卫生报刊,培养红色医生;同时了解傅连暲等红色医生的“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进一步增强对红医精神的认知。
(三)深入当地考察红医精神。赣南是红色故都,遍布红色资源。志愿者每到一处,最先开展的活动就是考察当地的红色文化,寻找红医将士的革命足迹,了解红医将士的成长经历,学习红医将士的先进事迹。如瑞金叶坪革命遗址、兴国干部好作风纪念馆、于都长征第一渡纪念馆、崇义“三整”纪念馆等都涉及红色卫生史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考察,进一步深化了对红医精神的理解。
三、实践中认同阶段:深入体察红医精神实质
(一)结合国家战略,培养“政治坚定”的接班人。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核心。培养“政治坚定”的接班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根据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小药箱”实践育人项目进行精心设计,深度融入国家扶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健康中国战略,引领医学生志愿者坚定执行党制定的国家战略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在活动中,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民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增进民众福祉,助力国家战略实施,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本色,通过“小药箱”项目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足医学专业,培养“技术优良”的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是医生和医学的根本目的。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广大医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才能积极预防和治疗军民的疾病,为革命战争服务。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生命至上、技术优良对现代医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医学院校学习阶段,医学生应掌握牢固的医学知识体系,培养临床思维和批判能力,为将来成为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基础。“小药箱”项目医学生志愿者立足医学专业,利用专业所学为赣南原中央苏区留守儿童开展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健康教育课堂;科普健康卫生常识;发放非处方药品等活动。这些活动与课堂所学相互联系、相互提高,为医学生志愿者建立了牢固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了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基础。
(三)依托健康服务,树立“救死扶伤”理念。救死扶伤是红色医生的天职,也是红医精神的本质。红医精神内涵的救死扶伤是革命与人道主义相结合,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小药箱”医学生志愿者虽然还不能为村民治病,不能直接救死扶伤,但他们深入基层,走进村民中间,体验村民疾苦,深入调研农村医疗现状,克服困难为村民提供健康服务,这些行为加深了对人和疾病的认识以及疾病给村民和家庭带来的痛楚,认识到自己将来做医生的使命和责任,为日后从医、救死扶伤打下基础。
(四)引导志愿服务,培养“无私奉献”精神。无私奉献是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小药箱”项目属于公益类组织,是组织医学生志愿者发扬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立足专业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挎着小药箱走进山村,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帮助村民特别是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在帮扶活动中,医学生志愿者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用志愿者的专业和爱心关爱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从中培养志愿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奉献精神与大爱精神。
(五)克服艰难险阻,锻造“艰苦奋斗”品质。艰苦奋斗是红医精神的基石。红色医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创红色卫生事业。在“小药箱”志愿服务中,医学生志愿者克服天寒酷暑,在农村社区,志愿者住宿条件简陋,夏天蚊子成堆,每天晚上都要总结当天的活动,并为明天的走访上课做好准备,往往都要工作到深夜,甚至是通宵。上门服务中,山路崎岖难行,进村后,每人必须准备一根木棍,以防被狗包围咬伤,志愿者入户后有时还被当成是诈骗人员,冷眼相对,甚至被赶出来。尽管如此,医学生志愿者没有中途退缩,他们在艰苦奋斗中锤炼了品格,磨炼了意志。
(六)融入创新创业,砥砺“勇于开创”意志。勇于开创是红医精神的法宝。在医药奇缺的战乱年代,红色医务人员不断革新技术,发明创造,开创了红色卫生事业,书写了医疗卫生的传奇故事。“小药箱”项目从简单地为村民发放小药箱,发展到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开展健康教育;为村民传播急救知识,开展创伤包扎比赛;在农村社区建立“健康小屋”,提供健康服务;成立 “小药箱”创新创业工作室,围绕“小药箱”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赣州小药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小药箱项目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医学生志愿者积极作为、勇于开创的时代精神,他们的开拓创新成为赣医的一段佳话。
四、实践后内化阶段:总结撰写红医精神感悟
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医学生志愿者将社会实践前认知的红医精神,经过“小药箱”健康服务内证实践,真正领悟到红医精神的内涵实质,形成了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
“小药箱”志愿服务结束后,每一名志愿者要求撰写心得体会,围绕“我感受的红医精神”“今后我将如何发扬红医精神”为主题,撰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抒发真实感悟,并上台与同学们分享。通过撰写体会和交流感想,加深了志愿者对红医精神内涵实质的理解,至此红医精神内化于心,成为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并成为红医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以下摘录几位同学的感悟——
“我是来自基础医学院的王小强,同时也是小药箱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通过小药箱社会实践活动,我在龙塘镇流下了汗水,收获了希望,感悟到红医精神的内涵实质,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更加明白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红医精神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利用自己所学的医疗技术,为民众解疾苦,为民众谋幸福。”“发扬红医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医学知识,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心中的医学梦和中国梦贡献力量”。
通过红医精神融入实践育人“三段式”模式,增强了实践育人效果。在实践中医学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养成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传承了红色基因。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志愿者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国情、民情及社会发展状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健康现状,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通过将红医精神融入实践育人,按照“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医学生志愿者从初步接受红医精神,到志愿者在社会实践中在思想、情感和态度、行为上主动接受红医精神,并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按照红医精神的内在要求进行行动,到最后思想观点上完成认同红医精神,并将自己所认同的红医精神和自己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孝杰,孙帮寨,刘善玖.论红医精神的科学内涵[J].中国医学人文,2021,7(05):10页.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58页。
[3]李晓文,邓寿群.《仁医之路·仁心志愿行》.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46页。
【基金项目】江西省2023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310413024);赣南医科大学2021年教改课题(编号:Jgkt-2021-11)部分成果。
(作者李晓文系赣南医科大学副教授,卢佳系赣南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助教,张彬系赣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0级法医班学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