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智慧与宣传艺术的历史典范
作者: 张瑞锋 饶向阳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指毛泽东同志依据时代环境、我军任务目标和教育对象实际,有意识地选取蕴含人民军队思想政治路线和价值观念的事物,以语言、文字、图像等多种叙事载体传递给官兵和其他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人,通过认知引导,为军队完成使命任务提供思想保证的实践活动。叙事贯穿于宣传教育和领导活动,从叙事的角度研究毛泽东同志领导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对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一、非凡的叙事风格:卓越领导能力的行动彰显
叙事风格形成于叙事者的学识、阅历和性格等内在人格因素,也是其领导思想和领导能力的外在表现。毛泽东年少立志、发奋读书,还有辛亥革命当兵和护法战争期间护校劝降军阀溃军的实践经历,担任过图书馆助理员、教员,深入农村开展过农民运动,缔造了党和人民军队,领导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学识塑造了其非凡的叙事风格,彰显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一)革命乐观主义的叙事风格
始终饱含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最为鲜明的特色。尤其是毛泽东以诗词明志,大气磅礴、气度非凡,赋予诗词教育意义,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1931年春,毛泽东指挥红军打破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后作词叙述战斗经过。“天兵怒气冲霄汉”把红军比作“天兵”,虽然当时红军力量尚小,但是坚信我党我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终将战胜非正义的敌人。用“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叙述了我军将士互传捷报的喜悦。翻山越岭是红军长征中的常态,山是红军将士最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观。毛泽东创作了《十六字令三首》专门写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刻画出红军将士英勇无畏的革命形象,又写“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以山比喻红军如同民族脊梁一样坚忍不拔,既可刺破一个旧世界,也能挺立一个新世界。长征途中凶险万分,毛泽东的诗词却展现出积极乐观的感召力。1935年10月,历经磨难的中央红军冲破敌人围追堵截到达陕北,国民党追兵一路尾随而至,彭德怀指挥部队执行“扫尾”任务一举歼灭来敌。毛泽东赋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赞扬彭德怀英勇善战的大将风度,以此激发我军将士的战斗精神。
(二)实事求是的叙事风格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核心的叙事风格。他在叙事中直面矛盾问题,不遮掩、不粉饰,给予官兵和人民群众最高信任。他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教育官兵要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来提高认识,指导实践;还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强调认识不能离开实践。在长征过草地前夕,毛泽东向开路先锋杨成武指示,“克服困难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可能碰到的一切困难向同志们讲清楚”。然后和杨成武一起分析研究办法,并交代要向战士们讲明过草地的原因和意义。此外,他在叙事中注重调查研究和剖析自身问题。1941年6月,边区政府的一位县长不幸被雷击中身亡,边区一位农民发牢骚说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正要按照反革命事件进行处理,被毛泽东及时制止。他要求刀口向内找原因,调查发现是农民负担过重,于是做出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等重大决策。后来,毛泽东叙述此事来教育官兵,凡事不能草率下结论,要多问为什么,以扎实的调查掌握最真实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三)人民至上的叙事风格
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风格,突出表现在毛泽东注重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坚定站在人民立场叙事。毛泽东主张“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而群众话语就是百姓话语,即使目不识丁的人也能张口就说、一听就懂。据王首道、刘文治等回忆: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次授课中,“先在黑板上画一三角形层塔,在塔旁写出帝王、将相、公、侯、伯、子、男几个字,在塔下面写出‘庶民’等字”,结合画出的“塔”向学员讲解封建社会对老百姓的层层压迫,封建制度被推翻后,这座“塔”又被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等占据而继续压迫劳苦大众,他教育学员团结广大群众推翻这座塔,毕业学员后来大多成为农运骨干,发展农民自卫军,走上革命道路。坚持人民至上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对敌斗争的政策原则上。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军政治工作的一系列原则,其中就有宽待俘虏的政策,而一些指战员想不通,坚持主张以牙还牙。毛泽东为此专门给部队讲话,他从阶级立场出发,指出找白军士兵报仇是找错了人,白军士兵也是和红军将士一样的穷苦子弟,红军应该解放他们,引导红军官兵认识到白军士兵也是人民的一分子,是团结和争取的对象。
二、宏大的叙事逻辑: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的厚积薄发
毛泽东同志凭借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和娴熟应用,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和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和深耕厚植的国学积淀,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叙事能力可谓炉火纯青。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艺术,从认知层面建构起领袖的人格魅力,从而强化对官兵的思想政治领导。纵观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伟大实践,伟人的叙事可谓视野宏阔、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无不惊叹于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其内核是宏大的叙事逻辑。
(一)历史逻辑奠定叙事的底蕴厚度
历史逻辑是从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中总结趋势和规律,在古今对比中启示当下,奠定叙事的底蕴厚度。194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抓住蒋介石“忘恩负义”这一特点叙述了国民党集团长期以来的反动历史: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6年西安事变,再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人民希望和平建国而宽恕蒋介石,蒋继续忘恩负义,撕毁“双十”协定,再次发动内战,并出卖中国人民利益换取美国的军事援助。列举了蒋介石接二连三的“忘恩负义”事实后,毛泽东引用蒋介石说过的话“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号召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看清其丑陋嘴脸,“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毛泽东以严谨的历史逻辑,沿着清晰的时间线使蒋介石集团“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昭然若揭,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叙事艺术的深厚底蕴。
