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作者: 周雨辰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经过不断思考探索找到了“两个结合”这一破题办法,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和新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我党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在中国具体实践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理念契合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自根植于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但它们在关于民众、认知以及社会结构等核心议题上,却展现出了诸多不谋而合的见解。这些共通之处,不仅彰显了两种文化思想的深厚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以理解和发展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人民观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行动来推动社会进步,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具有革命性,工人阶级、农民、贫苦大众等被资本主义压迫的群体,都具备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力,强调人民群众的团结互助,认为只有通过联合行动,才能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马克思主义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认为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在个体自我价值的塑造与实现过程中,始终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视为最终的追求目标。这一追求不仅体现了对人性潜力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个体内在渴望自由、全面发展以及解放自我束缚的强烈回应。我们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个体能够逐步实现这一崇高的价值目标,实现自身的完全自由、全面发展与深刻的自我觉醒。

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政治理念。早在夏朝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念。儒家思想中,强调仁爱、礼治,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以体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随着朝代变化更迭,民本思想不断发展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强调要在行动上对人民群众进行深度调查了解,在思民所思、想民所想。

(二)认识论的契合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事物之神秘在其未知性,即便受限于当前种种客观条件不能全面理解,但也终会在未来实践中得以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对认识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更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中华传统哲学语境中,“认识”对应“知”,“实践”对应“行”。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对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要通过实践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说明学到知识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有所行动。尽管古代中国某些哲学家的认识论架构尚不具备现代科学的完善性,但他们的智慧结晶中确实流露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的共通之处,特别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的体现。这种不谋而合的相似性,揭示了无论是在哪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在追求真理、理解世界的道路上,都可能有着相似的洞察和领悟,从而找到思想之间的桥梁和共鸣。

(三)理想社会观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不同于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共产主义社会将通过推翻私有制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最终消除阶级分化和剥削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享有平等机会和权利,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获得相应回报,人人能受到尊重和关爱,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资源合理分配使财富能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全体社会成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大同社会的理想向往,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描绘出了一幅“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蓝图。《大道之行也》也提到一个人们团结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纷争的理想社会,这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契合。这表明大同社会是道德水平达到极致的社会,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形成和谐共处的局面。尽管大同社会的崇高愿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之中,但这并不构成它与共产主义在价值理念上的绝对对立。两者的理念在某些层面上,实际上具有相互补充和融合的可能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特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支撑,使其成为适应中国国情、满足人民需求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两者的融合与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展现了卓越的包容性。自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力。在实际应用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引领着中国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尽管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过“以儒代马”或“以马代儒”的论调,但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没有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既尊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需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一直保有旺盛生命力,关键在于它不断地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不断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层面上的内在契合,是二者融合的基础,而中华文明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与整合性,也保证在任何时期都能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与具体现实紧密结合,回应时代发展新问题,以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出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重要思路。这条路径旨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深层次的联系和互动有着清晰而准确的把握,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承载着这一双重使命:首先,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奉者和实践者,我党要持续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确保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发展;其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和推广者,我党要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和价值,以促进国家文化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样的双重使命,不仅体现了我党的历史责任,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将这两种观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有机结合,兼顾两种思想,寻找共通之处,发现差异所在。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两者之间的融合内容与形式,在求同存异过程中,发挥两者本质特征,为更进一步融合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二)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深厚哲理,应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实际要求出发,寻找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共同点,使两者相融合的言语表现形式与时俱进,从民众的生活需求出发,提高言语的魅力与感染力,先入耳,后入心,再化为行为,从而不断地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精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著名,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经典诗词或格言来概括和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平台,使用图文、音频、视频、微电影等多媒体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理念生动地展示出来。如学习强国平台的大力宣传,不仅有利于党员提升自身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广大群众进行学习了解和沟通交流。通过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传播文化知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与时俱进。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充实内心的精神需要。我国崇尚尊师重道,秉持“传道、授业、解惑”,把“传道”放在首要位置,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传统的文化教育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因材施教,旨在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如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宏大而持久的全民教育工程,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也要感受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我国优秀的文化精神,倡导并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我们要吸收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综上所述,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更符合时代要求,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唐文忠,郑元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与相互作用[J].艺苑,2021,(06):6-12+36.

[2]王友琛,赵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与价值[J].大庆社会科学,2023,(03):72-75.

[3]靳浩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四重视阈[J].甘肃社会科学,2023,(03):52-60.

[4]赵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新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3,24(02):3-7.

[5]余卫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内涵和实践逻辑[J].中原文化研究,2023,11(04):5-12.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