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在最后时刻坚持斗争”的罗石冰

作者: 王玉珍 张宇峰

放眼求真理 庐陵播火种 万里风雷驱腐恶

捐躯为革命 铁骨葆初心 一腔热血化霓虹

在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井头村的罗石冰故居门口,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这副楹联气势恢宏、立意高远,生动刻画了大革命时期江西党组织领导人、吉安地区党组织创立者、中共江西地委第一任书记罗石冰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立志求真理,驱除腐恶

1896年10月,罗石冰出生在吉安县延福乡井头村的一户商人家庭。他7岁入私塾,15岁考入吉安庐陵高等小学堂,18岁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热爱钻研时政、历史和哲学。“一师”校长王寿彭是一位爱国志士,对罗石冰十分看重,称其“必成大器”,而且经常将故交陈独秀寄来的《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介绍给他阅读。于是罗石冰逐渐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并立下了改造旧中国的雄心壮志。

1919年3月,罗石冰从“一师”毕业后受聘于吉安县立高等小学,在这里他结识了进步青年教员刘九峰,两位热血男儿纵论国事,一致认为“这个黑暗的国家必须加以彻底改造,我辈学人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从教后,罗石冰积极组织吉安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他与时俱进,带头教学生写白话文章,并组建了“吉安学生联合会”“日货检查团”及“宣传队”。吉安县立高等小学校长谢邦宪是个不学无术的酒色之徒,看不惯罗石冰等进步师生并对其进行打压。罗石冰毫不畏惧,带领学生到县教育局揭发谢邦宪的劣迹,迫使县教育局撤销其校长职务。接着县长又安排亲日政客邹古愚来接任校长,这回罗石冰毅然组织学生罢课,坚守在校门口连续四次阻止邹古愚入校,并以吉安学生联合会的名义呼吁吉安各校声援。县长见众怒难犯,不得不收回成命,改派德高望重者担任校长。

吉安县在民国时期属于贫穷落后的农业县,教育经费比较有限,主要来自店租收入,但贪官污吏们仍然对这笔钱垂涎三尺,其中县教育局局长萧斯就将一部分经费中饱私囊。罗石冰得知此事后,当即组织300余名学生到县府请愿,要求严惩贪腐行为。县长领教过罗石冰的厉害,不敢怠慢,责令清查县教育局账目,追回了萧斯的赃款。

当时罗石冰虽然只有二十来岁,但这位看似文弱的书生却一身是胆,敢于同腐恶势力作斗争,在参加革命工作后的短短几年间接连领导多次学生运动,把县里一帮腐朽昏庸的官吏搅得坐立不安。在斗争实践中,罗石冰初露锋芒,展现了出众的组织才干与号召能力,也成为吉安公认的群众领袖。

庐陵播火种,唤起工农

1924年2月,罗石冰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校党支部委员。1925年2月,罗石冰参与组织发动日本纱厂7000余工人罢工,5月,参加五卅爱国运动。6月,任上海总工会会计科副主任。同年8月,一群暴徒手持枪械、刀斧冲击上海总工会办公室,罗石冰等8名工作人员临危不惧,与暴徒展开殊死搏斗,并掩护李立三、刘少奇等工会领导人撤退。由于寡不敌众,罗石冰被打成重伤,之后在宝隆医院治疗期间,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学习马列主义,并赋诗明志:“非求荣华非书痴,为求真理甘吃苦。革命总有胜利日,祖国处处黄金屋”,上海各界人士也纷纷到医院探望,称赞罗石冰是工人阶级的英雄。

1925年冬,为加强对江西党团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安排罗石冰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到江西工作。他首先来到家乡吉安开展党的建设,1926年1月,在省立吉安第七师范学校成立吉安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吉安小组。吉安地区及周边各县一大批在省立七师及阳明中学的学生被吸收为中共党员。他们受党组织委派回到家乡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工农运动,组建地方党组织,为此后各地革命形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6年4月,罗石冰又将中共吉安小组扩大为吉安支部,并在家乡吉安县延福地区成立了1个农村党支部和6个国民党区分部。仅仅几个月时间,罗石冰就出色地完成了吉安地区党团建设任务,并且领导革命群众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积极斗争,为党在大革命时期做好江西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党中央对罗石冰在江西特别是在吉安地区卓有成效的工作高度认可,1926年4月,中央决定将中共直属南昌特别支部升格为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江西地委),并任命罗石冰为第一任书记。

