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作者: 吴月煌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重温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更加系统的理解和解读,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总体上比资本主义优越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与思考,是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开始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理论,人类社会依次会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更替理论下,社会主义社会从理论上讲就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优越。
而“文革”留给邓小平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是一个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的中国。从政治上看,国家的各项政治制度均受到破坏,或瘫痪或扭曲或变形;从经济上看,这十年中,有五年经济增长未超百分之四,三年负增长;从生活上看,人民生活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在城市里,工人的平均工资不升反降,在农村,许多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都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没想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除此之外,我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也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年间,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凭借新科技革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也在奋起直追,实现经济腾飞。
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1977年12月26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澳共(马列)主席爱弗·希尔夫妇时,结合当时中国国内落后的发展现状,谈到不劳动、不读书、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那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宁愿不要!”1979年7月,邓小平谈道:“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是最大的阶级斗争。”1986年12月14日,在会见贝宁总统克雷库时谈到社会主义总体上来说比资本主义优越,而贫困穷苦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那究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什么呢?邓小平也有自己不断理解并深化的过程。早在1977年9月14日,日本新自由俱乐部访华,邓小平会见了团长河野洋平,他谈到社会主义制度要称得上是先进的,具有优越性的,那么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就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因此,邓小平批判所谓“洋奴哲学”,主张要主动学习引进世界上优秀科学成果,要不断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978年2月26日,邓小平又谈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体现在农业和工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上。1978年9月,邓小平提到“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要允许社会生产力超越旧社会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因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富裕的社会主义,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要使人民生活待遇水平有所提高,收入不断增加,国家也要一步步富裕起来。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民富裕起来了,那如何看待贫富差距的问题呢?邓小平说先富起来这种现象是我们允许的,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快实现共同富裕。但他强调我们不会走向资本主义,不会允许新的资产阶级产生,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点就是共同富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让无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意外,也对我们提出的共同致富的主张产生兴趣。1986年9月2日,美国知名节目“60分钟”的主持人华莱士采访了68岁的邓小平,这一次采访令他终生难忘,他提了很多犀利的问题,邓小平一一进行了解答,当问到致富光荣和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时,邓小平回答致富是正确的,它不是犯罪,但要明确中国讲的致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社会主义财富是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谈到沿海要帮助内地共谋发展,共同富裕成为中心课题是迟早的事情,如果不能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就会出现许多矛盾,甚至会出乱子。邓小平说共同富裕“这就叫社会主义”“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不只是发展的成果人人有份,而且要体现出人人富裕。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富裕
要实现富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首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这一优越性首先应该体现在它的生产发展速度要高于资本主义。另外,社会主义社会不是我们奋斗的终点,要实现共产主义,没有物质基础怎么行?邓小平指出我们的信念理想是搞共产主义,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打好物质基础。
其次,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力也是由我们的经验所决定的,这些经验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1958年后由于没有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吃亏太多,因此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并且有苏联、非洲等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要研究一下,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为什么越来越穷”,这也是不注重生产力发展的原因。邓小平强调不能空讲社会主义,因为人民不答应,还将“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作为评价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压倒一切的标准。
关于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作的一个重要补充,意义深远。邓小平指出现在的改革和过去的革命目的是一样的,同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同样是为了使中国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他多次强调要加快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难免有些人犹豫不决,迈不开步子,对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持有观望态度,认为改革开放会破坏社会主义的性质。对此,邓小平说:“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破坏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在1985年8月21日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谈到关于中国改革的问题时说的。
1991年苏联解体,国人为之震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也再次摆到全国人民面前,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人民急需得到迫切答案,到底要不要继续改革?能不能改革?改革会不会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为了解答好这一问题,于1992年春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邓小平着重讲了关于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他强调:“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不完全。”所以要把这两个方面讲全,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由于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绝对不搞两极分化,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绝对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就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明确表明了我们国家的立场和态度,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划清了界线;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也表明了我国走的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道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逐渐兴起,这股思潮主张资本主义制度,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对改革开放产生了较大影响。邓小平多次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强调“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它的优势,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说不要总是觉得国外的月亮圆,我们国内自己的月亮还要圆一点,不要忘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我们拼命搞革命的理想信念,现在搞经济体制改革,也不能放弃这个理想信念,并特别提醒年轻一代要懂得这一点。
邓小平说中国之所以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资本主义不会带领我们走向共同富裕。“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人与人之间存在剥削关系、资本家对生产资料形成垄断,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有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高度发达,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原因。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优越性,就在于1956年底消灭了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邓小平也说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
那我们如何才能在坚持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呢?邓小平还专门谈到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上的优越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上的优越性,从而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这与改革开放前国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片面、拘泥于具体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两个手段,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生产关系的完善,因此它又体现了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的统一。
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必须清楚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而正确理解当前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依然是发展生产力,这就决定了生产关系也需要继续完善,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经济继续发展,我们才能达到共同富裕。
但是邓小平也提出不能等到经济高度发展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要尽快想对策。1992年12月18日,邓小平说:“到本世纪末就要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接下来,将朝着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曹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
[2]《邓小平年谱》(第四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
[3]《邓小平年谱》(第五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作者系四川工商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