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
作者: 黄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是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刻画和表现的重要内容,众多美术家以此为蓝本,精心创作了许多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生动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党史故事,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美术经典之作。本文为大家介绍中国美术经典中的一幅党史油画——方增先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唤起工农千百万》画卷,解读油画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欣赏油画所采用的精湛技法,探寻油画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油画党史解读
1921年秋冬和次年5月,毛泽东先后三次到江西安源进行调查研究,点燃安源革命火种,巡视和指导安源革命发展,制定适合安源革命斗争发展的策略方针。1922年9月,毛泽东第四次来到安源,实地考察安源路矿能否发动罢工斗争。其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安源党支部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对策,经全面考察安源实际情况和客观估量阶级力量对比后,认为组织安源路矿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条件已成熟,决定立即组织安源路矿两局工人罢工。他指示安源党组织,在罢工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群众的坚固团结和顽强斗志,有勇有谋地领导工人坚持斗争,夺取胜利,并从安源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哀而动人”的罢工斗争策略。毛泽东号召广大共产党员站在罢工斗争的前列,领导工人进行义无反顾的罢工斗争。会后,中共安源地方支部依据毛泽东的策略,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
1922年9月14日,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一万三千余名工人高举罢工猎旗,“罢工,罢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响彻了整个安源山。经过五天的罢工斗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与安源路矿两局签订了《十三条协议》,并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工运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2018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高度评价:“1922年春天,刘少奇同志根据党的指示回国,参与领导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他组织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汉冶萍总工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会组织,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刘少奇同志也因此成为我国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油画美术赏析
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创作于1968年,是中国现代画家方增先为数不多的油画作品之一,主要塑造和展现了1922年9月青年毛泽东深入江西安源,向安源路矿工人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罢工斗争、制定罢工策略的场景,记录了中国革命运动一次意义重大的远行。该油画人物造型采用写实的方式,画中共塑造了十四个人物形象,人物代表分别为青年毛泽东、萍乡煤矿工人、株萍铁路工人、农民等,覆盖了青年、中年、老年各年龄阶段的人,说明革命真理宣传得好,统战思想做得好,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革命一代接一代,后继有人。青年毛泽东作为领袖人物构思在油画的居中位置,左边五人,右边八人。画面构成和人物姿态具有明显的舞台效果,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丰富而饱满,并富有张力。该油画还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主要体现出三种艺术特色:
一是在构图和章法上,油画是以青年毛泽东的白色衣服和光源聚焦,来重点凸显画面居中的领袖人物、核心人物毛泽东的形象,使青年毛泽东的这一形象犹如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一个永恒向前的丰碑,唤起工农千百万,带领无数安源工农群众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浪潮之中。画面左边的毛泽东和五人背后的墙面,作者渲染了一大片红,既像一面党旗,又像一面红旗,该画面占据了整个油画面积四分之一的空间,寓意着红旗漫卷安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红旗的召唤下,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带领和指导下,这场即将爆发的安源革命风暴必将取得完全胜利,安源工农群众必将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画面中青年毛泽东双臂粗壮有力,左手紧握拳头,右手拿着宣传革命真理的纸张,面向工友们作革命宣传和思想动员。画中作者塑造了十三位工农群众如饥似渴又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毛泽东的宣传演讲,工友们衣衫褴褛,有的工友手中还拿着生产工具岩尖、铁锤,但个个神情坚定,眼中充满希望,部分工友听了毛泽东的宣讲后,情不自禁地跟着他紧握拳头,显然是被毛泽东的演讲深深感染,形象地表现了革命领袖毛泽东依靠其深入浅出的言语、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出色的演讲成功唤起无数工农群众,攥紧的拳头实际上是整个画面的一个中心,是一个重大历史情节的爆发点,成为“唤起”这一词眼的形象表达。倾听毛泽东的宣传后,工友们懂得了必须团结一致,听党的指挥,坚信马克思主义,才能打败压迫人民的资本家和反动势力。个人的命运必须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永远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作者试图用油画的媒介和手法呈现出中国画的艺术感觉,表现出中国画的特色。这幅作品虽然使用的是油画材料,但在处理轮廓、色彩以及明暗关系时,却运用了不少国画的表现手法,画面中有许多地方被留白,人物显得十分突出,道具和一些次要的细节被大胆省略。从技术手法上看,这幅画的作者不用油画堆积语言,基本上采取了一种薄涂画法,而且是和中国画的平涂、单线的语言相结合,色彩浓郁而不乏中国绘画中常见的笔墨线条之韵。可以说,这幅油画与同时期的领袖画相比,无论是人物的写实、造型的严谨、结构的紧凑,还是构思的创新、风格的独特、技法的精湛,都显得相当杰出,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也是十分符合当时的宣传要求的油画。画面右侧特意留有一部分留白空间作为落款油画名称和题跋之用,第一竖排为油画的名称“唤起工农千百万”,第二竖排为题跋“一九二二年秋,伟大领袖毛泽东亲自为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作了英明的决策”。画面左下方留有一小部分留白空间作为画家落款所用,此处印有一枚红色的正方形印章,印章内容设计为三竖排列,分别为“唤起工”“农千”“百万”七个繁体字。采用油画和印章相结合是中国画的呈现手法,体现出传统中国画“画印结合”的特有方法,这种结合具有实验性、挑战性、大胆性和探索性。
三是油画通过重大的党史内容和经典的美术创作巧妙相结合,将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自然而完美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创新拓展了重大主题的表达空间,可见作者的功底深厚,游刃有余。
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三个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画中体现的安源工人“团结一心,打开一片天,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斗争精神,使该油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独树一帜。该油画转化水墨画的语言,运用了民族艺术的手法,充分响应了当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书画宣传口号,十分符合当时全国文艺方针的要求,是中共九大的献礼之作,被作为样板专程送往北京审定,所以更使这幅油画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强烈的政治特色和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2021年,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作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之一,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献礼建党百年的重磅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并于第五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通过艺术手法讲述党史故事,呈现出一种极强的艺术气息和极深的感染力,节目一播出便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2023年5月22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又以画册的形式编辑出版,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首发仪式,影响深远。
【课题基金】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2023年)地区项目“湘赣边红色名村建设研究——以萍乡市为中心”(项目编号:23ZXDQ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主任、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