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的世界观方法论

作者: 张勇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江西篇”的丰富发展,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江西发展之“的”的集中体现,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谛。

读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中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江西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江西发展每到重要节点、关键时刻,总书记都及时把脉定向、指路引航。总书记时隔四年再次亲临考察,深刻洞察江西省情实际,对江西提出“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与2019年视察江西时提出的“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总书记还从“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四个方面提出新征程上江西工作的重点任务,对用好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作出新指示,这与2016年视察江西提出“坚持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坚持把共享理念落到实处、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2019年视察江西提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要求,同样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生动诠释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谋划。特别是总书记直面江西发展的“时代之问”,给出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的“答题之钥”,更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最直接运用和体现。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的鲜明思想特征。总书记为江西精准把脉开方,既有方法论,又有实践论,每一条都是为江西量身定制的战略指引,指明了推动江西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的关键重点。总书记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江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立足江西的特色和优势,着眼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新要求”,还强调“要坚持务求实效,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实实在在检视整改突出问题,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总书记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擘画江西发展蓝图的全过程各方面。

读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中“两个结合”的思想意蕴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作为这一重要思想的省域成果,既体现了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又包含了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比如,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赣鄱优秀传统文化,是江西行进于历史长河中最充沛的养分、最深沉的力量。红色、绿色、古色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江西独特的文化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到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走进南麓遗址、陶瓷博物馆、明清窑作群,饶有兴趣地了解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等情况,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就是陶瓷之路。要进一步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总书记阐释了“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体现了对历史文脉的守护、对文化瑰宝的珍视。

比如,长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总书记登上琵琶亭远眺长江,指出“长江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这凸显了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自觉。

还比如,江西是一片书写了中国革命光荣与梦想、浸染着无数革命先烈热血的红土地。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回顾了上井冈山、到赣南等地考察的情况,还深情讲述了不少红色故事。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好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弘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砥砺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斗志,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这体现了总书记对赓续传承红色血脉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出深厚的红色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实践场域,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在婺源时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嘱咐江西“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正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全省上下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融通起来,铺展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为“中国特色”注入了江西特色、贡献了江西力量、展现了江西风采。

读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中“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品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高度凝练、科学概括了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处处闪耀着“六个必须坚持”的思想光辉,体现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统一。

比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总书记深情指出“无论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老区人民都是党中央最牵挂、最放不下心的”,多处讲到“想方设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势头”“让群众看到新变化”“确保社会安宁、人民安宁”“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等,并从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彰显了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人民立场、深厚为民情怀。

比如,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从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新内涵,到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都鲜明体现了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还指出“江西是我们党最早兴办军工厂的地方,传统制造业基础较好。江西要强起来,工业必须强起来。要有雄心壮志,把优势传统产业做得更优更强,提升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势”;还强调“生态良好是江西发展的一大优势,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都体现了保持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比如,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总书记提出的“固本兴新”本身就是守正创新的延伸。前面所述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两个结合”也都蕴含着守正创新之义。总书记在考察中还多次阐述守正创新的要求。在九江,看长江,既看保护,又看发展,对江西打造最美长江岸线工作给予肯定;在景德镇,指出“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婺源,强调“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保护、修缮,不搞大拆大建,保持乡村风格,干净整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有讲到新兴产业,提出“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讲到对外开放,要求“巩固传统商路,积极开拓新路”。这些都教导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在守正中擎旗稳舵、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激发新动能。

比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考察中,总书记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靶向施策。针对长江保护,指出“破解‘化工围江’,是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针对农村发展,指出“江西农村比重大,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乡村振兴任务很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针对营商环境建设,强调“持续破除影响公平准入壁垒,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的环境”;针对粮食安全保障,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遏制抛荒现象”。这都彰显了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展现了强烈的担当精神、斗争精神。

比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总书记对江西发展提出的四个方面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总书记指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指出“要协同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构建水陆空运输无缝对接、‘公水铁’多式联运、通关贸易一体化的现代运输体系”。这都体现了洞悉时势、着眼长远、总揽全局的系统谋划和战略擘画。

比如,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总书记指出“江西虽是内陆省份,但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做好‘双向开放、惠通四方’的大文章”“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还提出“江西对外开放历史悠久,自古就是丝绸之路重要商品输出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这都彰显了总书记秉持开放包容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致力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始终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命题。

读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中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中彰显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体现,贯穿了深刻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根本方法是基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分析法。在考察中,总书记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江西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情况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把握江西禀赋特点,既进行全局谋划和长远谋划,又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

比如,总书记提出“扬长补短、固本兴新”,以“长”与“短”、“本”与“新”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矛盾关系,这启示我们要善于站在未来看当前、跳出江西看江西,强化现有优势、发挥潜在优势,把江西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出新出彩的胜势。

比如,总书记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的精神主线和实践要求,用“共抓”与“不搞”、“大保护”与“大开发”的双重辩证关系,进一步擘画长江经济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蓝图与科学路径。

还比如,总书记讲到产业时,鼓励江西“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以“抢位”与“错位”的关系喻示要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讲到开放时,提出“区位优势也是竞争力。对内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深刻阐明区位优势向竞争力转化、内外双向联动的关系;讲到生态时,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以贯之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两山论”;讲到乡村振兴时,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多依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抓住“内生发展动力”这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些都体现了深邃的辩证思维,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求是,2023,(2).

[2]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新华社,2023-10.

[3]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7).

[4]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新华社,2019-05.

[5]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 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人民日报,2016-02.

[6]求是杂志社理论学习中心组.“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人民日报,2023-05.

[7]张东刚.领悟好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科学方法.学习时报,2023-08.

[8]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23(2).

[9]韩震.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8(24).

(作者系江西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黄敏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