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杭玫

1988年9月5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项关于科技工作的论述全面、深刻,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当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更新其内涵和外延,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形成新的标志性成果。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及更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市场组织方式、产品形态组织方式,才能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石器时代石器的锐利化、工具化,青铜时代金属的提取,燃煤时代能源的挖掘,机械时代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电气时代电子、电气、电动对生产力质的提升,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科学技术业已成为社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现代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凝结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铺平了道路,成为第一生产力。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在人类创造财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包含三大生产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实际上指的是生产力的实体部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相关理论内涵还包括了科学技术、分工协作、管理、制度、信息、数据等非实体部分,这些非实体部分的内容也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或者要素,并且同样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增长财富,这一点在学界是形成理论共识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提出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这是继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观点之后,又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观点在科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南方谈话同一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论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振兴科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论断的提出对改革科技体制、解放生产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逐步推进、快速提升,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科技创新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人类在摸索中前进的生产力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发展链条。在不同历史时期,三者在这一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人类社会早期,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还没有形成,因而科学、技术、生产尚无明确区分。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分工,科学就作为一种经验性知识和精神生产活动,开始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和技术。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标志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以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由生产力发展的突破所带来的发展速度和效率是非常显著的。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驱动理论和斯密—杨格定理,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会打破原有经济结构的平衡状态,启动新一轮增长,所以经济结构不平衡,可能恰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也就是说,蒸汽机技术、电力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会打破原来经济结构的平衡状态,启动一个新的增长点,科技创新可助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放眼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在这样的国际机遇和挑战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西方现代化起步大体比较全面,推进轻工业、重工业、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全面推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因此,西方经济结构性矛盾并不严重。

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启动资金十分有限,投资不可能广泛撒网。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就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国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工业制造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是以重工业为主,围绕设备制造能力、材料生产能力展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依靠这个体系,我们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其成果是显著的。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我们就搭建起较为完整的工业制造业体系。相对于人口与我国相近的印度,我国工业制造业体系的完备性要强得多。

科技强国是我国作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高级阶段,不仅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也强。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长河中,世界科学中心历经五次转移,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始终以创新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我国来说,“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尤为重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中国再也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科技强国要紧紧抓住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沉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加快构建以创新引领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

人类社会的传统生产力发生变革,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正是科技创新。马克思提出,“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自近代以来,科技创新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引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如近代以来的生产过程,实际很大程度上是科学的应用。恩格斯曾致力于研究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生产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关注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到处都会看出,使用机械法和普遍应用科学原理,是进步的动力。”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已经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产业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在16世纪至17世纪,以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为代表,为第一次产业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紧接着在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带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向前迈进,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命运。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是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0世纪初,以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等理论的提出为标志发生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为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全球的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必然也要经历从技术引进为主到以创新引领为主的战略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从制造业中心向科技中心转移,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我国科技领域,一大批以国家项目、重点工程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工业化、信息化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我国在各个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天眼”探空、“嫦娥”揽月、“羲和”逐日、“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大批世界先进的高科技成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展现着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国力量”享誉世界,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科创托起强国梦,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对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具体部署。中国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跟上世界科技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胜利,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之首,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强大支撑。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跃升阶段,必须引进、培养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深耕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以实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有生产力的历史性、科技创新的引领性、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性这三个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共同构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中央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颠覆性技术、原创性技术的发展,是契合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战略选择,是党中央对各级企业和群众、对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殷切的期盼。横览全球科技成果异彩纷呈,纵观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已一再被历史和现实所检验证明,成为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7.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71.

[5]吴善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3-01-10(09).

[6]任平.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4-09(01).

[7]郭春莹.论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J].科技展望,2016(11):291.

[8]刘冠军.深入理解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时代特色[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04):36-40.

[9]张新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04):20-26.

[10]刘来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J].理论探索.2003(3):27-28.

(作者系中国标准出版社科普工作组一级策划、编审,硕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