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在东北农村宣传工作的历史考察

作者: 张悦

农村宣传工作承载着传播党的声音、普及政策知识的重任,更是党与农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舆论环境尤为紧张,东北地区农村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新政权稳固与拓展的关键阵地。此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在东北农村地区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深入开展群众工作,为政权的稳固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重视和加强在东北地区农村宣传工作的动因

新中国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与国内政权稳固的双重挑战。东北地区在当时的国家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重工业和粮食生产的中心地带,又积极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其战略地位与所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因此,党积极加强东北地区农村的宣传工作,广泛动员农民群众,这不仅是形势所迫的应急之举,更是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恢复与发展东北地区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物质非常匮乏。为缓解战争导致的贫困状况,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标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为工业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支撑,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稳步前进。1949年12月8日至20日,中央召开全国农业生产会议,分配给东北的任务是“生产粮食120万吨,种棉花330万亩”。为达成此目标,顺利推进东北地区农村的改造和生产建设,中国共产党必须紧密团结广大的农民群众。而土地改革运动的实施彻底颠覆了原有的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使得大量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改变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这一转变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释放,也对农村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在土地改革之后,农民虽然获得了土地,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仍然较低,这需要党通过有效的宣传工作来提高农民的阶级意识,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巩固农村政权。另一方面,新获得土地的农民对于怎样管理和发展生产缺乏经验和知识,这就要求党在进行宣传动员的同时,也要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指导。

(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现实需求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与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逼近中朝边境,东北地区与朝鲜接壤,且主要工业城市临近前线,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民众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呈现出多样性,部分农民持消极态度;同时,军队面临着作战和战勤人员的匮乏问题,军事装备陈旧,物资补给紧张,国内落后的经济状况难以支撑战争所需。为了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们迫切需要开展一场深入人心的宣传动员,旨在凝聚社会共识,激发东北地区农民参与抗美援朝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利用农业基础,助推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肩负的首要使命是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要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尽管农民在革命年代为获取政权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但是要想建设富强的中国就必须依靠强大的工业体系。在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因此,如何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以农业支持工业,成为该时期党在宣传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党在宣传中巧妙地平衡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既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要引导他们理解和支持国家工业化的大方向。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一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农村宣传工作的基本举措

党在东北地区农村进行深入且富有成效的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在建立宣传网的过程中,东北地区农村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率先垂范为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以文艺宣传为媒介,有效推动农民动员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在东北地区农村的政治影响力,并推动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宣传策略。其中,大鼓和秧歌等富有东北农村特色的文艺形式深受农民喜爱,为该时期宣传工作增色添彩。中国共产党利用这些文艺宣传形式,将党的政策融入其中,传递给农民,赢得广泛支持。例如“岫岩何家堡子村宣传员马德廉的大鼓座谈会,说完一段大鼓,便组织群众讨论,使群众完全体会鼓调,在当地很受欢迎”。这类文艺宣传形式之所以受到农民群众拥护,主要是因为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曲调简单、有声有色,包含农民群众熟悉的传统习惯,适合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唱词能够准确具体地表达思想和宣传内容,因而东北地区农村普遍采用多种文艺宣传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二)以冬学运动为渠道,显著提高农民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为了充分激发农民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积极组织和开展冬学运动。这一举措旨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政治觉悟,使他们更好地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东北地区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冬学运动,1951年3月,东北地区的旅大、吉林、辽东27县,辽西21县3市,松江20县3市,黑龙江24县,热河18县市旗25个区以及沈阳、鞍山、本溪3市郊区入学者共达308.96万人,占全东北农村人口的11.5%以上。这一时期,百废待兴,冬学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方针。这一运动还推动了农村中心工作的开展,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加速了乡村新风尚的形成,破除了陋习,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以宣传网为桥梁,高效推进农村宣传工作

朝鲜战争爆发时,新中国正值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好转而努力奋斗的时期,由于新政权刚成立不久,经济还未得以恢复,而发动战争需要强大的财政经济作为基础,尤其东北地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后方”,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绥远、察哈尔等地,很多反动分子利用农民群众的迷信观念,宣传“原子恐怖论”,挑拨中苏关系,广泛传播谣言,造成很多地方农民不敢独自下地干活,给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混乱。因此,急需在东北地区农村建立人民群众的宣传网。

1950年初,根据革命时期宣传工作的经验,中宣部开始在东北地区探索构建宣传网制度。例如“在吉林蛟河南岗村有宣传员72人,占全村人口的5.4%;黑龙江省四分之三的村子已建立宣传员组织”。这些宣传员与农民进行直接对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并及时反馈给党组织,使得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实际,提高了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东北地区农村,中国共产党宣传网的建设成为党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帮手,并嵌入农民群众生活当中,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实现宣传工作由上到下的深入开展,保证了对农民群众的广覆盖性和高完成度。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农村宣传工作的历史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农村进行的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当今农村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一)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宣传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农村的宣传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更为今天的农村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党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逐步完善宣传工作体系和宣传阵地,在推进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和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建设的同时,相继对农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这些都为推进党的中心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的战略基础地位依旧稳固,但农村依然是发展的薄弱环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我们更需抓住农村改革这个关键,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以实现经济新一轮的腾飞。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宣传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我们需将宣传工作与农村经济工作紧密结合,深入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通过精准有力的宣传,增强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宣传工作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深入践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路线被成功地运用到宣传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获得人民的认可与支持,我们的宣传工作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各项变革才能顺利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宣传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群众路线在这一时期的农村宣传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宣传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确保宣传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当今的农村宣传工作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了解他们的关注点,使宣传内容更加贴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三)持续创新宣传策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农村宣传工作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党在农村的宣传工作中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宣传方法,根据对象、时间和方式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从而大大增强了农村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了其战斗力。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传统的农村宣传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民的需求。为了更有效地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农民跟上时代的步伐,农村宣传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宣传策略。

农村宣传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联系群众、巩固政权、推动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农民的思想观念亦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不断演变。因此,深化农村宣传工作尤为关键,需以农民易于理解且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式,传递党的温暖与关怀,进而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生产会议闭幕制定明年增产计划[N].辽西日报,1949-12-21.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49.9-1950.12)[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东北华北等地冬学行将结束,六百万农民参加学习,部分冬学转常年民校[N].人民日报,1950-3-20.

[5]富振声.东北区建立宣传网的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14-15,73.

【课题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目标的理论研究》课题编号:JGJX2023D387;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振兴研究(编号:JJKH20240716SK)。

(作者系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