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曾贤柱终生无悔的革命生涯

作者: 曾悦

红军时期,我的父亲曾贤柱跟随朱、毛领导的红四军,活跃在赣南、闽西、粤北等地,参加了保卫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他多次负伤,仍顽强地随中央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宝塔山下、延水河畔、抗大的操场上、中央党校的窑洞里,都留下他的足迹。抗日战争时期,他跟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129师活跃在黄河之滨,在太行山区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抗战胜利后,他又转战东北战场,驰骋于白山黑水间。他亲聆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教诲,领略过彭德怀的率直、刘伯承的儒雅……他目睹过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经历过数百次的战斗,他曾多次身负重伤,九死一生,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淬炼。

我的父亲曾贤柱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自幼丧父,与寡母和哥哥相依为命。1929年参加共产主义儿童团并任团长,1930年夏秋时节瞒着母亲,追随哥哥的脚步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父亲第一次参战尚不满16周岁,任红四军一纵办公厅传令兵,并随军攻打了吉安。当时的父亲还没有枪高,便开始了直面生死的战斗。之后,部队进行了整编,一纵改为红一军团第十师,师长是王良,政委是李赐凡。在参加了保卫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后,父亲在战斗中逐渐成长。

1931年12月的一天,父亲接到命令,率领一个骑兵通信班,策马赶到宁都县城,入城接应一支1.7万人的携枪队伍,这支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不满蒋介石反动统治及其对日本不抵抗政策,在参谋长赵博生和旅长季振同、董振堂的率领下在宁都举行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壮大了红军的力量,这就是红军史上有名的宁都起义。

1932年2月,父亲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着部队从赣南一路转战到了闽西。4月,父亲参加了攻打漳州的战斗,对城外要隘天宝山的敌四十九师张贞部展开猛攻,俘敌1600多人,缴获大批军民物资,其中包括两架飞机,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观察飞机,非常激动,没想到日后他会与飞机结下不解之缘。在漳州石码休整后,7月,父亲随部队转战广东南雄水口圩,攻打国民党军,该战伤亡惨重,父亲所在的红一军团奉命去增援,最终将敌击溃。聂荣臻曾回忆说:“水口战役是著名恶战,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此役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粤军的嚣张气焰,基本稳定了中央苏区南翼,为红军而后在北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后,父亲被派往红军公略步兵学校(即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排长,后任红军中央补充团机动连连长。1934年6月,补充团随红三军团整编,父亲被分到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教导营一连(干部连)。10月,中央苏区沦陷,父亲随干部连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城召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召开之际,父亲和战友直接承担了保卫和警戒工作。

离开遵义,中央红军进行了精简和整编,许多师、团干部改任团、营或另外的职务。父亲编在了军委干部团,任连职军事教员。整编后在川黔交界的土城,干部团与前来追赶红军的郭勋祺部发生激烈的交战。父亲的任务是阻击追敌,掩护主力过赤水河。刘伯承下令让战士们往山下猛冲,敌军装备精良的增援源源不断涌入,战斗异常胶着,尸横遍野,双方都有数千人战亡。土城战役惨烈的场景给父亲留下深刻烙印。

在陕北吴起镇,望着赶来的国民党军骑兵部队,毛泽东、彭德怀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分析敌情。当时一个连队仅四五十人,但想着即将到达陕北根据地,红军战士个个斗志昂扬,接到命令后纷纷占据有利地形。父亲被留下带领一个班保卫毛泽东的安全。犹记父亲讲述这次任务:留下的红军战士都想参加这次战斗,纷纷要求父亲向毛泽东请战:“请调中央特务团来担任警卫任务,让我们归队去参战吧。”

在瓦窑堡,红一方面军原干部团与陕北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以下简称红大)。父亲在红大特科团先后任排长、军事教员。1937年,第2校迁至甘肃庆阳,改称庆阳步兵学校,父亲先后与干部团战友肖应棠、韦国清、郭化若,以及来自鄂豫皖红军的陈康、皮定均等人一起,共同训练、学习、战斗和生活。之后他担任太行第四军分区训练股长。其间,父亲参加了百团大战。