1926年8-9月间,为迎接北伐军入赣,组织上决定派罗石冰到吉安组织领导工农革命运动。罗石冰赶到吉安后不顾伤病困扰,日夜奔走于各城镇、农村组建工农会,并号召贫苦农民打土豪、减租减息、分田分地。经过罗石冰的不懈努力,吉安各地的农会组织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他发动群众秘密为北伐军的到来组建运输队、担架队、向导队,并筹集了大批粮草和慰问品。北伐军进攻吉安前夕,罗石冰带领吉安中学的教职员工配合工农群众,于一夜之间将驻吉安军阀部队的军用电线杆全部砍倒,使之成为耳聋眼瞎的孤军,并安插情报人员打入军阀内部,及时向北伐军提供消息。1926年9月24日,在北伐军的强大攻势下,吉安军阀落荒而逃,北伐军兵不血刃占领吉安。1926年10月初,罗石冰主持召开数千人参加的欢迎北伐军庆祝胜利大会,他慷慨陈词:“今日吉安已是民众革命之天下,来日中国也必将是民众革命之天下,民众革命,大势所趋,无可阻挡!”

1927年1月,中共江西地委发展为江西区委,罗石冰任区委执行委员,此时中共吉安特别支部也相应改为中共吉安地委,由罗石冰兼任地委书记。1927年6月,罗石冰被任命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这时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已经开始反共,罗石冰一面与国民党右派坚决作斗争,一面加紧整顿党团组织,保存革命力量,由于他的努力,许多革命同志避免了国民党右派的迫害。1927年7月21日,中共江西区委在南昌市松柏巷女师召开全省第一次党代会,中共江西省委正式成立,罗石冰当选为省委委员。

龙华洒热血,浩气长存

大革命失败后,罗石冰转入地下,在南昌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罗石冰参加了南昌起义,而且和同志们为起义军筹集万元巨款,动员了800余名青年参军。1927年8月5日,罗石冰随起义部队南下,并参与部队财务管理工作。1927年9月下旬,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重创,罗石冰不幸被俘,但他寻机逃脱,在当地一位老农的帮助下乔装成打柴农民逃离了险境,后几经辗转在福建找到了党组织,并担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

1928年春,党组织考虑到罗石冰的健康状况和工作需要,安排他赴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临行前,他给妻子写了封长信,勉励她拥护革命,抚养好儿女,不料这成了他留给妻子的绝笔。在苏联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中,罗石冰刻苦钻研理论,同时与王明的宗派主义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表现了革命战士坚定的党性立场。

1930年秋,罗石冰回国,被党组织任命为中共青岛市委书记。青岛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最为严密的一个中心城市,斗争环境十分危险。在青岛,罗石冰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组建起新的市委领导机构,把工作重心放在对产业工人的领导上,先后建立了各产业工人联合会,并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建强了党的组织。1930年冬,青岛市委遭到敌人严重破坏,但罗石冰稳如泰山,继续在白色恐怖下开展斗争。

1931年1月,罗石冰到上海开会。由于叛徒告密,1月17日下午,他与林育南等人在东方旅社31号房间交谈时,被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会同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密探逮捕。由于敌人已认定罗石冰等人都是“共党要犯”,经公共租界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的审讯后,罗石冰等人被引渡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凭着对党的忠贞不渝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罗石冰在狱中以病残之躯经受了酷刑折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和崇高气节。党组织为此专门成立了营救委员会,想方设法营救罗石冰等同志出狱,但营救行动因故失败。1931年2月初,罗石冰托人带出一张写在旧报纸边上的便条,交给了他的亲密战友刘九峰,便条上写道:“请党营救失败,生命已无希望,决心在最后时刻坚持斗争。”

1931年2月7日晚,随着凛冽刺骨的寒风,一队荷枪实弹的宪兵来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他们将罗石冰等24人点过名后,便押送到行刑场地。取义成仁之际,罗石冰对同伴高喊道:“我们不能束手待毙,大家用最后一点力量和敌人拼了吧!”紧接着,同志们冲向刽子手,赤手空拳与其搏斗。敌人急忙举枪扫射,罗石冰等人壮烈牺牲,在龙华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解放后,党和政府在“龙华二十四烈士”就义的地方发掘出他们的遗骸,并隆重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恶浪狂澜无所惧,红心向党志如山”,尽管这批革命前辈已经远去,但他们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仍将与世长存,并始终激励着后来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对这二十余名烈士予以高度评价:“他们为党和为人民做过很多有益的工作,同群众有很好的联系,并且接着不久就被敌人逮捕,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慷慨就义……所有这些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延福革命根据地专题研究”(编号:23DJ25D)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玉珍系新余市委党校讲师,张宇峰系上海海洋大学教育保障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黄敏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