(二)战略逻辑擘画叙事的思维高度
战略逻辑是着眼全局、立足长远,站在领导者的高度,准确预见未来,战略逻辑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思维高度。斯大林说过,“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只有前瞻性预见未来之事,才能提前谋篇布局,为人民军队指引前进方向,毛泽东有很多精彩预见,特别是对解放战争的预见令人惊叹。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之初,在国民党军队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毛泽东断言“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战争过程的复杂性,“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1947年3月18日,人民军队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再次预言“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仅仅过去一年零一个月,人民军队就成功收复延安。1948年3月,毛泽东预见“五年左右(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全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依照此预见,解放全中国的预估时间在1951年。1948年11月,随着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及时调整先前预估:“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验证了此预见。毛泽东的这些预见较为准确地叙述了我军作战进程,赢得了全军将士高度信赖,对提升部队战斗士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辩证逻辑拓展叙事的系统广度
辩证逻辑是把事情全面叙述出来,引导叙事对象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自主做出正确选择,从而使叙事对象心悦诚服接受教育。如卢沟桥事变后,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叙述应对事变可采取的两种方针(即坚决抗战和妥协退让)、可实施的两套办法、可能的两种前途(自由解放和当亡国奴),把利弊得失叙述出来,供全国军民“自由”选择,经过权衡思虑,绝大多数军民会选择为着自由解放的前途而坚决抗战。在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中,他既驳斥亡国论,也驳斥速胜论,提出了持久战;他叙述日本战争力量之强,也叙述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等对立统一的具体战略方针,以辩证全面的叙述,提高人民对全面抗战的认知水平。1938年5月,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复杂斗争形势,毛泽东撰写了著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他强调不能只看到敌人强大的一面,还要抓住敌人的弱点以夺取抗日游击战争主动权:“欺他”兵少,游击战发挥空间很大;“欺他”是外族入侵,我可广泛争取群众;“欺他”笨拙,游击队运用智慧灵活出击。以辩证思维连用三个“欺他”有效建立起我军强大心理优势和灵活的斗争策略。他要求游击队像“渔人打网”一样能收放自如。又用“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等日常生活情形来解释“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的合理性。帮助全体官兵懂得用全面、辩证和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灵活处理军事斗争中的复杂问题。
三、毛泽东领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现实启示
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叙事形式更趋多样、叙事素材更为丰富,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精髓内涵并没有变,因此运用好毛泽东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新时代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深刻启示。
(一)坚持真理力量与人格魅力的完美融合
习近平指出:“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再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技巧,离开实际行动的表率示范,也发挥不出理想的教育效果。1927年10月,经历大汾劫难的工农革命军溃散失联,只有30多人仍在毛泽东身边,士气十分低落,毛泽东没有进行过多的说服教育,他挺直身板,精神抖擞入列当起排头兵。他用率先垂范的行为叙事,用坚定的精神信念感染部队,迅速提振了部队士气。领导与官兵同甘共苦,做到官兵一致,能最大限度赢得官兵信赖,发挥最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井冈山时期,毛泽东要求给官兵发钱一视同仁,“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杨兴顺回忆说:“我刚参军,还没见发过钱,但是我相信是这么回事,因为我看见了毛党代表的衣服也是那么破旧。”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融合,将叙事建立在行为示范表率之上,坚持官兵一致、干部带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把握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协调统一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性来抵制随心所欲的唯心主义,又要创造性运用技巧使叙事更具吸引力。毛泽东喜爱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使他的叙事语言呈现出文学化的艺术特色。譬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用“乞丐与龙王比宝”来教育红军学员在将来作战时不能以己之短去攻彼之长,不能去拼消耗。毛泽东擅长使用设问、对偶、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独具特色。譬如采用比喻修辞是毛泽东在教育叙事中最鲜明的特点。毛泽东用围棋对弈来比喻敌我相互包围的态势,“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用“近视眼”来讽刺那些在政治军事上目光短浅的人;用“烟幕弹”来形容敌人的欺骗伪装;用法西斯“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来比喻日本帝国主义无法战胜我们的统一战线。诗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又以孙悟空作比,昭示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毛泽东采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叙述事情,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教育意义。1951年5月,毛泽东根据抗美援朝战争中敌我双方现实情况,确定了打小歼灭战的作战方针,把它形象地称作“零敲牛皮糖”。5月26日,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具体叙述为:“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零敲牛皮糖”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大块的牛皮糖虽然诱人,但是粘牙难下咽,不如敲碎成小块,再一口一口咽到肚子里。毛泽东以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纠正错误的速胜思想,又艺术地使用“零敲牛皮糖”的生活化语言来阐释作战方针,把握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协调统一,使叙事易于理解、利于传播,对纠正志愿军官兵中的错误思想,克制美军的“磁性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