父亲从中央党校毕业后接到指令,抽调一批南方籍军事干部,赴广东等地开辟新根据地。父亲即随阎红彦、伍晋南等人组成的一支工作队南下,沿途突破封锁行至河南铁门镇时,突接延安命令:“队伍停止南下,立即掉头赴东北。” 当时有人乘火车,有人骑马,也有人步行,用各自方式尽快赶去报到。父亲于1945年11月到达东北,被派到时任辽吉军区司令周保中处。父亲在原伪满警察学校内,看到集中于此的战败日伪、散兵、失业市民等杂散人员,由于苏军限制共产党军队进入大城市,只能对这些鱼龙混杂的7000余人进行甄别,筛选出4000多人,经过几个月的改造训练,1946年1月,这支队伍被收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曹(里怀)支队,父亲任参谋长。教育改造后的新军在吉北地区负责清剿土匪,维持治安。

在攻打榆树前,团长因伤退下战场,无奈曹里怀令人将还在病床上的父亲用担架抬到阵地前指挥战斗。父亲带病阵前指挥,鼓舞了士气,很快就击退了顽敌。这支改造后的新军在东满地区越战越强,捷报频出,攻占榆树,解放五常,并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通令嘉奖。

1948年,长春被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期间,两名刚入伍的士兵趁着夜色擅自离队,次日早晨才归来,党委会决定按照战场逃兵纪律执行枪决。父亲了解到这两名士兵是不忍父母将饿死,偷偷进城给年迈的亲人送粮,并非真正的逃兵,会上力排众议,保住了这两名士兵的性命。可后来有人就此大做文章,说父亲立场不坚定,是右倾思想,不得重用……几十年后,当年的旅长、父亲的好友邱会魁伯伯说起这事,父亲笑笑说并不后悔。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8月,父亲所在部队整编:一部分人入朝作战,另一部分人加入刚成立的人民空军。父亲曾任东北军区空军辽阳机场场长,几个月后又转场鞍山任职。由于长期遭受劳累和战争留下的多处旧伤折磨,父亲终于病倒了。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又面临抗美援朝的战场需要,医药供应十分紧张。组织上尽最大努力抢救父亲,派专人赴上海采购药品,经过医务人员不懈努力,再一次将父亲从死亡线上抢回。我见过父亲的革命伤残军人证,记载的是在江西金溪浒湾战役中左腿负伤,后来他又经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斗,几度濒死又增添了不少新伤,其中腿部、手部、胃部、肺部等多处伤痛伴随了他大半辈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些战伤与病痛让父亲过早离开工作岗位。离职休养后的父亲依旧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带着我们兄弟几人在自家房前屋后种地。到了秋季,果实累累,父亲让我将蒸熟的玉米、炒好了的葵花籽,送给院里的警卫战士们。我还记得每天来家送报纸的邮递员,经常跑到我家菜地里摘西红柿、豆角……母亲说这个邮递员家里子女多,生活困难,应该帮助他。

动荡年代,父亲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一名老战友被批斗,当地造反派为整理他的“黑材料”找到父亲,要求父亲提供一些线索,被父亲严厉训斥:“共产党人要实事求是!”哪怕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父亲也一直保持着讲真话的本色。

20世纪80年代初,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根据规定,父亲可在东三省和闽赣两省任选一地养老。父亲的老战友热心地在旅顺预备了一栋俄式建筑给父亲,福州军区在厦门也建了干休所。但父亲谢绝了战友的好意和组织上的关心,留在江西哪儿都不去,他心系这片红色的故土,捐出了残废金,为家乡打井、修路;他拖着伤腿四处操劳,为村里通电奔走呼吁。

父亲忠诚耿直、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打起仗来勇猛顽强,身先士卒,从不趋时奉势。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在长期复杂的战争年代里,有过挫折,受过委屈,军中职务跌宕沉浮时有发生。面对枪林弹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父亲认准了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历经千难万险,坚定不移地追随这支军队走完了一生。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七年了,但他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他坚定信仰、勇往直前的革命历程,是我们不该忘却的记忆,我们永远怀念您,我的父亲——曾贤柱。

责任编辑/陈 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